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全世界大约有1000种蘑菇有毒。在中国,已报道的有毒蘑菇多达480种。然而,觅食、交易和食用野生蘑菇在中国是一种传统,毒蘑菇中毒事件是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发表了一项关于中国毒蘑菇中毒的最新文章“Preplanned Studies: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 Reported Mushroom Poisoning Incidents — China, 2012–2023”。研究人员分析整理了2012年至2023年的毒蘑菇事件报告,发现毒蘑菇的病死率高达21.99%(710/3229),这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对有毒蘑菇的检测和鉴定的研究。
根据相关数据,2012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公共卫生应急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共记录了蘑菇中毒事件653起,占食源性中毒事件的21.87%(653/2986);毒蘑菇中毒病例3229例,占食源性中毒病例的4.33%(3229/74586);毒蘑菇中毒死亡710例,占食源性中毒死亡事件的54.20%(710/1310)。
此外,在2012年至2023年间除2014年外的每一年均有报告毒蘑菇事件的发生。2013年蘑菇中毒事件数量最低,只有1起,2017年最高,有21起,占22.83%。共有13个省级行政部门参与了毒蘑菇中毒的检测和识别,检测次数排名前5位的为湖南、云南、广东、四川和贵州,分别报告25例(27.17%)、22例(23.91%)、17例(18.48%)、9例(9.78%)和6例(6.52%)。
参与蘑菇中毒事件检测和鉴定的部门分别为疾控中心、高校、多部门合作(包括公安、农业)、科研机构和医院,组成比例分别为63.04%、16.30%、9.78%、6.52%和4.35%。毒蘑菇的检测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毒素检测、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以及这些方法的组合。其中形态学鉴定(包括高清照片)是最常见的毒蘑菇检测方法,占60.87%,其次是分子生物学检测和毒素检测,分别占13.04%和11.96%。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监测数据显示,以实验室检测结果为确定蘑菇中毒原因依据的事件仅占14.08%。在报告毒理学检测和鉴定结果的92起蘑菇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事件和中毒涉及急性肝功能衰竭、横纹肌溶解、胃肠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所有临床类型的蘑菇中毒的55.17%(64/116)。
就蘑菇的种类而言,报告毒理学检测和鉴定结果的92起蘑菇中毒事件涉及的毒蘑菇种类有25种,其中鹅毒伞和亚黑红杉造成的中毒事件最多,均占所有物种的17.39%(16/92),此外鹅毒伞也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最常见的蘑菇类型,同时鹅毒伞也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毒蘑菇,共导致21人死亡,占比18.10%。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一些公共卫生应急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蘑菇中毒事件和一些零星的医院就诊病例并没有被纳入本研究的数据。第二,在对疑似蘑菇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剩余的蘑菇样本并没有留样导致无法进行检测,限制了对中毒蘑菇类型的发现。第三,并没有办法确定在进行检测时所发现的蘑菇是否与病人所吃的蘑菇种类相同,这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
参考链接:https://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doi/10.46234/ccdcw2024.270
主编微信
注:添加微信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生命科学综合交流QQ群:681341860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