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招大引强”这个词并不陌生,陌生的是怎么招?
“大”和“强”的企业都在排行榜上,并不存在信息迷雾,迷雾是哪一款适合招引?
想要回答这两个问题还得从地方案例说起:
海盐县与核医疗
海盐,这座滨海小城,虽在全省经济版图中看似 “小而美”,却凭借着非凡的魄力和不懈的努力,在“招大引强”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光芒,成功吸引了众多 “大好高” 项目纷至沓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023 年,海盐一路攻坚克难,成功让瑞士诺华高端核药项目、丹佛斯第二园区项目等大项目落地生根。瑞士诺华集团与海盐的合作是海盐产业链招商的生动例证。从首次接触到最终签约,仅仅 9 个月时间,海盐用行动诠释了高效与担当。在洽谈初期,海盐提前梳理出 35 个问题及答复汇编成册递交给诺华,面对诺华后续提出的 184 个问题,海盐全部给予了详尽且专业的答复,让诺华看到了其满满的诚意与专业能力。
这些成功背后,是海盐全方位、深层次的努力。产业链定位,是海盐取得“招大引强”最关键一环。起初海盐将发展目标定位在两个大的方向,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医药产业链。但是这两个产业链过于庞大,会导致招商不好找企业,而企业的业务方向往往非常垂直,看到比较庞大的产业规划之后,也会对自己在当地的定位产生模糊感,而这种模糊感在招引过程中是致命的。
当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海盐将产业链发展方向做了重新定位,将核应用聚焦在“核素产业链”,利用秦山核电站建成全省唯一的同位素制备与应用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推动医用同位素等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全国首批医用碳 - 14 已成功出堆,医用钴 - 60、碳 - 14 等同位素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优势精准聚焦,定位在了核医药产业链发展规划。之后海盐设立了外资项目服务中心,由县领导主抓直管,各部门组团服务,为重大外资项目提供全程代办服务,成功对接上了核医药产业链上的外资企业-瑞士诺华集团。
现如今,基于核应用产业链与医药产业链的融合,在精准定位核医药的基础上,海盐县锚定同位素未来产业,明确“核素生产—核药研制—核医疗配套服务”发展路径,深挖产业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持续提升服务,力争到2030年培育总规模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填补国内核药领域空白。
产业链定位“小”是海盐招“大”引强的关键,非常耐人寻味。
巴南区与现代医药集群
不同于海盐的精准定位,重庆巴南区的“招大引强”走出了另一种模式,而与其说巴南区在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发力是“招”不如说,巴南区“育”出了强链企业。
原本,按照智翔金泰的战略布局,前期的靶点发现在北京、中试放大在上海、产业化在重庆。然而,随着重庆国际生物城创新生态的不断提档升级,智翔金泰被巴南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所吸引,毅然整合国内研发资源,在重庆新建了一个研发中心,并且将中试放大和产业化一起布局在重庆国际生物城。2023 年 6 月,该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全市首个专注于生物药领域的科创板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巴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巴南区对于产业链理解的另一种诠释:产业规划越大越好。
大,才能在上级倾斜到资源,如果产业链不大不小,想争取点政策还是比较难的。因此,巴南很善于把本地的产业链“描绘”大,而且不会担心“吹”地过大,实现不了,可以把地方的产业链融会贯通,形成一条大链,比如农业种植和农业机械和食品加工三个产业链进行融合,就或许能形成一个千亿级的目标产业链。对于巴南来说,在只有智翔金泰的产业化布局,研发核中式都不在自己手上的情况下,将产业链定位在了“现代医药集群”,于是,无论是配套政策,还是工作重心都围绕着产业集群定位而行,最终造就了智翔金泰的全面“倒戈”。
如今,重庆国际生物城已形成了以智翔金泰、博唯生物、宸安生物为代表的生物药集群,以科瑞制药、兴泰豪制药为代表的化学药集群,以植恩现代中药、伍舒芳为代表的现代中药集群,以仝干医科、复星杏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集群。随着一批国内领先、全市唯一的行业 “塔尖” 项目落地,重庆国际生物城已聚集项目 130 余个,产能规模超 1000 亿元,在研创新药物达到 57 个、进入临床 23 个、Ⅲ 期临床 10 个,众多重磅明星产品填补国内及全市空白,引领重庆在疫苗、抗体、胰岛素等高端生物药领域进入国内领先行列,成为全市产业集聚度最高、项目最优、发展最快的现代医药产业集群,并带动重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走向高端,快速形成在西部地区的领先优势。
“小、大、高、新、全”产业链定位方法论
以上两个“招大引强”的例子,分别从两个截然不同的产业链定位出发,但都拿到了结果,充分说明了产业链定位在影响地方发展的层面上拥有多维度的、独具特色的多元发展模式。但这些模式并非千人千面,而是有迹可循,从园域产业研究院的多年研究成果中,可以总结出一整套方法论:“小、大、高、新、全”。海盐对于核医药产业链定位的“小”,巴南对于现代医药产业集群定位的“大”,都涵盖在这套方法论之中。
产业链聚焦越小越好,产业链定位太大,招商人员不好找客户,比如,很多地方定位生物医药,招商人员很茫然,如果定位“食用面膜”,对招商人员就非常好找;上海产业合作促进中心在2005-2015年期间协助昆山做生物医药产业定位,昆山这么好的条件,也不敢定位生物医药,只敢协助他们定位“小核酸DNA或RNA”,通过这种定位,慢慢形成了产业集聚,现在,整个昆山到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大有超过上海张江的趋势,这就是以“小”切入点,带动大产业的案例。
产业规划越大越好,大,才能在上级倾斜到资源,如果产业链不大不小,想争取点政策还是比较难的。因此,要善于把本地的产业链“描绘”大,不要担心“吹”地过大,实现不了,可以把地方的产业链融会贯通,形成一条大链,比如农业种植和农业机械和食品加工三个产业链进行融合,就或许能形成一个千亿级的目标产业链。
指的是站位要高,做产业定位,做招商,千万不要只盯着自己那一县一市,一定要跳出来,站在高处看产业。要理解,供应链半径200-500公里,要明白,自己可能产业链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可以配套服务周边比较优秀的产业链。
指的是产业规划和定位要适度超前,不要为了眼前利益,仅仅关注一些传统产业,或者产业转移。要为地方政府未来10年的发展,找到一条比较新的产业,总书记最关心的新质生产力,就是由8条“战新产业”和9条“未来产业”组合而成,不要以为这些新质生产力不符合本地的特质,我们终究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地方的新质生产力。
指的是配套要全,不要老想着“空麻袋背米”,搞产业,一定不能忽视人才资源、资金资源、营商环境、交通运输成本等配套。江浙沪很多地方为了形成产业配套,会花很多钱在产业资源配套上,比如嘉兴的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建设就对嘉兴的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产业配套引进高校,民办学院,民办学校,这也是一种配套。
“小、大、高、新、全 ”理论由园域产业研究院创新地提出。产业研究院已经整合了一批可以跟随研究院去任何地方落地的战新资源,以产业链创新赋能中心或者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的模式落地地方和园区,服务招商、服务公共服务、服务产业链创新等,通过产业咨询、图谱报告、产业链数字化招商平台搭建等方式,最终帮助地方实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详情咨询:400-962-5108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