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除此之外,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那么冬至后为什么越来越冷,冬至后白天会越来越长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后为什么越来越冷
冬至后越来越冷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的自转轴倾斜约23.5度,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时,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在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因此白天时间短且阳光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较少。虽然冬至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因此在冬至后的一段时间内,地面仍然失去大量热量,导致气温下降。
此外,地球的温度调节机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地球通过吸收和释放能量来维持其温度的稳定。尽管冬至后日照时间逐渐增加,但地球也会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地球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更大的热量损失,这种辐射冷却方式是地球防止升温失控的主要机制。
最后,地球的轨道形状和日地距离的变化对季节的影响较小。地球的轨道是一个椭圆,但日地距离的变化(近日点和远日点)仅占日地平均距离的3.3%,这种微小的变化对季节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真正影响季节变化的是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它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
冬至后白天会越来越长吗
冬至后白天会越来越长。这是因为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变长。
具体来说,冬至后白天变长的速度要比夏至后白天变短的速度快。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白昼时间逐渐缩短。而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短。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白昼时间逐渐增加。
这种现象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有关。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冬至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速度较快,导致北半球冬季比夏季略短。尽管冬至后白天会逐渐变长,但气温不会马上回升,因为每天散失的热量仍大于接收的热量,真正的寒冬在冬至之后。
具体来说,冬至后白昼平均每天增长约90秒以上,即1分30秒左右。在不同纬度地区,白昼增长的速度有所不同。在北极圈内,白昼时间增长速度较快,半年内白昼会增加24小时;而在北纬40度左右的地区,冬至时白昼约为10小时20分,之后逐渐延长;处于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如汕头、广州等地,冬至时白昼约为11小时31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赤道附近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昼夜长短影响较小,冬至后白昼时间基本不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