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浙江之声”设为星标,更容易找到我们
来源:浙江之声记者李振阳、刘国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新质生产力”,是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关键词。今年,浙江被赋以“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重任,创新引领发展势在必行。眼下,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新风口”大风劲吹,唯有迎风而上、向“新”而行,才能破局突围。浙江之声特别策划推出《站在“新风口”》,多路记者蹲点一线,感知求新求变的发展脉搏。
科技创新,浙江如何上“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是创新最具活力的主体之一,面对市场竞争,他们要做的就是最快速度地乘“风”而上。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二篇:《“小块头”有“大智慧”》。
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邓皓冉,现在在杭州云深处科技担任分管技术的产品经理。今年,公司推出了人形机器人“DR01”,对高爆发关节全地形的适配度要求特别高,整机实验场的调试每天都在进行。
“(记者:打招呼?)
对打招呼。打招呼的同时他腰是在转的,就是各个方向,它是一个协同在一起的这么一个最终的能运动的效果。
(记者:他现在站立的身高是多少?)
差不多在1米6多一点点的样子。
(记者:现在把身高做高越高是越难?)
应该叫做它对于控制的要求会更高,说白了就是它的重心更高,对于整一个运控来说,我们觉得这个不会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只不过我们现在有这个硬件,我们就先用这个硬件去做更多的一个场景上的测试。”
浙江之声记者与云深处“DR01”人形机器人互动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在科技圈成了“人气王”。无论在云栖大会还是世界机器人大会,能亮出人形整机产品的公司,都成了聚光灯下的“宠儿”。目前,浙江已发布整机产品的有7家公司,云深处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邓皓冉说,公司的专长是四足机器人,进军人形领域不仅是主动出击,更是行业倒逼。“人形机器人更能够代表的是你公司的一个最高技术水平。因为你对标的就不再是车,你对标的不再是狗,你对标可是人,人们对他的期许以及人们对他的要求会更高。”
人形机器人分为包括四肢等硬件的整机、负责身体平衡的“小脑”和负责给出指令的“大脑”三部分。生态圈里的公司各有所长,立足自身技术优势,就把握了风口上快速反应的底层逻辑。
云深处科技有员工200人左右,研发团队占50%以上。他们推出多年的四足机器人在电力、应急等行业中得到应用,目前已能达到过亿元营收。
云深处科技工业四足机器人
年底这几天,公司市场品牌经理钱晓宇基本泡在实验场,和邓皓冉对接大模型训练的最新进展,为明年产品参展做准备。
“你双足它的一个平衡能力,还有包括相应的这种运动控制的一个要求就会非常高。其实都是围绕我们人类的这个形态来建立的。”
去年底开始,人工智能技术爆发。通过传感器收集到的外界环境数据,能够通过人工智能让机器人的“大脑”更好地学习。钱晓宇说:“它的一个交互能力,这个需要你人工智能跟机器人有一个深度的融合,大模型要跟这样一个机器的智能体能够进行一个高效跟有效的一个融合,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难题。”
在分管技术的邓皓冉看来,要解决这个难题,就需要整机、“小脑”、“大脑”三个研发方向齐头并进。行业尚在开拓期,单靠一家公司的单打独斗,不足以打破技术的“天花板”。“我们要吸引更多的我们的生态圈的伙伴,一起把这件事情推好,因为这个很显然又不是一个一家公司能做成的,而是很多家公司最终能够形成一个完最终的终极解决方案。”
宇树“G1”人形机器人
今年11月,杭州另一家拥有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的宇树科技,将他们G1人形机器人操作数据集进行了开源,包括数据采集、学习算法、数据集和模型,都向同行开放共享。宇树创始人王兴兴说:“大家基于目前的AI技术,基本上都是数据驱动的,有多少数据就有多少AI,本身的话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数据采集是一个非常刚需的需求,所以我们做了一套比较简单的轻量化的数据采集系统。”
王兴兴说,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也需要不断训练,才能通过机器人将指令反馈到真实世界当中,越多人应用,这样的反馈越接近真实。“聚身智能一直是实现世界模型的一个方向。当然这可能不是我们公司目前能做的,还是希望全球大家都能推动这个事情。现在的AI技术,它其实对机器人自己的身体和对自己的世界理解是完全不够的。”
宇树通用人形机器人“H1”在2024年英伟达GTC大会亮相
《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达近380亿元。今年发布的《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显示,到2027年,浙江全省目标整机年产量达到2万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认为,技术的落地和转化,不仅需要过硬的本事,更需要友好的培育环境。“一个技术要变成一个产品和服务,首先这个技术我认为要有自己的底气,同时外部的环境要有利于技术转化为产品。自己在产业化的过程当中,要行稳致远发展过程当中要不断去放大,把工艺做出连续把一个市场变成统一大市场,把国内做成全球。”
截至目前,浙江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0余家,隐形冠军企业47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9万家。
浙江大学专精特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邬爱其认为,创新型中小企业“风口起舞”的关键在于把好市场的脉,利用创新快速反应。“未来的竞争基本上是创新的竞争。浙江的广大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目前的基础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能级方面还不是太强,没法去跟那些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去直接抗衡。关键在于蓄市场的势、聚创新的力,要求我们浙江的中小企业必须要采取新的市场理念和方法来应对我们新的市场的机遇和挑战,来重新塑造我们的市场的优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