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论坛暨增材制造产业年会论坛于12月19日在广州召开。在此次行业盛会上,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李方正先生对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宣布正式启动《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年鉴(2024)》发布仪式。报告从行业整体发展、区域布局、人才需求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多维度进行了权威解读,引起与会专家、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增材制造产业现状

李方正首先从整体出发,简要回顾了我国增材制造在产业发展、全球合作和技术突破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随后,他以增材制造产业联盟2023年对100家重点单位的调研为依据,向与会嘉宾做了深入报告。根据联盟的评估标准,最终遴选出66家企业作为核心调研对象,结果显示:

● 66家企业中设备制造商占比最高,但行业正加速走向综合化经营,不少企业同时涉足装备、服务、设计及原材料等领域,形成多层次、多场景的协同发展。
● 调研样本整体营业收入约130亿元,增材制造装备平均收入为2.7亿元,服务类平均收入1亿元,反映出我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仍偏小但增长潜力巨大。
● 目前,产业在地域分布上呈“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格局,主要聚集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其中,北京占比21%,广东12.8%,江苏11.4%,上海10.5%,浙江7.2%。

李方正特别提到,2023年我国增材制造企业总营收突破400亿元,同比增长25%,近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7%,显著领先全球平均增速(12%)。企业对研发与人才的投入持续走高,66家核心企业从业者约15万人,人均产值达86.7万元,研发人员占比30%,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0%,远超普通制造业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速超过20%,既需要顶尖研究人员,也需要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呈现“双端紧缺”的局面。

行业挑战与公共平台构建

虽然行业整体向好,但在接受调研和对话时,多家企业和专家也对标准制定、成本控制、质量稳定性和业态协同等方面表达了担忧:

● 标准更新周期慢且不够落地,难以支撑增材制造技术快速演进。
● 产品质量与效率尚待提升,行业成本仍偏高。
● 产业对接与资源共享不足,公共服务平台的空缺导致各环节协同受到限制。

对此,李方正透露,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正积极筹划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通“行业—区域—政策—人才—标准”的信息壁垒,建设权威性与时效性兼备的线上生态系统。此外,联盟计划在全国多地完善增材制造区域服务中心建设,探讨并打造更多高附加值的示范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协同创新。

增材制造从“补充”到“必选”

李方正还指出,增材制造在诸多领域中的作用显著提升,已从十年前的“可选”走向现今的“必选”。目前,现代化三分之一的行业大类和五分之一的行业中类都在应用增材制造技术,特别在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等领域实现了从设计到生产的多维度应用,这一趋势说明增材制造已不再被视为单一的辅助或补充,而是逐步迈入核心地位。此外,文化旅游市场也正在大规模采用3D打印衍生品,若以每件5~30元的单价推算,仅“网红玩偶”一类就可达到不低于亿元级的市场规模,进一步佐证增材制造在民用与文创消费市场的可观潜力。

2027年有望迈入千亿级市场

谈及行业未来,李方正重申了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的预测:至2027年,我国增材制造市场规模有望达千亿元级别。目前,国内增材制造行业在消费级市场已处于全球第一,整体规模名列世界第二。根据联盟最新统计,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约200家,其中营收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上市公司2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具备百台以上服务设备的企业超过10家,拥有装备、材料、服务综合实力的综合型供应商超过20家。未来增材制造将更多扎根民用领域,为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输入持续动力。

《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年鉴(2024)》

本次论坛亦举行了《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年鉴(2024)》发布仪式。《年鉴》是产业联盟集合国内增材制造顶尖资源、历时一年精心编制的第三本权威出版物。与前两期相比,最新一期在结构上进行了完善:

● 共分7个章节,全面覆盖增材制造的技术进展、市场动态、区域发展与战略布局等内容。
● 收录了101家企业数据、20多位行业专家的深度观点,以及67家科研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
● 对4个重点区域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归纳整理,为政府及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据悉,《年鉴》将于2025年春节前正式与公众见面,并免费发放给参与编撰的单位及联盟成员。李方正强调:“这是一本纯绿色《年鉴》,没有向任何行业主体收取费用。我们希望通过它为增材制造产业打造一个真正开放、共享的高价值信息平台。”

展望:携手迈向全球领先

在总结时,李方正呼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标准、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和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增材制造的创新潜力,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贡献力量。他也对未来寄予厚望:“随着增材制造在全球与中国市场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只要我们携手同心,产业必将在可见的将来实现更深层次、更叠加式的跃升。”

小通知:一批新鲜出炉的3D打印厂商实拍视频,可以扫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