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谋臣人生落幕

1375 年正月初一,刘伯温早朝签到回来,饶有兴致地写了一首诗:

谁曾想,这首《乙卯岁首早朝奉天殿柬翰林大本堂诸友》竟成了他的绝笔诗。几天之后,刘伯温就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得的是“风露之疾”,也就是感冒。对于年老体衰的刘伯温来说,感冒可不是小病,没多久,小病就变成了大病。很快刘伯温就卧床不起,没法去上早朝了。

得知刘伯温的病情后,诡异的是朱元璋派了一个人来看刘伯温。这个人是胡惟庸,本来就是刘伯温的死对头,仇恨似海。

胡惟庸本来探病这种事情也就走个形式罢了,但让刘伯温不安的是,这次胡惟庸格外热情。

他还带了一个医生过来,据说是个名医。在胡惟庸的强烈要求下,要刘伯温让名医号了脉,然后名医给刘伯温开了一帖药。

胡惟庸的药刘伯温敢吃吗?可是话又说回来,胡惟庸是朱元璋派来的,胡惟庸的药就是朱元璋的药,换句话说,胡惟庸的药刘伯温不敢吃。可是朱元璋的药,刘伯温敢不吃吗?

胡惟庸的药果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有效果,具体表现在刘伯温服下之后病没有减轻,反而觉得腹部产生了一个肿块,摸起来硬邦邦的,而且呈越来越硬的趋势。

刘伯温很不安,无论是谁肚子里长了一坨奇怪的东西都不会太淡定,于是他上书把自己的这个情况跟朱元璋磨叨了一下,但是朱元璋不知何故没有理他。

没过几天,刘伯温就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了。他再一次向朱元璋提出了回家的申请。朱元璋看刘伯温半条腿都伸进棺材里了,谅他也掀不起什么风浪,终于没有再为难他,准许了。1375年,刘伯温收到了朱元璋下发的文件《御赐归老青田诏书》准许他告老还乡。刘伯温一生收到过无数诏书,但这份诏书的口气无疑是最冷漠的。诏书的开场白是“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在这封诏书里,朱元璋也不再称呼刘伯温为先生,而是一口一个“尔刘基”,不睦之情跃然纸上。

但刘伯温已经不在乎了,他只想回到家,死在自家的床上、亲人的身边。二月十四日,刘伯温告别了朱元璋,最后一次踏上了回家的道路。回到家后,刘伯温又苦苦撑了一个多月,终于感觉到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召唤。刘伯温的家人知道刘伯温快不行了,都聚集在床边,听他的临终遗言。

即使在弥留之际,刘伯温心里想的还是国家社稷,他打起最后的精神,口述了一份遗表:“治理国家,一定要一张一弛、宽猛相济,而现在这个时候,已经应该修德政了。另外,南京周围那些险要的军事要塞,一定要和南京城连成一片互为犄角,不可懈怠。”

写完之后,刘伯温让自己的次子刘璟把遗表收起来,说:“胡惟庸这个人迟早会完蛋的,等他完蛋了,陛下一定会想起我,到时候,再把这份遗表给他。”

接着,刘伯温又把自己这一生关于天文、数术、兵法方面的著作手稿全部交给长子刘琏,嘱咐等到自己发丧后再呈交给朱元璋,并且特别嘱咐,刘氏家族的后裔绝对不能够学习这些知识。

在太平年代,除了乱臣贼子,没有人会需要这些知识。安排完了后事,刘伯温用尽最后的力气打量着这个世界。1311年七月一日,刚出生的刘伯温也曾这样打量过世界,只是那时候的眼神是那么清澈。

大明朝洪武八年,即1375年,刘伯温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六十五岁。

值得一提的是,大元帝国的末代名将和大明帝国的开国谋主在同一年离开了这个世界,标志着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

