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报道,执法部门正在全力开展“直播间保健品乱象调查”。
自上月末带货主播“麦琪啦”因直播间销售保健品存在违规宣传行为而被曝光后,网络上有关直播间保健品欺诈问题的内容和评论便甚嚣尘上,都在爆料反映直播间保健品骗人,如陈女士姥姥花上万元买保健品;李樱母亲每天花大量时间看直播买假冒伪劣保健品,不仅无功效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还有人听直播间推销停降压药致脑梗风险;北京海淀警方也曾破获含毒有害成分的“保健咖啡”案。
有一则报道是这么描述的,私域直播对中老年人“洗脑”,通过规避违禁词、“拉人头”“给价值”“破防线”等环环相扣的手段设陷阱;制造健康焦虑、打“温情牌”,各种“福利”活动下让人患上“网瘾”,被直播内容“洗脑”等等。
然而,近期亦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有报道指出私域直播成为对中老年人进行“洗脑”的新手段,通过巧妙地规避违禁词,采用“拉人头”“给价值”“破防线”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策略设置陷阱,刻意制造健康焦虑,大打“温情牌”,凭借各种看似诱人的“福利”活动,使得部分中老年人如同患上“网瘾”一般,深陷直播内容的“洗脑”漩涡之中。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说法看似合理,实则经不起推敲。
第一,在当下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直播无论是在公域还是私域平台,都已成为商业宣传与销售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直播过程中的“商业宣传”与“广告”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难以明确区分,“销售”行为与“欺骗”行径同样难以划出一道清晰可辨的界线。此类问题的出现究竟是商家逐利,还是执法困难?似乎难以说得清楚。
第二,既然社会上很多人,甚至连医生都在说保健品无效,都是骗人的,那么为何这些保健品能够通过审批流程,得以生产并进入市场销售呢?这背后到底是商家贪财,还是存在利益链条?这同样是一个难以厘清的问题。
第三,所谓的“拉人头”“给价值”“破防线”“温情牌”“洗脑”等一系列被用于描述不良销售手段的词汇,看着很扎眼,实则太正常。试问,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哪个行业在拓展业务时不需要努力增加客户群体——“拉人头”?销售任何产品,难道不需要塑造产品的价值——“给价值”以吸引消费者购买?而销售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达成交易——“破防线”吗?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热情周到、关怀备至,打好“温情牌”,难道不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商业服务态度吗?在市场如此“内卷”的形势下,如果不深入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洗脑”,又如何达成销售呢?
所以,市场监管部门既要加大处罚力度,构建多层次执法体系,规范和净化行业,同时也要保护和支持认真做产品、诚恳做服务的平台和企业,为他们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健康的发展空间,从而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规范、有序、良性的方向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