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自己当年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用毕生的精力亲身参与中国核科技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为祖国的安全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
——朱光亚
今天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光亚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朱光亚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是核武器和原子能领域的重要开拓者,被誉为中国科技的“众帅之帅”。
▲朱光亚(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01
根植内心的原子弹之梦
1924年12月25日,朱光亚出生于湖北宜昌。1945年8月,朱光亚从西南联大毕业并担任助教,成为同届里唯一留校工作的物理系学生。
1946年,年仅22岁的朱光亚跟随华罗庚、吴大猷等赴美考察原子弹。由于美方设置了严格禁令,此次考察计划未能成功,但原子弹之梦深深扎根在朱光亚心中。
▲1947年,朱光亚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之后,朱光亚选择进入密歇根大学学习核物理,于1949年秋取得博士学位。短短3年时间,他已在《物理评论》等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开始在国际物理学界崭露头角。
▲朱光亚的博士论文(图片来源:朱光亚博士论文《用β射线谱仪和符合测量方法研究198Au和181Hf的衰变机制》)
02
以信明志 报效祖国
在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朱光亚当即决定回国。启程前,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将有52位同学签名的信寄往《留美学生通讯》刊登。
朱光亚在信中满怀热情地写道:“早一天回去,早一天了解中国的实际政治经济情况,早一天了解人民政府的政策,早一天参加实际的工作,多一天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现在祖国各方面都需要人才,我们不能彷徨了!”
此信一经刊登,直接吹响留美学生归国的“集结号”。朱光亚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
▲1947年,朱光亚(右一)与李政道(左一)、杨振宁在美国留学时合影。(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03
自力更生 铸造核盾
1957年至1959年,朱光亚任二机部四〇一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由苏联援建的反应堆的建设和启动工作,开展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
1959年6月,苏联突然撕毁有关协定,朱光亚临危受命,调任二机部九所副所长,负责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问题。
▲《原子能和原子武器》及其中对原子弹原理的解释(图片来源: 朱光亚著作《原子能和原子武器》)
朱光亚主持制定《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及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两份“纲领性文件”,并先后起草几份原子弹爆炸试验大纲,逐步闯过技术关。
1964年至1966年,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 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
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算起,朱光亚参加和领导了我国全部40多次核试验的全时段和全过程,其中30多次亲临现场,用行动诠释了“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是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无论国家“863计划”的制定实施,还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前期论证与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抑或是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建设,都有朱光亚的身影。
1980年,朱光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他一直认为,院士既不是职务,也不是职称,不宜作为称谓。
▲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2004年,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编号10388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如今,那颗遥挂在天际的“朱光亚星”,成为了人们对这位共和国核事业开拓者永久的追忆和思念。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责任编辑:宋同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