而另一个时代已经降临。

就在刘伯温逝世后不久,朱元璋正式向功臣举起了屠刀,蓝玉、胡惟庸、李善长、冯胜、傅友德、汪广洋……一个个显赫的名字全都成了刀下亡魂,南京城被杀戮的恐怖所笼罩。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这些开国功臣,主要为他的子孙后代清除危险。他太才了解自己的下属了,知道他们的能力。特别像刘伯温这样的人才,会算命,观星术。在乱世的时候对朱元璋很有用,但在和平年间,刘伯温一旦不忠心,掌握这些知识是很危险的。刘伯温这样的大功臣,朱元璋也不可能在表面上找借口杀他。就设计让胡惟庸去杀他。然后以胡惟庸毒死刘伯温为突破口,大开杀戒,只要跟胡惟庸有关系的都受到牵连。胡惟庸案子,牵连三万人之多。

刘伯温预言中的三十年杀运,终于开启了。

可以说,刘伯温是幸运的,他和李善长、胡惟庸、朱元璋斗了这么多年,至少他保住了自己的名爵,保住了自己的家族。比起当年那些飞扬跋扈,如今却人头落地、家破人亡的对手们,刘伯温晚年的隐忍值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功臣脑袋落地,朱元璋感到越发疲惫、越发寂寞。他又重新开始想念刘伯温,毕竟在所有功臣中,刘伯温是最低调,对他威胁最小的。死后还为自己的江山着想。这时的朱元璋悔恨当初。

于是,在刘伯温死后,他得到了生前所没有得到的尊荣。

1390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的子孙们世袭诚意伯的权力,同时把俸禄从二百四十石增加到五百石

即使在朱元璋驾崩后,刘伯温的平反工作依然在继续。

1513年,正德皇帝朱厚照加封刘伯温,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嘉靖皇帝朱厚熜把刘伯温的灵位请进皇家祠堂,和徐达等开国功臣并处一室。

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谋略大师、术术大师,同时作为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作为能与吕尚、张良、诸葛亮并称的传奇智者,刘伯温无愧于这样的殊荣。

从1375年刘伯温逝世的那天起,加在刘基身上的殊荣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些殊荣有来自官方的,更多是来自民间的。有本就应当属于刘伯温的,但更多的殊荣本不当属于刘伯温。

比如那些在署名栏上印着作者刘伯温的百年超级畅销书:预言书《烧饼歌》、算命书《滴天髓》、火器教材《火龙神器阵法)、兵法书《百战奇略》,等等,如果单从书单来看,刘伯温简直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说是文曲星下凡都不为过

可惜的是,这些书无一例外都是后人假托刘伯温之名而作的“伪书”,刘伯温真正流传于后世的只有一些诗词集和散文集,以及那本用寓言故事写思想的《郁离子》

这样的身份决定了刘伯温不会像无数民间传说里的刘伯温那样嬉笑怒骂、玩世不恭,相反,真实的刘伯温,一生中充满了压抑:为求功名自小苦学、悬梁刺股、发奋读书,根本没有时间用他所谓的“机智”去戏弄地主老财和官老爷;青年时期在元朝官场上事事不如意、处处不顺心,最后终于在苦闷中放弃仕途;即使在跟着朱元璋打拼的那十年,刘伯温也不得不处处小心、事事谨慎,因为他面对的敌人都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阀;而在朱元璋称帝后,他更是步步惊心,周旋在淮西集团和朱元璋之间,苟全性命。

刘伯温的性格太过于耿直,有时候耿直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所以他不懂得长袖善舞的道理,也不会左右逢源,这样的性格似乎和他神机妙算的谋划能力并不统一,但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这样的性格让他吃了太多的苦头。很多时候,性格决定命运,即便是再过人的智慧也拯救不了他。这是刘伯温的不幸,但也是他最可爱的地方。

绝对的聪明人一点儿都不可爱。吴起杀妻求将、韩信卖友求荣、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不可天下负我”……这些人都是聪明人,永远都能做出最理性的抉择,做事情永远游刃有余,但不会让所有人尊重他们。

而刘伯温,他聪明却又迂腐,在战场上他计谋不断,但是在正义是非面前,他却光明磊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刘伯温的本质不是阴谋家,只是一个战略家。

所以终其一生,他只是朱元璋麾下的首席幕僚、大明帝国的一位普通官员,因为他身上没有枭雄的气质。

幸亏他身上没有这种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