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原义指文章的脉络,引申为文化的根脉和血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基因、精神命脉的集中体现。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个着力”的重要指示,其中就有“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容。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背景下,传承与保护中华文脉既是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守护,更彰显了自觉承担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与担当。在中华文脉的发展图式中,无锡江南文脉具有鲜明的地方标识,代表着独特的水韵江南。历经千年的演进与积淀,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经世致用、务实笃行等内涵特质,更形成了面向未来、拥抱现代文明的精神价值。
回溯演进历程,江南地区历来是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之地,自唐宋以来人文经济发展就位居中华之冠。无锡江南文脉蕴含的经世致用、工商强国、导民生财、实业兴邦等理念也完美契合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涵。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既孕育出了有形的江南文脉构成了无锡人文地理景观,也孕育出了无形的江南文脉支撑起了江南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有形的江南文脉依托可视化、可感知的人文地理景观,保留了千年历史文化元素;无形的江南文脉则以思想观念、人文情怀涵养了江南人的精神世界。二者的交相融合既可以互促互进,更能够赓续传承,并以文化符号的形式融入无锡人民的日常生活,创造出契合时代发展的时空形态。由此可见,有形的人文地理景观也蕴含了无形江南文脉的精神特质,对无锡江南文脉的传承与保护发挥了可视化、可感知的物化作用。这一过程依托文化符号的外显传播,在人们的思想世界中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构筑江南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景观人类学:无锡江南文脉传承与保护的新视角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面临传承与保护缺位的风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对传统价值观念、人文情怀长期忽视,传统的人文地理景观也逐渐湮没在现代高楼大厦之中。现代化带来的异化现象割裂了江南人民与江南文脉之间的历史联系,长此以往则会造成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的淡漠。无锡江南文脉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现代化带来的“危机”,即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实现千年文脉的赓续和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进一步探求文化与人类生活更深层的意义,围绕“空间”“场所”“景观”等关键词展开的景观人类学研究逐步时兴,为人们研究人文地理景观和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开辟了新视野。景观人类学中的景观是指人类对环境的主观性认知,即同一个物理环境,人类会按照各自社会集团共有的文化或者记忆,认知自然和建筑等环境。也就是说,景观既可以以有形的自然形成或人工生成的建筑环境存在,也可以以一种无形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存在。无锡的人文地理景观是江南人民遵循江南文脉的人文精神,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些人文地理景观反映了无锡江南文脉的内部特质,是无锡江南文脉在现代空间中的传统映射。
在景观人类学中,空间(space)和场所(place)是两个重要概念,二者相互补充构成了景观人类学的理论架构。空间(space)是指为了达成目标而划出的资源领域,场所(place)是由人们的经验、感觉、思考、爱恋等建构成的范围。[4]前者侧重行政区域,而后者则侧重生活区域,二者相互交织,厘清了从环境到景观、从文脉到生活的空间生产逻辑。在景观人类学看来,人们通过塑造景观实现精神世界向物质世界的延伸,在此期间既实现了生活世界的生产,更完成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也为现代江南文脉乃至中华文脉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即人类创造和应用景观,逐步实现景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融合发展。这也能够实现人文地理景观向人们日常生活的延伸,从而实现江南文脉的活化应用,达到传承与保护的功效。
二、全景呈现:无锡江南文脉的空间生产逻辑
在景观人类学看来,具有行政性划界的领地通常被指认为空间。通过对无锡江南文脉现存情况进行梳理发现,无锡老城区的形成与演进既受到传统行政性空间的识别与划分,也经历了历史洗礼与积淀,从而形成了现有的人文景观风貌。厘清该区域的空间生产逻辑有利于检视无锡江南文脉的全景样态,从而实现对无锡江南文脉的形态纵览。无锡老城区是无锡江南文脉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活文化区域,该区域拥有东林学堂旧址、阿炳旧居、崇安寺等多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许多重要历史人物也都曾生活于此,创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凝聚着江南文化的精神魂脉。无锡老城区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无锡江南文脉形与神的双向结合,是无锡江南文脉人文风格和社会状态的现实写照。
