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牧羊人徐永贵意外收养了两只狼崽,试图抚养它们长大。
然而,随着狼崽逐渐长大,原本亲近的“人狼关系”却悄然发生了变化。狼,真的是养不熟的吗?
草原上的牧羊人化身“狼爸爸”
2008年秋天,内蒙古的草原上,风轻轻地吹过,带着些许寒意。迁居城镇已久的徐永贵回到草原老家收羊绒,途经一片荒草丛时,发现了两只瘦弱的小狼崽。它们眼神迷茫,浑身脏兮兮的,显然是被遗弃了。
徐永贵心里一紧,他知道,这样失去母狼的小狼崽如果没人照顾,肯定活不下来。也许是草原上的孤独和对生命的同情,让他这个曾经的牧羊人产生了奇特的想法——他决定当个“狼爸爸”,将这两只狼崽带回家,好好抚养它们长大。
起初,养两只狼可比他想象的难得多,小狼崽刚被救回来时,身体虚弱,完全无法进食。徐永贵试着用牛奶喂它们,但狼崽喝完就拉,肠胃显然不适应这些。
于是,他又牵过来一头刚下崽的母羊给小狼喂奶。就这样,虽然两只小崽子还是经常发出虚弱的叫声,但它们的生机一点一点恢复了。
为了确保狼崽健康成长,徐永贵几乎是日夜守护着它们。早晨,他会喂它们羊奶,中午又带它们外出晒太阳,晚上则为它们搭建一个简易的窝。狼崽们不像狗那样容易亲近,但它们慢慢习惯了徐永贵的存在,每次看到他靠近,便会露出微弱的信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只狼崽的身体渐渐长大,毛发也变得更加浓密,眼神里也不再是最初的迷茫,反而充满了警觉和野性。
徐永贵是阿巴嘎旗土生土长的草原人,对他来说,这两只狼崽不仅仅是他生命中的“特殊相遇”,更像是草原上的伙伴。他用尽心力照顾它们,感受它们从最初的弱小到逐渐强大的过程,也让徐永贵感到无比自豪和满足。
然而,养狼崽的道路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每一只狼都有着强烈的领地意识和生存本能,虽然它们和徐永贵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依赖关系,但它们天生的野性始终没有完全消失。徐永贵的生活,正是从这里开始,逐渐转变成一场无法预料的冒险…
狼性初现,束缚还是放手?
当狼崽逐渐长大,徐永贵最初的骄傲和喜悦,也开始变成了无法忽视的问题。最初,徐永贵把两只狼崽养在城里,他以为,经过自己多年的精心饲养,这两只狼崽会渐渐习惯城市的节奏,变得更加温顺、亲人。可没想到的是,随着时间推移,问题逐渐显现。
首先是小狼“活力”过盛,总是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在家里满地乱跑。更糟糕的是,它们的体味越来越浓烈,臭味几乎冲出房间,连周围的邻居也开始不堪其扰。
徐永贵看着一天天“失控”的狼崽,终于意识到,再留在城市里,问题只会愈发严重。于是,他决定放弃手头的工作,将两只小狼带回草原——这个他和它们出生的地方,也是他们最熟悉的环境。
徐永贵将小狼安置在姐姐的养殖场里,想着这里空旷的环境和宽阔的草原,应该能给它们一个合适的居所。于是,小狼在这里安家落户,8年间,从当初的2只,壮大成养殖场里的“狼家族”——有大有小,足足12只!
原本温顺的小狼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愈发具攻击性的狼群。虽然徐永贵每日斥巨资收购羊下货投喂,但它们总爱盯着路上的羊群,眼中闪烁着捕猎的光芒,嘴里发出低沉的吼叫。有些狼甚至开始频繁地逃出养殖场,闯入附近的羊圈,肆意捕食。
每次有人家丢失羊群,徐永贵都不得不出面赔偿,这一来二去,他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更让人心凉的是,徐永贵这个“狼爸”含辛茹苦养了狼群8年,但狼群的凶劲儿一上来却是“六亲不认”,经常将他咬得血流如注。
狼群那种天生的嗜血本能,让徐永贵心里不禁感到无奈和恐惧。此前,他已多次通过提高围栏的高度、增加食物供应等方式来束缚狼群得“野兽行径”,但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是徒劳。
徐永贵开始困惑:难道野狼天生养不熟吗?可是草原上的牧民和狼群敌对已久,如若将它们放生的话,说不定又会被人类乱棍打死……
就在徐永贵心力交瘁之时,野生动物保护站介入了。通过多方沟通,保护站决定收养这群狼,打算将它们转移到更为广阔的乌拉盖自然保护区。徐永贵心中五味杂陈,他曾亲手养大它们,看着狼群从无助的狼崽,成长为凶猛的野兽,而如今,却不得不将这些心爱的“狼孩子”送回大自然。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把狼群送过去后,徐永贵心里还是充满了不舍。但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耐心地告诉他,这些狼将在保护区里得到更为广阔的栖息地,它们可以自由奔跑,追逐自己的猎物,今后将不再是可以“养”的家宠,而是真正的野生动物。
在经历了8年的养育与责任后,徐永贵终于明白,狼无论在任何环境下,始终无法摆脱那份深藏在骨子里的野性。或许,这就是大自然给予它们的天性,有些东西注定无法被驯化。而对于徐永贵来说,这段与狼的缘分,也随着狼群的放归走到了终点。
就这样,狼群回到了自然保护区,而徐永贵也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知道,对于这12只狼,自己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徐永贵亲自去考察了自然保护区
如果基因有力量,狼性与人性,谁主沉浮?
