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的这一章,很简单,很出名——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

叶公问孔子怎样为政。孔子说,让近处的人(或者本国的人)高兴,让远方的人(境外的人)归服。

近者说”和“远者来”一般看作并列关系,也可以看作因果关系。有因才有果,境内的人心悦诚服,对执政者满意,远方的人才愿意归服。境内一片混乱,远方的人唯恐避之不及,怎么可能归服呢?

儒家强调“归”,中华传统文化也强调“归”,叶落归根,台湾回归,甚至中药中还有一味药,叫作“当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趣的是这味药的药性。

《本草纲目》记载:“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陶渊明有诗曰《归去来兮辞》,“归去来”意思就是:“回去吧!回家吧!”

之所以“归”,因为有吸引力。游子思归,是因为想念家乡;但游子思归,不是儒家和孔子希望的“归”。

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意思是,读书人或者士大夫,如果流连安逸的家庭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士大夫)了。

这个“怀居”,当然也包括对家乡的流连。

流连家乡,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停留在舒适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的环境,可以分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三个层面。

当你对一个地方熟悉了,熟门熟路,驾轻就熟,闭着眼都能摸到小卖部,有什么事儿别人都找你打听,你成了这个领域的行家,这就是进入了舒适区

长期在舒适区生活,确实会很舒服,但很难进步。进步,提升,往往意味着换一个环境、换一个位置。

到了新环境、新地方,两眼一抹黑,凡事都要摸着石头过河,这就进入了学习区。在这个区域,你努力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学习区会成为新的舒适区。这时候,你再看以前的舒适区,实在有点“井底蛙”之憾。

新的舒适区,对旧的舒适区而言,往往是高一个维度的,视野、境界,完全不同。

至于恐慌区,则是即便你努力学习,也无法到达的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是提倡百姓往好的国度区流动的。从这一点来讲,他的思想不仅不保守,而且十分积极、充满活力。

没有人口流动,社会就会丧失活力;没有阶层流动,政权就失去活力。

所以孔子一直强调“归心”,强调执政者以仁、礼之道,提高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

樊迟请教如何种地,被孔子怼了回去,没有回答;樊迟走后,他又说了一番话: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执政者喜欢礼,百姓就恭敬;执政者爱道义,老百姓就顺服;执政者诚信,老百姓就没人敢不以实情相待。这样的话,四方百姓会背负着儿女前来投奔,(这样的从政者、士大夫)何必自己亲自种庄稼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尧曰》是《论语》的最后一篇,很有点叮嘱“学而优则仕”的学子们如何从政的意味。其中提到: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恢复被灭的国家,承继已经断绝的后代,提拔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心悦诚服了。

这里的“归心”,和“近者悦、远者来”的含义,基本是相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