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位朋友很小心翼翼问我:总爱在脑子里幻想一些人物一些剧情,而我有时候太过于沉迷,就会在脑子里给这些人物剧情配音,有时甚至不自觉会发出声音。

但是这在其他人眼里就会变成,我突然间开始自言自语。其实我还挺困惑,但又不太敢跟周围的人说,我害怕只有我是这样的,我更害怕这是精神病的表现。

我听完,很能理解这位朋友的感受,但是也感叹,TA真的问的太晚了。这些困惑要是早点说出来,TA早可以放心了。因为喜欢幻想故事,喜欢脑内配音,喜欢自言自语,这些都太正常了。

不信,我做个现场调查:

(插入微信公众号的即时投票,提问为:你是否曾有过下列情况:A自言自语;B脑补剧情;C脑内配音;D控制不住想要直接表演的冲动)

欢迎走进今日的“心理知识科普馆”。

1

放宽心,这是正常的行为,不信,你可以想想:

走在路上突然开始模拟投篮的男生;

放学路上突然就开始演绎奥特曼打怪兽剧情的孩子们;

小时候扮演过家家剧情,或者穿着窗帘当晚礼服的游戏;

所以你看,每个小孩都是从这么过来的,这是我们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通过脑补、自言自语、模拟游戏来发展我们的情感社会能力。

自言自语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情况,包括游戏语言和情感自我调节语言。

游戏语言是在进行“游戏"过程中,随着语言游戏的发展而潜意识地发生的思考和观察。比如,有时候会重复无逻辑关系的词语,或者受环境的影响,会无意识地对重复性的旋律进行记忆。

2

儿童自言自语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一个标志、一个事物,表达自己心中所想。

比如自己在家的时候,小女孩有时候将自己想象成一个美丽的公主,对着镜子说:"镜子,镜子,谁是最漂亮?" ,然后又模仿镜子说:“公主你是最漂亮!" ,通过想象呈现自己内心美好的样子。

自我调节语言是儿童在设定的情境下遇到需要发泄、安抚自己情绪的时候,通过单词句进行感情的抒发,以达到情绪自我调节的功能。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3~8岁的儿童的自言自语随着成长从高声、悄声到无声,渐渐内化。自言自语行为会逐渐变为“思维”,可能很多情形我们脑内思考就可以,不会再需要说出口。如果你感觉到现在16岁或者年龄更高,但还是会忍不住把所思所想说出口,那可能是你还没有很好的渡过那个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全的“内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Pexels

3

同时,我很理解这位朋友的内在担心,TA害怕自己是精神分裂症或者更严重的精神失常行为。

精神分裂症等失常病征中确实普遍包含视听幻觉,但自言自语或者脑内幻想是否属于幻听幻视,还有待医生评估。

2012年,芬兰科学家图卡赖克和塔帕尼·列基在一项研究中应用神经影像技术,扫描记录了参与者经历幻听时和回忆幻听时的大脑活动。两次记录均显示受试者大脑额颞部与语言相关的区域被激活,暗示幻听与内在声音可能存在关联性。然而在回忆幻听时,运动辅助区域更加活跃,暗示大脑可能通过该区域识别内在声音来源。

但由于内在声音本质上是一个私密的进程,对它的研究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其具体性质还很难下定论。

其次,就算自己存在幻听、幻视、幻觉等情况,也不代表自己就是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发作期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感受。

我们非常希望收到小读者们的意见和建议,如果你对某个话题有更深入的疑问,或者希望我们介绍某个特定的心理学知识,都可以公众号留言告诉我们。

我们将根据读者的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内容,让这个栏目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加入我们吧

(加入公众号)

作者/湖湖

审校/呀呀、杠铃、鑫姐

责编/杠铃

美编/杠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