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补偿款我收到了。高兴!为此我们还出去吃了顿饭,庆祝一下! ”“盼了多年的噪音补偿到账了,村民们收到信息兴高采烈”……两个月前的一天,大城子镇下栅子村165户村民们集体分享着拿到补偿款的喜悦。
故事要从 2016年说起。当年,一家施工单位修建高铁项目至下栅子村时,因隧道开凿难度大、工期紧,重型施工车辆昼夜穿行,噪音引起村民不满。“我家就居住在路边,白天还好说,夜里动静儿大时,都影响睡眠。”村民王怀余回忆道。
村民的权益要保障,高铁施工进度也要保障,在大城子镇政府的协调下, 2019年,施工公司与 166户村民签订了噪音补偿协议,但当时以回去盖章为由拿走了所有协议。多年过去,直到高铁完工通车了,村民还未收到补偿款。
村民们十分气愤,集体信访至大城子镇政府,都想在政府的帮助下“讨个说法”。与此同时,密云区城指中心也接到了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陆续转派过来的20余件“ 12345”工单,诉求均为村民要求噪音补偿。
“从工单上来看,这些都是村民的合理诉求,不及时回应处理,村民的情绪会越来越激动。”经过初步研判,密云区城指中心副主任周晓影意识到了事件的严重性,及时将情况报送密云区政法委,请求法律协助,同时联系大城子镇政府,共同商讨回应村民诉求的解决路径。
“涉及的村民太多,为了节省村民的诉讼成本,我们选取了一户作为代表诉至法院,其他村民与这一户情况类似,只要等着这起案件的裁判结果就能知道自己的诉求是否合理。”大城子镇司法所所长刁立军告诉记者,在政法委的指派下,法院干警、律师及时介入帮助村民讲解法律维权方式,并选取一户村民作为代表率先起诉。后经过审理,密云法院判决该施工公司给付村民补偿款。被告公司不服提起上诉,经中院审理后维持原判。
一户获赔,剩余165户怎么办?刁立军告诉记者,关键时刻,“接诉即办+说法评理”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了解到,密云区20个镇街(地区)全部实体化运行“接诉即办+说法评理”系统平台,通过采取“吹哨报到”等方式,系统平台可以召集政法单位、行管部门,直插村居一线,与矛盾双方见面调解纠纷,改变了以往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大事不出镇”。
2024年 1月,大城子镇政府依托镇级 “接诉即办 +说法评理 ”平台,邀请区法院会同镇平安办、司法所、城乡建设办公室等多部门,共同向施工公司释法明理。
不认可施工期间村民均在家居住、认为赔偿金额过高,是施工公司拒绝赔偿的两大理由。为了解开“死结”,“说法评理”机制下的法官和律师们齐上阵,各个击破。
“为了查证村民施工期间居住状态,我们利用周末时间,驱车一小时来到下栅子村,跟村干部一道,走访了村民,对施工公司不认可在村里居住的补偿户一一进行了调查,每户都需有两三户以上邻居作证,并留存谈话笔录。”法官孟娜介绍。
至于赔偿金额,法官们也反复找被告公司,晓之以理。“有示范性判例在先,调解在赔偿金额上双方可以协商,如果判决就没有商量的余地了,孰轻孰重要考虑清楚……”听到法官这样厘清利弊,被告公司终于同意调解赔偿。双方各退一步,按照当年协议金额的80%进行赔偿。
今年6月,花了半天多时间,被告公司与165户村民签订了赔偿协议。为防止矛盾纠纷反复,密云法院引导各方对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
因施工公司给付补偿款还需要筹措资金,施工公司承诺最迟于 4个月后给付全部补偿款。拿到协议的村民们心里踏实了。在政府的督促下,施工公司如约给付村民们补偿款,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村民王怀余靠种地、打零工为生,光景不好的时候,年收入也就三万元左右,“赔我家这一万多块钱,对我们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 “接诉即办真把我们的事情给解决了! ”这是村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今后我们还将加快推进接诉即办与‘说法评理’平台的融合,将更多涉及民事纠纷的群众诉求引导到法律途径去解决,最大限度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密云区城指中心主任王雪说。
以上内容来自北京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