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绪言

纵观我国半个多世纪合成氨的发展史,引进或自行研发的湿式氧化法脱硫催化剂,已达二十多种,但真正被广泛采用的,却不足其三分之一。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砷碱法及其改良型G-V法,对苯二酚法,ADA法及改良ADA,铁碱法,栲胶法及其改良型KCA,MSQ法,PDS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东北师范大学实验化工厂研发的888脱硫催化剂,基本为各时间段的典型代表性产品。

而另有几种催化剂,却需配加其主剂5-30倍不等的助剂或辅料,方可在生产中应用,客观的讲,还很难将其称之为成熟的定型产品,可见,上述产品若真正被广泛采用,尚需进一步完善其功能。

1、催化剂的选择

脱硫生产在系统的“瓶颈环节”提升了脱硫催化剂的重要性及其选择的难度。因此,对催化剂的选择,总是多方考察,好中选优,十分慎重。何为优质产品,对单一企业来讲,适用即质优,但总体上评定,优质催化剂应具备如下综合性能:

(1)性能稳定,适应性好,对人体无害,对环境少污染,对设备低腐蚀。

(2)吸氧载氧性能高,对HS-氧化析硫活性好,脱硫液的工作硫容高,催化剂用量少,应用方便,成本低。

(3)氧化析出的单质硫颗粒大,易聚合浮选,易从液相中分离,脱硫贫液悬浮硫含量少,副盐生成率低。

2、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脱硫催化剂

(1)栲胶+五氧化二钒催化剂

栲胶法脱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广西化工研究所自行研发,因其性能稳定,适应性好,特别是栲胶经“氧化降解”后投入系统,硫泡沫浮选好,易分离,贫液中悬浮硫含量低,不易造成堵塔,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广泛采用。但近几年来,其“炭头”增多,适用量增加,降解难度增大,熟栲胶夹生,堵塔的实例逐年增多,而有的甚至还相当严重。

栲胶简单的生产工艺十分成熟,不会发生什么问题,而质量的变异很可能是原料选择上的良莠混杂造成的。

栲胶是高分子聚酚类物质,主要成分是丹宁,丹宁是多种化学结构十分复杂的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其结构中含有大量较活泼的多羟基芳香族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氧能力,在脱硫生产中既是良好的载氧体,又能对钒盐起络合作用,生成水溶性较稳定的络合物。

栲胶不能直接用于脱硫生产,只有将其投放入碱液中热溶,并需通入足量的正压空气,足够的时间,进行“制备”,使其表面活性物变为非活性物而消泡,酚态结构氧化成醌态结构,丹宁大分子链降解成小分子链,大部分胶体被破坏,从而活性增强,这种具备较强活性且有一定胶粘性的溶液,在生产中才有使用价值,上述过程称生栲胶的预处理。有的熟化栲胶往往“夹生”而活性差,易发泡,所以在投入系统前也还需进行简单的预处理。

栲胶溶液制配:制配栲胶溶液需在特定的设备中进行,适量加水并加热至50℃左右,适量加碱并搅拌至全溶解,适量加栲胶用直接蒸汽或间接蒸汽加热,并维持85—90℃,通入正压空气进行“预处理”15小时左右,(应注意槽内溶液不能外溢)。

栲胶:碱:水的重量比为1:5:30或1:4:30为宜。

栲胶在热碱液中氧化降解完全时,其色度基本上不再变浅,电位值基本上不再上升,皂泡基本上不再生成,可认为预处理过程的终结。

若一次预处理的溶液,分多次往系统中补加,储备期间液温维持在60℃左右,并通入少量空气,以防胶体聚合粘度增加,而影响其活性。

钒液溶液制配:若原料为五氧化二钒,可在1m3热水中先溶解100Kg纯碱,然后加入25KgV2O5搅拌加热煮沸约30分钟,恒温至全溶解,至静态溶液清亮为止。

V2O5+2Na2CO3+H2O=2NaVO3+2NaHCO3

若原料为暗褐色,则其中含有较多的低价钒氧化物,不易溶解,需调整碱与水的重量比为1:6左右,以防未溶解部分进入系统后,随硫泡沫溢出而损失(V2O5橘黄色为较强的酸矸,V2O4蓝色为弱碱矸)后者只溶于较浓的热碱中。

原料为偏钒酸钠或偏钒酸铵,则易溶于水,将其投入热碱液中,搅拌溶解即可应用。

通常脱硫液中的胶钒重量比为2:1较适宜,栲胶适量增加以防氧化不完全生成“S-O-V”沉淀。(其总钒中V5+>90%)

脱硫溶液中只有V5+对HS-具有氧化功能,氧化再生充分时,栲胶的氧化降解物的大部分为氧化态(醌态结构),而钒盐基本为V5+,若氧化不完全则易生成“S-O-V”沉淀。

此外在碱性条件下,四价钒还可被还原成三价钒,若溶液中钒含量太高,则析硫速度快,硫颗粒小,难分离。若含量太低,则双氧水过剩,副盐生成率高。

基本原理

(1)、吸收

Na2CO3+H2S=NaHS+NaHCO3

NaHCO3+ H2S= NaHS+CO2+H2O

(2)、析硫

NaHS+4NaVO3+H2O=Na2V2O9+4NaOH+2S↓

(3)、氧化态栲胶(醌态结构)氧化四价钒成五价钒,本体呈还原态栲胶(酚态结构)

