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适,我国新文化运动一名发起人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我国现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以提倡“白话文”,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同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领军人物。

胡适出身茶商家庭。父亲胡传为爱国官员、学者。他出生于上海,4岁丧父后,回到原籍绩溪,由寡母培养成才。

胡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适

胡适由私塾启蒙,入读梅溪学堂。1906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同时兼任英文教员、并为报刊撰稿人。1910至17年,以国文100分的成绩,考取庚子赔款留美生,初入康奈尔大学农科,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当时急于回国应聘为北大教授,十年后补办最后手续,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证书。

光华夺目的胡适大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华夺目的胡适大使

1916年开始写白话诗,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为新文化运动发起人。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19年五四运动爆发,胡适和陈独秀等大力倡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20年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28年与徐志摩创办《新月》诗刊。31年任北大文学院长。

1938—42年,任中国驻美大使。他是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大学同学,又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拜访斡旋、讲演游说,把控舆论、争取美援,拯救中华危局、促成美国抗日,风起云涌,光华夺目,美国等各大学为表敬意,纷纷授他名誉博士学位,加上原有博士学位,他拥有了36个博士头衔,地位之高,影响之大,空前绝后,世上仅有!

他交卸大使后,旅居纽约,研究学术,著书立说。1946年,受命为北大校长。

1949年4月后,旅居美国8年,从事学术研究。58年受邀归国,任台湾研究院长,劝蒋公开“罪己”,废除独裁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1962年,猝逝于台北,享寿72岁。

胡适全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适全集

胡适,学贯中西,文采斐然,在文学、哲学、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广有建树,成果丰硕,著书2000万言以上,有《胡适全集》60册,洋洋大观,辉煌灿烂。

《新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青年》

二、胡适的《蝴蝶》是我国新诗诞生的标志

1916年8月23日,胡适创作《蝴蝶》诗,发表在第二年《新青年》2月号上。这是一首用白话写成的形式自由的新品诗歌,它不同于楚辞汉赋,不同于唐诗宋词元曲,也不同于先秦散文、明清小说,它是中国诗歌的一种新艺术形式、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的问世,标志着现代新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正式诞生了。

自此之后,他一发而不止,又陆续写了一批新诗,都发表在《新青年》上,并在1920年汇编为诗集《尝试集》。

这部《尝试集》计有三编,第一编作品尚未完全脱胎于旧诗词,第二、三编是革新了的自由体新诗,诗人在诗歌的语言、形式、诗体、风格等方面,开始了自己的白话诗大胆的尝试。

《尝试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尝试集》

《尝试集》是“尝试”,还充满试验性质,保留着现代诗草创期的模样和特点,反映出从旧体诗词脱胎蜕变,到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它的重要性大半是历史的,不是美学的,但是,它无可辩驳地显示,白话诗《尝试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新诗的诗集。

因此,从第一首新诗《蝴蝶》的诞生、到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的出版,都标志着创作者胡适,是我国现代新诗的拓荒者、文学史上第一位写新诗的人。

《蝴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蝴蝶》

三、《蝴蝶》的写作背景

《蝴蝶》位列《尝试集》第一编第一首,为我国新诗的开山之作,有“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之称。《蝴蝶》,又名《朋友》,对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两种解说,姑且并在。

其一、1915年,庚子赔款留美生在美国成立“文学科学研究部”,胡适担任文学委员。这时,他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主张写诗要跟作文一样,也要用白话来写,并带头写白话诗。但是他的同学中,杨杏佛、任鸿隽等绝大多数都不赞成,甚至出言讽刺,只有陈衡哲一人支持他,也开始写白话诗,她还创作了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一日》,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而她是任鸿隽的女友,与胡适的关系也仅止于此。因为志同道合朋友少,知音难觅,胡适感到寂寞难受,便用象征手法写下《朋友》,表达当时的孤独情况,抒发自己的苦闷心境。

关于具体的情况,诗人曾经回忆说:有一天,我坐在哥伦比亚大学宿舍楼窗口,窗下就是一大片长林乱草,我忽然看见一对黄蝴蝶从树稍飞上来;一会儿,一只蝴蝶飞下去了;还有一只蝴蝶独自飞了一会,也慢慢地飞下去,去寻它的同伴去了,我心里颇有点感触,所以我写了一首白话小诗,题目就叫做《朋友》,这种孤单的情绪,绝不含有怨望我的朋友的意思。我回忆起来,若没有那一班朋友和我讨论,若没有那一日一邮片、三日一长函的朋友切磋的乐趣,我自己的文学主张决不会经过那几层大变化,决不会结晶成一个系统的方案,决不会慢慢的寻出一条光明的大道来。后来在出书时,也因此改题为《蝴蝶》。