(一)精神世界:人文风格积蓄无锡江南文脉的传统记忆
无锡江南文脉具有鲜明的人文风格,其中就包含了“工商强国”“文商共济”“经世致用”等内涵特质。这些特质历经千年沉淀逐渐支撑起了无锡人民的精神世界,成为江南地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独特的人文品格,来自千年传承的历史源脉。泰伯奔吴奠定了无锡文脉的起源,到唐宋变革以来无锡工商文化的兴起,无锡江南文脉日趋厚重。而明清两朝科举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繁荣也为无锡江南文脉铸就了读书与实干的人文底色。东林党人提出的“工商皆本”思想就体现了江南人民敦本务实的精神特质。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无锡逐渐成为了工业化大城市。受到日渐开放的社会风气影响,“工商强国”“文商共济”“经世致用”等价值理念也被注入了江南文脉。这一时期,无锡地区涌现出薛福成等近代思想家,推动无锡民族工商业蓬勃发展。东林学人的经世致用思想在实业救国的社会风气下有了更多用武之地,无锡江南文脉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一系列发展也逐步从工商业向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领域延伸,晚清无锡掀起了一阵西学中用的浪潮,推动了中西文化在无锡的交相融合。无锡人民在传承与弘扬无锡江南文脉的过程中,开风气之先,把经世致用、实干兴邦、开放包容的现代精神特质,融入了江南人的精神世界。在古今互动中不断进行精神传承与价值再造,从而推动了传统价值理念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了传统江南文脉的现代化革新。
(二)物质空间:在地资源塑造无锡江南文脉的地理景观
除了精神世界的传承与革新之外,无锡江南文脉品质的形成也受到地理空间因素,特别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影响。这些精神特质不仅蕴含于人文地理景观之内,而且这些景观又内化为新的文脉基因,二者相辅相成,不断推进无锡江南文脉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丰富了无锡人民的精神世界。以无锡老城区为例,该区域现保存有清名桥、南禅寺、东林书院等历史文化遗迹,顾恺之、钱钟书等历史文化名人使得这片区域熠熠生辉。回顾这片人文地理景观形成的过程发现,该区域的历史演进受到无锡城建史的深刻影响。无锡老城区始建于西汉,唐朝时期修建起外城郭,到宋代佛寺、书院等建筑相继兴盛,明清时期在商业繁荣的推动下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张并建立了后世的基本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锡老城区进行了整体改造,部分城墙和建筑被拆除,从而形成了如今无锡老城区的整体样态。
在景观人类学看来,人们主观对“他者”的意向可以转化为对客观世界的建设和改造。这里的“他者”既可以是山、水、石头等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公园、街道、城区等人类景观。人们主观受到文化、记忆、历史、故事、灵性、精神价值的影响,将这些认识映射到自然环境中,就会实现自然景观向人类景观的转变。无锡老城区的发展与演进也印证了景观人类学的认识规律,无锡人民在江南文脉精神特质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观念,并在社会实践中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对人文地理景观的改造,从而实现了“人—景观”的双向互动。在交互过程中,人的生活性需求也在对景观的建设和改造中得到满足,无锡江南文脉的物质空间也在历史和现代的循环中不断丰富和延展。
三、全景审视:无锡江南文脉传承与保护的实践成效
近年来,无锡立足人文地理景观及其延伸,相继出台了《无锡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无锡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建设方案,在江南文脉的传承与保护上采取了科学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5]全面审视无锡江南文脉传承与保护的实践可以发现,无锡主要采取了文化引领、品牌培育、产业孵化以及服务供给等形式,推动江南文脉的传承与保护,使得无锡老城区、老街道等人文地理景观在现代社会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一)文化引领:提炼无锡江南文脉的精神景观
精神景观是无锡江南文脉价值理念、精神特质的集合体。近年来,无锡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对江南文脉进行宣传和推广,努力讲好无锡文化故事。在无形的江南文脉传承与保护上,无锡立足人文地理景观充分挖掘江南文脉的要素内涵,通过扎根历史、立足当下锻造江南文脉的当代价值,塑造了精神景观。比如对吴文化开展寻根溯源专项研究。通过吴家浜遗址等人文景观考古发掘和保护,推进鸿山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整合泰伯庙、泰伯墓、泰伯渎等泰伯文化景观资源,丰富梅里古镇、梅里遗址博物馆等吴文化元素;举办吴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无锡吴文化发源地的知晓率和美誉度。此外,无锡充分凝练江南文脉独有的“工商强国”“文商共济”“经世致用”等精神特质,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资源向社会传播,推动无锡江南文脉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扬。
(二)品牌培育:打造无锡江南文脉的标识景观
