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3日,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呈送到邓小平面前。上面附着一封简短的信:“我们四位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关心到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和采取的对策,认为我国也应采取适当的对策。”
星球大战计划
3月5日,邓小平作出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随后,国务院很快会同有关部、委、院、所,组织了几百名专家,进行调查论证,制定出了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1986年11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出了关于《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由于促成这个计划的建议的提出和邓小平的指示都是在1986年3月,这个由科学家和政治家联手推出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与全球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各国高技术领域的激励竞争密切相关。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中,发表了实施“星球大战”计划的电视讲话。世界上所有敏感的政治家们在这一刻都睁大了眼睛,他们从里根总统的演说中迅速捕捉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世界将发生变化!当时中国国内反响也十分强烈。从1984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就开始多次组织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星球大战”计划进行分析、研讨、论证。
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从表面上看,“星球大战”计划只是一个重点针对苏联军事威胁的战略防御计划,但其间除了军事目的外,还有其深远的政治目的。
美国试图通过“星球大战”计划的实施,促进国防科技的发展,进而带动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以确保美国在世界军事、政治、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但是,在我们对这个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对策上,却仍存在着分歧。
星球大战计划
一种意见认为,我们也应该搞,理由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谁能把握住高科技领域发展方向,谁就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这个机会。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以我们的国力来看,目前还不具备全面发展高科技的经济实力,可以先搞短期见效的项目。
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的王大珩,是我国著名的光电学专家,他参加过许多次关于高科技方面的研讨会,每参加一次会,王大珩的心中都会平添几分焦灼,增加几分沉重。世界上关于“星球大战”计划的话题已经沸沸扬扬地吵了整整两年了。
这两年间,特别是1985年中,整个世界几乎都行动起来了,各种各样针对“星球大战”计划的对策、计划纷纷出台。日本出台了“科技振兴基本国策”;西欧17国联合签署了“尤里卡计划”;印度发表了“新技术政策声明”;韩国推出了“国家长远发展构想”。而我们却还在围绕“我们怎么办?”这个问题上打转转。到1986年初,国家似乎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和计划的迹象。
时代上的星球大战计划
1986年初的一天,王大珩家来了一位重要客人。他叫陈芳允,是我国著名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和王大珩的见解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他们都认为,虽然我国的经济实力目前还不允许全国发展高科技,但争取在一些优势领域首先实现突破则是有可能的。
陈芳允就是专为此事来找王大珩商量的,他们谈得很投机。他们说,搞“两弹一星”的时候,我们的国力还不如现在雄厚,但我们硬是咬着牙搞出来了,人家就不得不对我们另眼看待,就不得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让我们占据一席之地。
他们认为,国家与小家一样,都要精打细算过日子,都得把钱用在刀刃上。有些钱是可以不花的,但有些钱是不得不花的。涉及国力竞争,牵涉到国家命运的钱就不得不花,而且是必须要花!
怀着同样的想法,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航天专家杨嘉樨也加入进来,于是就有了四位科学家联名给邓小平写信的那一幕。
王淦昌
“863计划”是在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期,我国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历史使命。
根据中共中央《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精神,“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其总体目标是: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863计划”的实施不仅为我国高技术的研究发展出成果、出人才提供了条件,同时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高技术的管理要适应高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863计划”以改革和探索的精神推动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在借鉴国外高技术管理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也吸收了上世纪60年代我国搞“两弹一星”的组织管理和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组织管理开辟出一条新路。
863计划
2001年2月26日,在北京举办了“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一项项高科技成果引得参观者不住赞叹。北京展览馆1.4万平方米的展厅成了展示中国高技术成就的殿堂。
2006年12月29日科技部与解放军总装备部召开纪念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即“863计划”)实施20周年大会。会议充分肯定“863计划”实施20年来,在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863计划”已经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面旗帜。
“863计划”瞄准高技术发展前沿,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显著增强了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引领相关领域创新发展。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10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我国作为唯一发展中国家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获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等技术的突破,使生物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前列。0.1微米工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刻蚀机样机和8英寸、0.1微米工艺的大角度离子注入机样机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神威——太湖之光
“863计划”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发了一批重大产品和系统,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支撑。渤海大油田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取得突破,为渤海建成我国东部第三大石油基地提供了技术支撑。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示范,改善了我国大江、大湖流域的环境质量,为解决能源、资源环境和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技术保障。
“863计划”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若干产业生长点,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超级稻育种、动物育种育苗等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确保了我国粮食安全、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批高中档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研制成功,使我们基本摆脱了绝大多数控机床依赖进口的局面。
“863计划”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人才与团队,造就了一批战略科学家,为提高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基础。一批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仅“十五”期间,就有26位“863”专家当选为院士。
“863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发展高技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自信心,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高技术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
“863计划”的成功实践,已超出了一个具体计划的含义,也超出人们对“863计划”实施意义的想象,使“863计划”成为中国高技术的象征,也使全社会以越来越大的兴趣,关注“863计划”的进展,对“863计划”寄予越来越大的期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