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特斯拉中国“选购现车尾款立减”活动政策, 选购Model Y现车享尾款立减10000元, 该活动截止日期为12月31日,针对Model Y后轮驱动版及长续航全轮驱动版车型,消费者还可提供 “5年0息”金融方案, 进一步降低购车门槛。
图片来源:特斯拉微博
这一优惠政策,让特斯拉Model Y后轮驱动版的起售价降至23.99万元,创下了该车型在全球市场的最低价格记录。
此外,特斯拉的“5年0息金融方案”再度延期,目前时间延至2025年1月31日。
价格战的忠实拥趸
中国市场价格战由特斯拉率先开启。或者说,特斯拉至少是发动者之一。
2023年1月,特斯拉突然对旗下热销的产品降价2-4万。其中,Model 3标续版本从25.79万元降低到22.99万元,Model Y标续版本从28.1万元降低到25.99万元。
今年,价格战战火继续延烧,特斯拉降价步履不停。
在国内已经历了多次降价: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已经进行至少6次降价或优惠活动。
1月12日,特斯拉中国官网对Model3/Y后轮驱动版及长续航版售价进行调整,下调幅度6500至15500元不等。
2月1日,特斯拉提供限时优惠,对ModelY指定版本提供8000元现金减免。
3月1日,特斯拉提供最高达3.46万元的限时购车福利。
4月21日,特斯拉对中国市场在售的ModelY、ModelS和ModelX全系降价1.4万元。
7月1日,特斯拉对Model3和ModelY推出“5年0息”等多项购车优惠。
至于“Model Y限时立减1万元”,其实11月已经推出过一轮,不过这一次和11月的优惠活动区别在于,此次针对的是现车,立等可取。
被动应激还是刻意而为?
特斯拉近两年频频降价,市场分歧很大。
一方面,随着国产新能源车强势崛起,特斯拉销售承压有目共睹。
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在全球交付了129.3万辆电动车。而2023年,特斯拉交付了181万辆,如果想销量赶超去年,需要在第四季度完成超50万辆的交付,销售压力可想而知。
很多人据此判断,这个曾经的全球新能源车领导者,将在中国车企的冲击下退居二线。
但另一方面,综合全球市场来看,特斯拉的降价部分得益于生产成本的下降。在今年第三季度财报中,特斯拉表示,单车销售成本已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约为3.5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4万元)。
特斯拉首席财务官VaibhavTaneja表示,这要得益于原材料成本、运费、关税和其他一次性费用降低以及公司降本增效举措的推行。
从这个角度看,特斯拉降价有其必然性。
自始至终,特斯拉都标榜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马斯克就曾一再强调“特斯拉是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而非汽车公司”,并曾表示“我们从零开始创建了一个芯片设计团队,用于特斯拉全自动无人驾驶计算机,而汽车公司却没有这样做。”
这种态度,同样体现在特斯拉的产品上。有许多网友吐槽,特斯拉旗下的车型是偷工减料的“毛坯房”,“这也没有,那也没有”。
不过,从“第一性原理”来讲,汽车就是代步工具,安全好开是第一诉求。如果不够安全好开,那再怎么堆配置也很难得到消费者认可。
那么让车足够的安全好开,突破点在车上吗?是也不是,安全带、安全气囊、ABS等,都是汽车本身可以提升的层面。但如果有可靠的智能驾驶,那么这些都将变成次要的。
这也是尽管特斯拉收入的80%来自电动汽车销售,却仍然坚持“All in AI”的原因。
所以,综合来看,特斯拉的降价,可以说主被动因素兼有。
旧车改款与车型上新之争
特斯拉年末降价,其实还有另一重推力,前面没有交代。那就是焕新款Model Y会在明年上半年正式交付。
所以,这一波现车降价,不乏有清库存的意图。而随着焕新款Model Y投产定档,关于围绕特斯拉产品更新的路线之争也告一段落。
特斯拉的已上市的车型屈指可数,model系列包括3、Y、X、S,另外就是cybertruck和Roadster。
这么多年,特斯拉在这些“老旧车型”上零敲碎打,小修小补,同时,许多官宣的新车型计划屡屡跳票,比如焕新款Model Y,本来定在今年发布,结果延宕到了2025年。
所以有很多特斯拉的批评者认为,这是特斯拉已然创新乏力,江郎才尽。
不过,亦有支持者认为,特斯拉的迭代升级都在那些“看不到”的地方,譬如算力、智驾系统、三电系统等,这些升级,消费者短期的、直观的感受不强,但从长期来看,作用很大。
但笔者这里更想说的是,当前汽车研发生产早已步入了平台模式,很多时候,特斯拉的改款和国产车不断推出新车型,只是形式上的差异。
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目前拥有四个电动化平台,分别是DM平台、e平台3.0、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和易四方平台。
而比亚迪目前近20个车型,都是围绕这四个汽车平台打造的。粗略地说,有些车型之间,只存在外观、内饰和配置上的差异,好比毛坯房和精装修,但房屋质量没有本质区别。
那么,特斯拉选择把产品升级放在“看不到”的地方,与其他车企把产品升级放在看得见的地方,都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但各自选择的路径不同,很难一概而论地说,谁的做法更能体现研发能力。
结语
从市场表现来看,作为“鲶鱼”的特斯拉,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帮助中国新能源车完成了消费者教育,以及供应链建设。
今年,第300万辆中国智造特斯拉下线,全球第700万辆特斯拉下线。
下面,特斯拉将更多作为一名普通市场参与者,与一众本土车企同台竞技。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降价,谁不喜闻乐见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