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精神心理科门诊在对儿童青少年的面诊中,很多父母或孩子自己都反映过存在肚子痛、头痛、心慌、腹泻、恶心、咬指甲等行为。
孩子,别再“装”了
15岁的小珺(化名)是一名快要参加中考的学生,但她一年多以前开始反复出现头晕、四肢无力、呼吸急促、恶心等症状,时轻时重,每次持续几分钟到三四个小时后才能逐渐缓解。
小珺感觉学习压力非常大,总是担心成绩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人际关系也逐渐变差,紧张时更是出现间歇性头晕,还有持续性的左侧肢体无力,疼痛的时候甚至都走不动路。
妈妈陪着孩子到儿科就诊,做了多项相关检查,都没发现异常。再换了多家医院后,家里开始怀疑孩子在学校是不是不开心了,装病不去学校,但医生建议,可以去专业的精神心理科检查看看。
随后,小珺被妈妈搀扶着带到杭州复旦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资深专家王东林主任在于家长沟通中得知,孩子初中后总是闷闷不乐,与家人沟通变少,习惯掩饰自己的情绪。而小珺自己则很担心成绩,也担心自己的“疾病”反复好不了。
做了一些相关测试后,显示小珺有轻-中度抑郁,王主任结合此前的各种症状及检查结果,考虑为躯体化障碍。
通过心理咨询,结合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小珺的躯体化症状明显好转,在王主任建议下,家长经常抽出时间陪孩子散步聊天,亲子关系也变好了。
当心躯体化症状
像小珺一样由于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多次至综合医院检查,最终来到精神心理科就诊的孩子有很多。王东林主任提醒家长,当孩子身体不适的现状与医院的检查结果不一致时,需要考虑是否是抑郁、焦虑的躯体化症状。在儿童青少年无法解释的躯体不适背后,通常隐藏着值得家长关注的精神心理障碍。
躯体化是一种原始的表达情绪的方式,是一个人婴儿期、前语言时期具有的功能。当人的心理压力和痛苦不敢或不会用言语表达时,就会将压抑的痛苦情绪转化为躯体症状。
如今很多孩子因学业、生活等多方面压力,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引发一系列躯体化症状。除了头痛、头晕等头部不适,有些孩子还会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尿频、发热等症状,而且往往在上学或者考试期间出现。
躯体化症状可能在体检和检验检查时并不能被发现有器质性问题,家长不要因此认定孩子在撒谎,很多孩子确实感到了不适。当孩子出现躯体化症状,其实是在向父母发出求救信号——
躯体化的临床表现为:
1、经常头痛、头胀、头晕、头皮发紧;
2、感觉身上火辣辣的,或感到身上有股气儿到处乱窜,或感觉刺痛难忍;
3、自觉心慌、胸闷、胸痛、憋气,担心发生不测而频繁测脉搏、反复检查甚至多次住院观察;
4、经常恶心、腹痛、便秘、腹泻、呕吐或频繁上厕所;
5、出现肌肉紧张;
6、甚至有严重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好受的地方。
孩子出现躯体化症状家长该怎么做?
1、先带孩子做个全面检查,确定是身体问题还是心理原因。
2、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要先了解孩子的压力源,是学习?情感?人际关系?等等。
3、直面现状、拒绝自我病耻感。其实这个病就是一次“心灵感冒”。我们不会因为感冒发烧而感到羞耻,从而不去治疗。千万不要让病耻感成为治疗的绊脚石,尤其是家长。
4、要提供机会让孩子有充分的身体活动。身体的自我活跃会显著的降低情绪问题,要尽可能多的鼓励孩子户外活动。
5、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争取早发现,早干预。注重医家校合作,轻的可先进行心理治疗,重的要进行系统治疗,包括药物、心理、物理等方法,必要时住院治疗。
6、最后要强调的是:越是这个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情绪越要有稳定的自我控制能力,父母情绪稳定是孩子安全感的源泉。
对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资深心理专家王东林主任建议,家长可以在休息时间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对孩子的情绪改善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放假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户外运动,白天运动量够了,孩子晚上也能更好更快地进入深度睡眠,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另外,当孩子出现频繁的担心害怕、拒绝日常社交、情绪波动大、易怒或易哭泣并伴有身体各种不适,比如呕吐、腹痛、头晕、胸闷、气促,食欲差、睡眠不规律等但身体检查却未见异常,需警惕是心理问题,应尽早到精神心理科就诊,尽早治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