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弱民政策与老子一脉相承。
在民智未开的年代,大部分百姓没文化,但最终有没有得到好处,他们是知道的。
而且,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为君主服务的,而不是小老百姓。
大一统后的止干戈,没有战争,肯定是对百姓有利的。
间接的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子说,“善为士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商鞅是战国时期的人,自称对老子五千言烂熟于胸。
弱民政策吸收得很到位,这也引起很大的公愤,尤其是贵族们,怎么能不让他们议论朝政,议论法令呢?
老子认为,百姓难治理,主要是因为他们奸计太多,所以要让他们回归淳朴,不要做刁民,对抗法令。
老子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除了,人们才去强调仁义道德,人们奸计太多了,各种虚伪狡诈的事情才会多。
只有家族六亲不和,才强调子孙后代要孝慈,孝敬父母,慈爱幼小,国家昏乱了,才呼吁忠臣。
老子还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就是摒弃种种知见和诈术,回归淳朴,返璞归真,这样百姓才好管理,国家才好治理。
记住,这是基于春秋时期的大环境,当时,当时,教育还没有普及,读书人少得可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大部分人都没文化,那就用没文化的方法。
“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立法者却很清楚该法对人民的好处,尤其是对君主的好处。
商鞅之法对君主太好了,以至于自从秦朝建立制度基础之后,汉承秦制,往后的朝代基本都是大秦循环。
如果说用一个朝代代表中央集权王朝,代表战国以后的封建历史,那就是大秦。
往后的封建历史都是大秦周期律,中央集权周期律。
道德经的道德包含伦理道德,但并不是讲伦理道德的,而是讲一个“善”子,就是至善的意思。
商鞅从道德经离汲取了几章,却没有达到至善。
因为他严刑苛法注定有威无德,必生怨恨。
以至于他后期死得很惨。
当然,能建立如此不世之功,我想,一开始他就没有考虑自己的生死。
甘愿做中央集权的祭品,血洒祭坛,化作千里江山图。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