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乡愁》219
天地独开春一色,相逢莫叹古人痴……
就在把式们的声声叹息里,北方的种地也越来越轻松。
在小麦大型联合收割机普及后,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热闹的一幕——
因为北方较冷,南方较热,所以在全国的小麦产区,也是南方小麦先熟。
当北方小麦还在一片翠绿时,各地开始组织小麦大型收割机“南下”。
一段时间里,公路上都是北方大型收割机络绎不绝的车队……
这个“机收”的时间段,会持续一两个月。
那段时间里,北方的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一起南下,从南方开始收割小麦。
等一路割回来,北方的小麦也熟了。
等收割机队伍割过家乡的小麦,“北下”一段时间后,也就陆续返回了。
就这一个收割季节,很多收割机手的腰包,就会鼓起一大截。
这,就是农业机械化带给农民的便利和实惠。
这时候,不管再种多少小麦,都已经不让农民发愁了。
至少,收割这个千百年来很难解决的大问题,有机器给解决了。
但是,北方还有一种粮食的收获,短时间是很难用机器帮上忙的——
以前,收庄稼时有个急不得、还很辛苦的活儿,就是收玉米。
秋收季节,虽然相对比麦收时节,时间要缓一些,但拖延的时间也比较长。
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最早在生产队的时候,社员功夫长,大家都是磨洋工。
一直等到玉米田里的秸秆差不多晒干,玉米穗在玉米杆上全部干透后,才开始进行第一项农活——掰棒子。
妇女们将包袱或者“花包”(用四个化肥袋子缝纫在一起的大包袱),铺在一处相对空的地方。
周围的男男女女,将玉米穗外面的玉米皮剥开,“嘁哩喀喳”地将里面的玉米穗掰下来,起起落落地丢在大包袱或者“花包”里。
感觉差不多了,还有壮劳力将这些金灿灿的玉米穗,兜起来背出地头,倒在地头上围了“挡子”的牛车或者驴车上。
等满一车了,车把式就会吆喝着牛驴,将这一车玉米穗拉回去场院晾晒。
剥玉米穗相对轻松,基本是站着的活,还可以东扯葫芦西扯瓢地唠闲嗑。
即便这样磨洋工地干,不长时间,生产队大田里的玉米穗也就到了场院里。至于将玉米粒从玉米穗上弄下来,就更是一个磨洋工的活了。
所以,在生产队里的秋收,只要天气不是太坏,大家也懒得加班加点。
有时候,天气不好时,大家也就不逐一在棒子秸上剥棒子了,而且整穗掰下来,那样速度会快点。
但是,等带皮的棒子穗晒干了,再来剥出来棒子穗,还是一道工序。
玉米穗从玉米棵上掰下来后,剩下的玉米杆子,我们俗称的“棒子秸”还是会分到各户,大家弄回去做烧柴。
相比棉花柴来说,玉米秸秆不耐烧;但在贫困年代,柴火毕竟也是一种柴火。
当时,有两种办法将玉米秸弄回去,一种是用镰刀在根部直接削下来,先将玉米杆拉回去,晒干了剁起来。
之后,再来用扳橛子将玉米秸的根部刨出来,晒干了再拉回家。
玉米杆的根,北方俗称“棒子茬”,多少耐燃烧一些。
用扳橛子刨出来的棒子茬,要在地里晒干了,再用铁锨或者扳橛子将棒子茬上的土再来敲打一遍,才用地排车拉回去,单独垛起来备用。
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抓住棒子秸,直接用扳橛子从根部刨出来。
这样因为抓着棒子秸,所以可以借力将棒子茬直接提出来,属于一步到位的办法。
这样刨出来的棒子秸,还是要在地里晾晒一阵子,才能拉回家去垛起来。
但因为棒子秸连着棒子茬,棒子茬那头比较重,所以在往回运的时候不方便,经常会有一些棒子秸从地排车上出溜下来,还得停下来重新装车。
等将棒子秸弄回家,生产队的大田里也就成了一片旷野。
这些劳动程序,也是北方祖祖辈辈沿用的,根本没有更快的秋收办法。
生活有望穿秋水的期待,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欣喜——
直到若干年后,北方在有了小麦联合收割机后,相继有了玉米联合收割机。
那时候,我已经萍漂到西南边陲。
有一年的秋天,家中晚辈高兴地说:“现在,老家也有了玉米联合收割机”
晚辈说,现在的玉米联合收割机,真是太神奇了。
一大片玉米田,收割机开过去,自动剥穗,进入一个储存仓;前面直接将玉米杆搅碎了,后面的犁铧直接将地耕过去,将打碎的玉米杆直接翻到了土里。
收割机几个来回,一大片长满玉米的地块,就变成了一块翻耕过去的土地了。
收割机到地头,或者将玉米穗倒在农民的拖拉机里,或者直接将玉米穗卖给了收粮食的。
“直接在地头收的玉米穗,因为有水分,折算下来相对便宜点。但等着钱用,或者图省事的人家,也就这样卖了。有的人家想日后买点高价,也会将玉米穗拉回来,装在透气的编织袋里,垛在架子上面。等玉米穗干透了再来脱粒。”
不管怎么说,北方农村有了大型的小麦收割机和玉米收割机后,种地对于农民来说,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
按照晚辈的话说:“现在种地,省了老鼻子劲了。”
这些大型的联合收割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体力,也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
喜欢有阳光的日子,万物变得温暖,连风都变得温柔,温柔地对待自己。(待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