其二、胡适在读康奈尔大学时,与美国老师的女儿、才女韦莲司产生了爱恋之情。

他俩本应是“双双飞上天”的两只蝴蝶,可是胡适却因学业期满,家母急切催他回国成亲,新娘是15年前母亲包办的江冬秀,他因“不忍伤几个人的心”,不得不“忽飞还”。

而韦莲司则爱恋恳挚,一直放弃不下,她孤苦伶仃的,望穿秋水,苦苦地等待着,也真是“孤单怪可怜”。胡适心里清楚,她俩的爱情结局,必然是“黄”了的,便怀着无比惭愧的心情,把她俩都喻为“黄蝴蝶”,写成新诗《蝴蝶》,以记其事其情。很久以后,他回忆这首诗时,仍不无感慨地说:“我感触到一种寂寞的难受。”

胡适与韦莲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适与韦莲司

事实也如所料,胡适是寡母一手拉扯大的,母子情深,母命难违,同时,江冬秀强势持家,也无婚变可能,他终身都与原配在一起,以致韦莲司一等就是50年,胡适死后,她也未嫁,并主动与江冬秀联系,为出版《胡适全集》,作出巨大贡献。

胡适之的忠孝与惧内,韦莲司的嫉情与等待,让她单身终生,付出了一生爱情代价!

四、《蝴蝶》原文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五、《蝴蝶》解说

《蝴蝶》是一首记叙新诗,诗人感物起兴,言之有物,通过一只被落单的蝴蝶在空中独自飞舞的故事,表现了自己在海外求学时,与友人或情侣分离的孤独寂寞情况,抒发了渴望友谊、怀念友人的苦闷难受情绪,以及对部分朋友分道扬镳、走向不同方向而感到的遗憾与失望。

在《蝴蝶》诗中,诗人采用象征手法,选择蝴蝶为意象,用来象征志同道合的朋友。诗一开篇,诗人便因景起兴,寓情于物,以新鲜口语,信手而写,明白如话,真切感人。

前2句4行,首先,写两只蝴蝶,双双起舞,相随遨游,结伴飞天,应是志同道合的好伴侣;然后,写事出突然,情势一转,却“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而“飞天”的另一只就落单,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了!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寄情于景,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孤独苦闷。这正是当时诗人留学海外时,因主张文学革命而被朋友嘲讽孤立的处境。

后2句4行,紧承前意,进一步描写,这一只飞天而落单了的蝴蝶,因为丢失了伴侣,只能在空中独自飞着,他感到惶惑寂寞,孤单苦闷,也没有心思飞上天了,因为在那辽阔的天空,他会备感孤独彷徨的。这只落单而孤独的蝴蝶,也正是诗人当时孤独苦闷情绪的意象化。

诗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是不甘寂寞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新的事业刚刚开创,诗人觉得太“孤单”,而感到孤独苦闷,寂寞彷徨,这样的情况是会有的,也在所难免,但是,诗人只是嘴上讲不“飞天”了,行动上并没有退却,更没有放弃“飞天”的宏图,否则就不会有我国新诗首集《尝试集》横空出世了。

六、《蝴蝶》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从语言看,白话行文,全用口语,新鲜活泼,明白清新,自然质朴,真切感人;从形式上看,不用典故,不用对仗,音韵和谐,大致押韵;又以象征写法,因景起兴,意象鲜明,寄情于物,寓情于景,孤独苦闷情绪不直白外露,语意也比较含蓄。

格调虽然不算高雅,句法也太整齐了,五言诗旧痕还很明显,用诗人自己的话说,是“缠过脚的妇人永远不能恢复他的天然脚了”,“《尝试集》者,尝试而已”,但是,他能冲破几千年旧诗词格律壁垒,大胆地改革创新,写了这样一种诗体解放了的白话诗,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因此,《蝴蝶》是我国现代新诗的开山之作,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换言之,没有胡适的《蝴蝶》“尝试”,就没有我国现代的新诗。陈存选2024、12、29

参资:百度百科《胡适·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