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明,中共党员。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院长兼书法系主任,2012年晋升书法教授。教育部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弓弦乐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大学高访学者,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师大社科界联合会主任,重庆市教育学会书法专委会副理事长。
书法作品近十次参展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主办的重要展览;学术文章被中国书协评为优秀论文,全国书法海选获“兰亭诸子”书法家。多次经国务院侨办批准公派出访韩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传播中国文化。
《题兰蕙图 》
春风春雨养贞颜,
逸韵幽情涧石边。
只恐芳魂因梦失,
重涂画卷度新年。
《厦门大学过鲁迅塑像前》
厦大豫才公,
浩叹云海空。
满篇为峻语,
冥智汇澄衷。
痛彻吃人史,
哀全阿桂风。
时危依旧在,
鹭岛念周翁。
《校庆抒怀》
嘉陵镜水沐金晖,
峻嶺丛山掩翠微。
汩汩北泉逢雨润,
濛濛暖气盼君归。
拏舟清梦山坪岸,
慢驾秋风缙岭扉。
激活温汤亲近客,
西窗共话藻思飞。
(嘉陵江、北温泉、缙云山、温汤峡、西山坪,李商隐巴山夜雨之地)
《去荷叶乡》
姹紫嫣红荷已尽,
弯腰拾稻也完收。
秋风餽送千金爽,
幸有刘家陪我游。
《过君坦先生雨台花园》
宝马奔驰过雨台,
桂枝乍见正初开。
欲寻香冽通幽处,
君坦豪吟还举杯。
《厦门看海》
茫茫迷雾锁金门,
独立滩头对日曛。
何事征帆冥海去,
踏波自古壮年心。
《醉山城》
头号网红惊雾城,
两江挥就大都名。
多情当属洪崖洞,
美女陪锅到启明。
《石楠红林》
凉浸石楠还杳茫,
崇峰无尽送斜阳。
羊牛归早炊烟起,
立仗红林是故乡。
《咏禅》
但借高枝嚎不休,
可怜今日又新秋。
青山无奈老将去,
声死痕消七魄悠。
《虎坪甘露》
群峰之顶渡流霞,
龙岭隈隅好种茶。
此地烂柯萍聚处,
松风泉水作琵琶。
《观磨滩瀑布》
浩荡湍流气若虹,
奔雷叱咤且临空。
瀑悬八百心旌动,
雾雨三千此逞雄。
《秦老遗作赠红楼有感》
月走嘉陵缙岭头,
流星风发动清秋。
文心书意红楼染,
江濑松涛至此收。
《七十周年校庆抒怀》
桂花初绽晓风轻,
连日幽香铺满城。
草树入秋霜露重,
垢尘落魄肺心清。
别开新貌政思课,
毕至群贤不了情。
七秩春秋歌盛景,
三春湖上起潮声。
《王悦兄赠怀素新帖所作》
凉风渐劲问迁留,
霞湧苍穹好个秋。
喜得藏真苍韵帖,
洗心涤虑解襟忧。
《读长恨歌(古风)》
长恨一曲歌浩叹,
永夜高风竞达旦。
一树梨花压海棠,
荒政引得安史乱。
《咏缙云山金刀峡二首》
其一
每上缙云胸自宽,
黛湖幽径久盘桓。
弃忘宠辱宜栖住,
朝露流霞俱可餐。
其二
狭谷云崖一线开,
碧流傍得众人来。
靖云邀我且同宿,
响杆凌惊俺发呆。
《真率风骨 散淡精神》
文 | 曹 建
和继明兄相识是二十年前在重庆中国花木之乡博览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他的一曲《母亲》打动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观众。其后演唱的《儿行千里》夺冠,最近演唱的《最美》似乎更是展现了音色的优美、格局的阔达、境界的高远。他的深情并茂、如泣如诉的二胡琴声再次令我心动神往。有如许音乐造诣的书家,在我的朋友圈中实则少见。在展览形式风以前,他以三种字体频繁出现中国书协主办的七八次展览中,回想起来依然让我兴奋不已。
继明兄于书法,从二王到颜真卿,从明代到晚清书家,多有涉猎,其友人曾描述他“挥毫洒汗无计日,闹市华都少闲情。听残漏,守清灯,枕碑卧帖梦兰亭。个中滋味谁得晓,墨海惊涛慎独行。” 前后20余年的孜孜以求,十年前在全国性展览中的屡屡亮相,可谓厚积而薄发。
其行草书入展或获奖于中国书法艺术节,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小品展”、“走进青海全国书展”、“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电视书法大赛”、“西泠印社书展”、“羲之奖”等全国书展,得到了肯定与褒奖。他的作品,尽力表现更多的文人情怀。体现时代特征。与许多流行作品的金刚怒目不同,其作试图还书法创作于日常书写。在他的生活中,书法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组成部分,就象日常起居、唱歌拉琴赋诗一样。缙云山下的听松堂常常显得并不热闹,但许多次的登门拜访,不是远远耳闻二胡琴音,就是听到男高音的练声曲,进门后则多见他在纸上挥洒的情形。每当我看到一个人将艺术作为其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时候,“道在屎溺”的感觉就油然而生。与过度的包装、作秀、走偏相比,继明兄的艺术世界无疑多了几分自明的真诚与淡泊。而这一点,恰恰就是包括书法家在内的许多中国艺术家们所期望的。难怪有高人题郭继明先生听松堂:
“镜蕊天机变,轩窗一抹风。
楸坪云子落,棐几桂香逢。
弦管弹秋水,砚池涵玉弓。
雨苔疏影合,听雪亦听松。”
观其执笔,往往离纸很高,而下笔则有郭尚先所谓“离纸七寸、入木三分”之感。在较为从容的用笔之中,表现出点画的形态与质感。他也很注重韵的表现,对黄庭坚说的“凡书画当观其韵 ”,“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摹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颇有心得,而这一点与其对于音乐的理解有着相当程度的契合。他追求简练的用墨,点画往往心仪篆隶意,崇尚古质。对时下书风有着较强的洞察力与敏感,并从中客观地汲取营养。在他那里,书法与音乐相通,书法又直接心灵。观其书作,令人于喧闹世界中得到些许宁静,于随意、感性的点画中见出一颗理性心灵。
继明兄的楷书连续入“全国正书展”,说明楷书应是他的拿手好戏了。观其作品,一方面保持正书相对的“正”,另一方面表现出趣味情感的变化。孙过庭《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他对孙过庭的观点颇有体会,于创作中尽力体现孙氏的主张。他把行书轻松灵活的用笔方法运用于正书,使其书作中体现灵动的笔势,表现出笔笔递进的时序美、节奏美。其用墨的浓淡干湿、主宾强弱、黑白冷暖关系,都按照一定节奏韵律而变化。这些关系处理得当、变化合理,作品就会有优美的墨韵感。他的楷书中很注重墨韵的变化,趣味的呈现。自爱不自戕、率真不夸张、自信而从容。
梁巘《评书帖》说: “初宗一家,精深有得; 继采众美,变动弗拘,乃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专心致志临写一帖,吃透一帖,在此基础上,再广取博临,融会贯通,方可成功。 他的楷书在临摹上下过很大功夫,尤其是对颜真卿的书法研究较为深入,用他自己的话说“三十余年的书法教育,日临三百字,记百万工程。 ”当然,继明兄也深知,所谓功力也并不能完全用数字化来衡量。 他没有步趋于颜、柳、欧、赵的既成模式来创作,而在保持手下的结构造型和笔墨表现在不超越楷书作为静态书体的基本品质前提下,加进许多行韵隶取。 石涛“不似之似”、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楷书创作。 近作似乎又多出了些许意味。
继明认为,书法既然是艺术,那么笔下的字,就要有别于古人及他人,甚至于不同时期的自己,一味地重复就谈不上什么艺术创造性。创作中不可能完全排除理性,但最终还是要靠感性的东西体现出来。其隶书爱写雄厚朴拙含蓄一路,对《张迁碑》、《西狭颂》、《好大王》、简帛书、伊秉绶书法等下过临写功夫。齐白石所说的“半如儿女半风云”,儿女即细致工巧也,风云即粗犷写意也。他很赞成用这种观点去创作。其隶书的用笔较为自然生动,字态松动,颇有意趣。当代隶书发展总体上可以看成是清代碑学的延续。对隶书的创作和探索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念的突破。而在他的头脑里,法度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常常纠结而生,而法度的学习仅仅是通往自由创作的必经之路。对隶书碑版的深入钻研与爬梳,终于使他的隶书呈现出独有风采。他入展首届大字书展并勒石的八尺隶书“观沧海”可谓其隶书代表作了。而今更有了新的突破。
虽然如此,继明兄并未满足,他是一个有艺味的人。他深知,书家胸次为书法基础,而文人书法书卷气的追求也并非有着止境。所以他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弓弦乐会进行多角度熏冶, 情感的力量源自内心的真诚,若生活味同嚼蜡,索然无趣,生命也就格式化了。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转换中,一个个小小心愿的满足不断地令人欣慰,但同时又把人不断地引领到更为高级的矛盾之中。时间纵然无情,矛盾却更有挑战性,如何于热闹的书法大潮中更能表现个人的真率品格,散淡精神,或许是与继明兄的一个永久话题。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投稿通道 ↓
1593405170@qq.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