无锡江南文脉具有特色的山水和人文优势,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无锡江南文脉的独特品牌,也是江南文脉的标识景观。按照相关部署,无锡立足人文地理景观致力推进江南文化品牌提升、第一工商名城品牌塑造、吴文化品牌弘扬、大运河和长江文化品牌建设等工程。这些项目集中突出了无锡人文地理景观的特色和优势,对江南文脉的传承与保护具有引导性作用。从文化的内涵而言,无锡江南文脉是由江南文化、吴文化、大运河和长江文化以及工商文化四种要素所构成。在地方语境下,这四种文化形态既体现了无锡江南文脉独特的地域标识,也为无锡江南文脉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特色化发展的新思路。比如,无锡打造“情韵江南”群文活动和“江南雅韵”民乐活动品牌,开发了有江南风情的美食、夜游、夜秀等特色国潮业态,打造无锡江南文化品牌标识系统,全面提升无锡文化的辨识度。此外,无锡以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为核心,打造无锡工商名城地标,既拓展了无锡江南文脉的景观“空间”,更实现了无锡江南文脉有形有感有效地对外传播。
(三)产业孵化:活化无锡江南文脉的数字景观
数字景观是数字技术与人类社会生活融合发展的产物。无锡在江南文脉传承与保护中,充分打造数字景观,通过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人文优势与数字经济的双向融合,既丰富了无锡人民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提升了无锡城市的文化格局。按照相关规划,无锡明确了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文化影视之都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无锡江南文脉的特色和优势抢占未来赛道,聚焦影视、数字、动漫、文旅、创意设计、现代演艺、文化制造、前沿业态等内容,推进江南文脉的传承与保护。例如,通过创意设计推动紫砂、泥人等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向产业、生活等领域的延伸。在现代演艺上,无锡通过数字技术推进锡剧、评弹等传统地方戏剧线上演播,利用短视频、云播放等平台,增强群众对江南文脉的沉浸式体验,让地方文化成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产业活化江南文脉,既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还能推动人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文脉赓续提供经济动能。
(四)服务供给:巩固无锡江南文脉的民生景观
民生景观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蕴含于无锡江南文脉传承与保护全过程。无锡市通过文化惠民工程塑造民生景观,让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感触江南文脉,提升老百姓文化获得感。无锡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纳入文旅服务体系之中,让老百姓能够第一时间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为了让无锡江南文脉走进普通百姓生活,无锡广泛开展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活动;立足人文地理景观,打造“东林拾忆”“运河四季”等项目,把江南文脉融入群众休憩娱乐的场所之中。此外,无锡还以数字技术为抓手,尝试搭建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框架,鼓励公共文化机构拓展数字应用新场景,加强“图文博美”数字化建设,推进线上剧场、舞台、展厅建设,丰富东林文化讲坛、西水公益学堂、梁溪艺谈等文化活动。打造公共文化资源库群,丰富老百姓的数字文化供给,以民生景观推动江南文脉的大众化和时代化。
四、全景塑造:无锡江南文脉传承与保护的优化路径
按照景观人类学的理论,人与景观的良性互动主要体现在文化赋予、感官体验和情感连接等层面。以文脉赓续而言,主要体现为景观的人文价值塑造和生活应用开发。基于可视化的建筑、街区等真实内容,凝练不可视的生活方式、文化记忆、精神价值等抽象内容,在活化利用的过程中,实现传承与保护的有机统一。无锡对此展开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制定了系统化的保护方案,但在江南文脉的价值凝练、生活开发、数字发展和特色打造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一)价值凝练:提升无锡江南文脉系统性认知
传承和保护江南文脉,前提是要明晰相应的科学内涵。无锡江南文脉涉及广泛、内涵丰富,包含了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种文化形态。但何谓江南文脉,包含哪些重要内容和特质?无锡社科界对此探讨和研究尚不充分,没有明确的共识,缺乏独特性的具象化表达。
从广义上讲,无锡江南文脉包含本地区一切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思想品质、风俗民情、文化遗迹、人文景观等内容。从狭义上讲,无锡江南文脉起源于吴文化,同时也受到无锡人文地理景观的影响,逐步积蓄了江南文化、工商文化、吴文化、大运河和长江文化乃至太湖文化等内容。作为中华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江南文脉因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具备了“工商强国”“文商共济”“经世致用”等精神特质。追寻无锡江南文脉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无锡江南文脉在时代变迁中不断丰富拓展、革故鼎新,数千年积淀的优秀文化共同组成了当代无锡文脉的价值体系。无锡江南文脉并非是单线演进,而是顺应人文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变迁形成的面向未来的系统性精神图谱。因此,凝练无锡江南文脉的价值,提升全社会的系统性认知,是赓续传承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实施文化工程,组织专家团队对江南文脉进行系统性研究,出版系列权威性著作;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打造具有文化标识的精神景观,让无锡江南文脉的灵魂与内核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脉中不可或缺的江南篇章。
(二)以城传承:明确无锡江南文脉生活化定位