Na2V2O9+TEOS+2NaOH+ H2O==4NaVO3+TERS

(4)、还原态栲胶被氧化成氧化态栲胶,恢复其氧化功能。

TERS+O2—TEOS

栲胶为载氧催化剂,钒盐则为析S催化剂,复合式二元催化氧化的合理配比十分关键,而栲胶与钒盐的合理配比又很难掌握。其中一种的过量不仅会造成物料的损失,还会对生产造成负面影响。

B、888脱硫催化剂

888脱硫催化剂,其主体为三核酞菁钴磺酸铵金属有机化合物,属一元催化氧化,其工作过程为简单的程序式循环。其反应机理分两种模式

a、吸附式催化氧化:催化剂微粒大表面吸附氧呈氧化态,随之将吸附的HS—氧化析出单质硫,单质硫即速脱离微粒大表面,888本体呈还原态,随之吸附氧又呈氧化态——。

b、撞击式催化氧化:催化剂微粒大表面吸附氧呈富氧态,并随之将其活化,高频释放活化氧对HS—实施撞击式氧化析出单质硫,888本体呈贫氧态,随之吸附氧又呈富氧态—。

888脱硫催化剂使用前需进行预活化处理,处理的方法十分简单。

预活化装置,槽式或桶式:配加水管(槽上部),排液管(槽下部)正压空气管(通入槽底部)(容积0.25m3左右)。

1、加化学软水或贫液至槽体4/5高度。

2、加适量催化剂并搅拌至完全溶解。

3、通入正压空气,视空气量大小,氧化2—4小时。

4、采用细水长流方式,滴加入贫液系统,(每班加入时间不少于6小时)。

5、滴加期间仍通入少量正压空气,进一步活化。

888脱硫催化剂有如下特征:

1、对HS-的快速催化氧化,析硫过程绝大部分的脱硫塔内进行,(约占总析硫量的80%)实质是将整个工艺过程的前移,提高了脱硫塔的工作强度,为氧化再生赢得了更大的空间,设备功能的不足,可得以部分的缓解。

2、对HS–的快速氧化析出单质硫,脱硫液中H2S的平衡分压,随之降低,压力降产生的推动力,促使气相中的H2S持续快速大量向液相扩散转移。加快了中和吸收速度,提高了脱硫效率。

3、促使塔内粘附沉积硫解吸,降低脱硫塔阻力:

NaHS+(x-1)S+NaHCO3=Na2Sx+CO2+H2O

2 Na2Sx+O2+2 H2O=4NaOH+2S↓

4、提高脱硫溶液的工作硫容,催化剂保持低浓度,用量少,损耗少,成本低。

Na2Sx+2H2O=2NaOH+H2Sx

NaHS+ H2O =NaOH+H2S

脱硫液中Na2Sx较NaHS更难水解,液相中Na2Sx与HaS平衡分压相当的条件下,Na2Sx远大于NaHS的浓度。

5、可脱除部分有机硫化物,脱除率可达50%以上:

COS+2NaCO3+H2O=Na2CO2S+2NaHCO3

2 Na2CO2S+O2=2Na2CO2+2S↓

CS2+2Na2CO3=Na2COS2+2NaHCO3

Na2COS2+ O2= Na2CO3+2S↓

RSH+ Na2CO3=RSNa+ NaHCO3

4 RSNa+ O2+2H2O2RSSR+4NaOH

888脱硫催化剂的一般应用浓度为5×10-6—30-6

此外CS2的脱除难度较大,目前的湿式氧化法脱硫技术,对其的脱除率还不高,因此,如CS2含量较高时,对有机硫的脱除率就显得偏低。

6、脱硫液中HS的含量少,抑制了副反应速率,不单是减少了物料损耗,利于吸收再生,且硫酸根离子的低含量,减轻了对设备的腐蚀,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传统意义上,氧化再生单是指液相中的H2S被氧化析出单质硫,但从过程的完整性讲,氧化析硫只是氧化再生的一部分,而只有将析出的单质硫从液相中分离,方可称富液再生成为贫液。

此外,在H2S、HCN、CO2三种弱酸性气体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还没有哪种催化剂及其相应的脱硫技术,对其中的一种有明显的选择性亲和。只有酸性较强,含量较高,溶解度较大的气体,才能有较高的脱除几率。

脱硫催化剂因气体的夹带,随硫泡沫带出,以及其他流失等物理损失。因此需要适时适量往系统补充,以保持其浓度的相对稳定。

总之,建立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基础上的湿式氧化法脱硫,气液二相接触的介面、时间、态势传质三要素基本满足工艺要求的情况下,脱硫催化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HS氧化析硫的速度,以及单质硫聚合浮选的状态,硫磺回收率及副盐生成率,即决定着贫液质量,决定着能否保持较高且稳定的脱硫效率。没有质优适用的催化剂就不可能维持“贫—富”液的良性循环,不可能保持脱硫生产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