“野性,是无法抹去的。”对于这句话,徐永贵一定深有体会。无论他如何用心驯化,他饲养的狼群依然带着一种深埋在骨子里的“狼性”,这就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基因力量。
即使这些野生动物和人类生活在一起,接触了人类的温暖和食物,甚至与人建立了某种亲密的关系,但它们依旧保持着猎食的本能。可以说,野兽的基因深深地扎根在它们体内,无法因外界的养育而完全改变。
可见,野性并非是一种“教育问题”,而是物种在千百万年进化中形成的生存本能。即便是最聪明的狼,也无法摆脱自己天生的猎手属性。
那么,问题来了:人养大的野兽,基因里带的“野性”无法消除。那如果反过来,把一个孩子放到野外,让他与一只狼、老虎或是其他野兽一起长大,会怎么样呢?他会变得像动物一样野性十足吗?
你可别觉得猎奇!这个问题,真的有人试图找到答案。譬如,世界上曾有一些所谓的“狼孩”,他们普遍被认为是在野生环境中成长,远离了人类社会。
1937年,印度北部的乌塔尔普拉德什州有一个小村庄,村里的一名农民在一片荒野中偶然发现了两名女孩,她们正与一群狼生活在一起。当时,这两个“狼孩”被带到村庄的救助机构后,大家震惊地发现,她们的行为几乎不像人,更像野兽!
“狼孩”从小便在狼群的庇护下长大,几乎没有接触过人类文明,因此缺乏人类的基本社交技能和行为习惯。她们的生活方式完全是狼的——四肢弯曲着走路,嚎叫的声音也模仿狼群的叫声,甚至吃东西时直接用嘴啃食,完全不会用手或是餐具。
经过初步的治疗和照顾,救助站的人才知道,这两名女孩分别是“卡玛拉”和“阿玛拉”。她们的身世十分凄惨,年幼时,可能因为贫困,她们被遗弃在了丛林中,被狼群收养。卡玛拉是年长的女孩,大约七八岁,而阿玛拉则年纪较小,只有三四岁。
据推测,这两名女孩在狼群中生活了约五到六年,这段时间足以让她们模仿并学会狼的行为模式。她们的身体语言完全符合狼群的习惯,行动灵活,夜视能力极强,怕火,怕水。
在初期,工作人员发现狼孩对食物表现出强烈的需求,吃得非常急切,毫不顾及人类礼仪。而且,她们的四肢力量异常强大,可以像狼一样快速奔跑。且牙齿锋利,对人类的接触十分谨慎,有时候看起来竟像狼群的领袖一样有主见。
尽管两个狼孩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她们始终未能真正适应人类社会,野性难驯。最令人感到无奈的是,卡玛拉和阿玛拉久久没有完全学会“语言”,对于复杂的情感和人际交流完全不了解,不愿意与人亲近。
许多学者认为,她们的行为模式是由于长期生活在狼群中的“适应”结果。人类的社会性本能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学习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而狼群则无法提供这种人类社会的训练。
卡玛拉和阿玛拉在救助机构中度过了余生,但她们始终没有完全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卡玛拉在1947年因健康问题去世,年仅17岁,但智商只相当于3岁小孩。而阿玛拉也因长期身体虚弱和心理未曾得到完全适应,生活得并不长久。
卡玛拉
所以,归根结底,人与动物的成长方式是根本不同的,人性与狼性都是适应性的结果。对于野兽来说,即使它们在温暖的家中长大,基因的力量始终无法忽视。它们的“狼性”依然潜藏在每一次扑击、每一次咆哮之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