文化是由人民所创造,城市是文脉的根本载体。江南文脉只有植根于人民的生活,才能实现永续传承。部分无锡文化工程的建设,商业氛围浓郁,但缺乏一定的“烟火气”,生活化场景设置仍有优化空间。按照景观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人与景观的相互关系,建立在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寻之上。千年江南文脉积蓄的精神特质也源自于世代江南人对生活的向往。
从景观角度看,无锡江南文脉的精神品质蕴含于人文地理景观之中,人文地理景观同样也映射出江南文脉的价值追求。二者的相互隐喻也指出了无锡江南文脉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文化向市民生活的延展,即文脉一旦脱离生活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无锡江南文脉的传承与保护不能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而应扎根群众,“城”续文脉,让老建筑、老城区等人文景观融入百姓的生活。一方面,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的引领作用,为无锡江南文脉的传承与保护明确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用好市场“无形之手”的经济作用,开发与修复老建筑、老街区等人文地理景观的生产生活功能。比如南长街的开发,就是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江南文脉生活化传承的标志性工程。与此同时,无锡江南文脉的传承与保护也要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人也成为“风景”,使人与景观、空间和场所在良性互动中,成为文脉传承的一部分,把江南文脉真正写进江南人民的生活。
(三)技术革新:推进无锡江南文脉数字化发展
赓续江南文脉,应积极抓住数字化机遇,让文脉从纸上跃进“云端”。符号景观、媒介景观是近年来景观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以此观之,无锡文化的数字化开发,江南文脉的数字化赓续,较为侧重于线下的工作,而线上的工作有待提升。比如,无锡目前尚没有一款具有影响力,能够代表城市或者江南文脉的数字文化IP。因此,无锡应立足于数字社会变革带来的机遇,打造无锡江南文脉的数字景观。
首先,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文创转化。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数字设计、数字文创也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无锡江南文脉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可以依靠数字文创的形式提炼和打造,让千年的历史积淀在数字赋能中拥有更多的文创产品。
其次,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沉浸式体验。依靠智能媒体、数字博物馆(体验馆)、AR、VR等形式实现无锡江南文脉的活化利用。用好智能媒体技术,扩宽信息传达效率,在网络空间讲好无锡江南文脉的故事。让历史中的人物、故事通过现代技术走到人们面前,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数字社群对无锡江南文脉的认同感。
最后,积极抢抓数字赛道,夯实产业基座。江南文脉的数字化开发,必须利用市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近日,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火遍全球,不仅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应,而且完美地输出了中国文化。无锡拥有较强的数字产业基础,应积极抢抓数字影视、数字游戏的产业风口,以产业优势推进江南文脉数字传承与发展。
(四)特色打造:形塑无锡江南文脉地方性标识
无锡江南文脉的传承与保护应建立地方文化标识,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气质。江南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无锡作为江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在传承保护江南文脉的过程中,差异性探索略显不足,存在泛化的问题。因此,无锡应立足三方面,形塑独特的江南文脉地方性标识。
首先,强化工商基因的传承与开发。无锡历史上是四大米市之首、长江三码头之一,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更是当代苏南模式的诞生地。相较于周边城市,无锡文脉有着鲜明的工商业特色。有关部门应把工商基因作为无锡江南文脉的核心亮点进行打造,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城市记忆空间,强化工商特色的城市景观打造,同时开发以工商文化为主题的文旅产业,打开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其次,强化地方文化符号的打造。无锡人文资源丰富,但文化符号的利用率和推广度并不高。应当提升泥人、紫砂、锡绣、二胡等本地经典文化产品的标识度和影响力。保护传承“非遗”文化,让锡剧在新时代绽放文化魅力。
最后,依托历史名人实现资源在地化利用。无锡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例如顾恺之、徐悲鸿、钱钟书等名家,都具有国际影响力。特别是荣氏家族,毛泽东同志称其为“中国民族资本家首户”,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至今为止,相关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均较为匮乏。无锡应立足本地名人资源,挖掘其经济和文化价值,以“名人效应”讲好无锡故事,在传播中实现无锡江南文脉的传承与赓续。
(根据栏目本文略作调整)
作者:倪佳瑜、李建波(中共无锡市委党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