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侗族现在居住的这个地方,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商於(越)地,秦时属于黔中郡和桂林郡,汉代属于武陵郡和郁林郡。魏晋南北朝至隋代被称为“五溪之地”,唐宋时期被称为“溪峒”。从古至今,这个地方历代以来都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
从历代的文献看,春秋到秦汉,在这里活动的有“越人”、“黔中蛮”、“武陵蛮”;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这里的少数民族被侮称为“五溪蛮”或“蛮僚”,唐宋时又被侮称为“溪峒州蛮”。古代的越人是一个庞大的族群,其内部分为若干个支系,这个族群到了南北朝时期都被称为“僚”。到唐宋时期,僚人进一步分化出包括侗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的建筑文化特色
鼓楼、宅门、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三宝”。鼓楼是侗族村寨的中心,用于社区聚会、庆典和传递信息,其结构多为木质,层层叠起,没有铁钉,全靠榫卯连接,展示了侗族高超的木工技艺。风雨桥则是连接两岸的桥梁,同时也是歇息之所,桥上建有长廊和亭阁,既实用又美观。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原始氏族社会早期,以“竹木结构”“卯榫结构”“雕梁画栋”为特色。侗族木构建筑种类繁多,主要有民居(木楼)、鼓楼、风雨桥、寨门、井亭、凉亭等,依山傍水,式样美观,技艺精巧。
侗族工匠在木构建筑造型设计中遵循均衡、对称、和谐的规律,运用直线、斜线、曲线、折线进行多重的组合构图,构成了比例协调、均衡对称、规整完美的建筑造型艺术。
侗族工匠在木构建筑的各个部分,如屋脊、挑手、檐部、柱头、榫头、栏杆、门窗等,采用凿刻、雕塑、绘画、叠砌等多种手法,构成不同的花纹图案,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侗族木构建筑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如吊脚楼经济适用、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冬暖夏凉;鼓楼为寨民讲款议事、娱乐休闲的中心;风雨桥不仅方便群众过河,还能遮风挡雨。同时,侗族木建筑还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其设计、结构、制作都体现出侗族的民族信仰、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侗族的建筑文化不仅体现了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哲学,也展示了他们精湛的木构建筑技艺,是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民族差异感强的独特的侗族文化,包括建筑、服饰、文艺、体育、饮食和民俗等方面。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先行将文化融入建筑、文旅、建材的文化建筑产业对接平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