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童年时期可能都曾耳闻“野孩”的传说,却只当是轶事奇闻。但实际上,这些故事背后的逻辑链条,虽然被包裹在温馨的外壳下,却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

在自然界中,人类婴儿与野生动物的偶遇机率微乎其微,更不用说婴儿与幼兽在生理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通常情况下,野生动物遇到人类婴儿,能免于成为食物已属侥幸,更不用说将其抚养成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某些动物放弃捕食,试图哺育婴儿,也往往是力不从心,不具备相应的养育能力。

人类的婴儿要到一岁左右才开始对外部世界有模糊的认识,而要到十岁左右,各种动作技能才较为完善。而绝大多数动物的生命周期远不足十年,如何能将人类婴儿抚养至成熟?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人类与动物的幼崽在出生及早期发育阶段存在巨大差异。动物幼崽在母体中已发育良好,多数物种的幼崽在出生后便能站立,甚至奔跑,而人类的婴儿则需待到周岁前后才能做到这一点。

换言之,人类的婴儿,本质上可被视为“早产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有此一说?这需要从人类的进化历程中寻找答案,因为人类特有的生理结构与大脑发育过程,决定了这一现象。

直立行走让人类双手得到释放,推动了大脑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对骨盆等结构提出了新的适应要求。骨盆对直立行走的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而这也使得人体骨盆结构更为结实和紧凑,导致产道出口相对较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比黑猩猩(左)、南方古猿(中)和智人(右)的骨盆大小和形状

人类的大脑又特别发达,脑容量巨大,然而在分娩过程中,大脑仅保留了维持基本生命功能的能力。但即便如此,大脑的体积也已与产道直径相当,使得人类分娩异常艰难,往往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有时不得不采取剖腹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人类婴儿出生时,本质上是“早产儿”,大脑仅具备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基本功能和某些本能,对于外界的刺激和信息接收能力几乎为零。

若按照动物幼崽的标准,人类婴儿理应在两岁左右出生才更为合理,但直立行走导致的人体骨盆结构变化却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生儿仅具备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本能,甚至无法感到痛苦,这归咎于人类神经系统发育的不完善。通常,婴儿要到三个月大时才开始逐渐对周遭世界有所认知,嗅觉和触觉才开始变得敏锐。而视觉能力的提升则要等到六个月以后。

至于跑跳等动作技能,则要等到两三岁时才开始发展,三岁的孩子只能进行一些不协调的跳跃动作。十岁以后,孩子的大脑发育才逐渐成熟,随后才具备较完善的动作技能。

大部分动物寿命短暂,根本无法活到十多岁,更谈不上抚养人类婴儿至成熟。

退一步讲,即使某些动物有能力抚养婴儿,也仅是喂养而已,成长后的婴儿基本上与人类社会无缘,更接近于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婴儿的成长不只是身体的膨胀,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因此,婴儿大脑神经系统的成长至关重要,需要营养丰富和环境刺激。

尤其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成年人的角色至关重要,婴儿会不断模仿大人的言行,这不仅刺激了婴儿的语言能力,而且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若缺乏适当的环境刺激,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仅不能产生语言功能,甚至连基本的人类行为也无法形成。

人类的身体结构与动物差异明显,人类婴儿不可能从动物那里习得人类文明社会的知识,动物抚养婴儿的传说只是美好想象而已。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对地球上生物进行分类时,人类早已被单独划入一档,脱离了动物的范畴。地球上的生物被分为:真菌、细菌、植物、动物以及人类。这正显示了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生物的地位。如今有些人将人类称为“高级动物”,仅是延续了传统的说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