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要到哪里?

原谅我,这是一个秘密

你问我要做何事?

我再一次沉默不语

我消失在茫茫人海

不知何时才是归期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相遇”篇,聚焦了一对特殊的恋人。男主人公高远是我国原子弹研发项目的科研人员。因为从事的是保密工作,不便透露身份,他离开了女友,从此隐姓埋名。三年之后,两人在公交车上相遇,男主仍然不敢与女友相认,他因核辐射身患重病,不久之后将离开人世。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万人狂欢庆祝,走上街头。男女主人公隔着不断涌动的人潮默默相望,从此他们将阴阳永隔。

这个感人的故事,主人公高远的原型是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他的故事比电影里还要感人。邓稼先不到35岁,离开年轻的妻子许鹿希投身我国核事业,隐姓埋名长达28年。当回到妻子身边时,已是深受核辐射的癌症晚期病人。28年的分离,等来不到一年的短暂相聚。临终之际,邓稼先握着妻子的手说:“来生,我仍会选择祖国,仍会选择你,我死而无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我国杰出的美学家。邓稼先小时候,父亲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不仅让他读四书五经、每天背诵古诗词,还让他读外国名著,苦读英文。所以后来从事科研工作时,他能轻松地写出科研报告,并能直接阅读外文参考资料,这都是童年时的学习打下的基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很快北平沦陷。当时邓以蛰的一个老朋友在伪政府里谋了一个差事,拿着伪政府发的薪饷。有一天这个朋友夹着公文包前来拜访,叫邓以蛰也去伪政府任职。

邓以蛰当即勃然大怒,大声呵斥道:“你给我滚出去!”这件事惊到了在书房看书的邓稼先兄弟,直到成年后仍记忆犹新。

日本侵略者为庆祝侵略中国,强令学生游行。邓稼先出于爱国心,将游行的旗子踩在脚底下,招来杀身之祸。邓以蛰果断地让大姐带邓稼先逃离北平。临别时,父亲对他叮嘱道:“为了祖国的强盛,你一定要立志学科学,将来报效国家。”邓稼先将父亲的叮咛记在心中,含泪告别家人。还没有读完高二的他,经过长途辗转,途经上海、香港和越南等地,最后到达了昆明。

当时,清华、北大、南开等学府的师生们跋山涉水在那片校舍都没有的贫瘠荒地上联合创办了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拜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的门下,那年他才只有1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时,联大物质条件极差,但却有良好的学术风气。冬天,教室里冷得四处透风,但师生们都淡定从容。昆明的骤雨打在教室的铁皮屋顶上,声若雷鸣,教室里的学生只能打着伞上课。教授一次次提高音量,学生们仍然听不见。教授索性在黑板写上4个字“静坐听雨”。这是电影《无问西东》里的情景,也是当时联大的真实写照。

日寇飞机频频前来轰炸,师生们只能躲到乡间上课,或是躲在防空洞里。有一次敌机又来轰炸,邓稼先和杨振宁结伴躲进防空洞,几枚炸弹在防空洞不远处爆炸,洞壁受到震动,尘土掉落。二人俯卧在地,轰炸结束后,他们掸落身上的泥土,望着对方脸上满是灰尘的狼狈相,相视而笑。

杨振宁脱口而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邓稼先说,那我也吟诵一首吧:“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就是这样在那段日子里苦中作乐,完成了学业。在昆明,邓稼先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

邓稼先心中始终牢记父亲的殷殷嘱托:学科学,报效祖国。为实现建设新中国之志,1948年秋,24岁的邓稼先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深造。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不到两年就读满学分。1950年,邓稼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该校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物理研究中心向邓稼先抛出橄榄枝:留在这里,给你优厚待遇。邓稼先婉言谢绝。思乡心切,报国心切,获得博士学位,仅仅只过了九天,他就踏上了归乡的路程,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1958年秋,当时的二机部副部长找到邓稼先,对他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你是否愿意参加这项严格保密的工作呢?”听说国家要让自己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邓稼先激动不已,可是又觉得对妻子许鹿希难以启齿。

回到家中,他对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

妻子问:”什么工作?”

“不能说”

妻子又问:“是做啥?”

邓稼先回答:“也不能说”

“那你给我个信箱地址,我给你写信”

“这个恐怕也不行”

邓稼先恳切地说了一句:“这件事情,如果做好了,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了,也是值得的。只是今后家里和孩子我就不能管了,全得靠你了。”邓稼先拉着妻子的手,眼里满是歉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鹿希的心被刺痛了,夫妻感情甚好,这一分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可看到邓稼先的坚决,她了解丈夫,丈夫做的事情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于是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点了点头说道:“我支持你。”

几天之后,一向不喜拍照的邓稼先带着妻子和孩子拍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那一年邓稼先34岁,许鹿希30岁,年幼的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两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邓稼先将全部心血倾注到任务中,他担任了中国原子弹研究工作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当时科研条件极其艰难,1959年6月,苏联违约撤走了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还讥讽道:"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毛泽东毅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造出原子弹。为了记住那个撕毁合同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定名为“596工程”,中国要造“争气弹”。

邓稼先带领一帮从全国不同院校聚集过来的年轻人,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开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没有电子计算机,他们用计算尺和算盘,炼制炸药用铝锅。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就要花费一年多时间。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短缺,科研工作者们每天只能吃酱油拌饭,邓稼先有时饿得全身浮肿。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邓稼先日夜工作,他还经常冒着酷暑严寒,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从1964年到1986年,28年里,一共做了32次核试验,邓稼先亲自在现场指导的有15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1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世界。人们欢欣鼓舞,北京的街头满满都是庆祝的人群。远在千里之外的许鹿希陷入了沉默中。

她的心极不平静,想到了丈夫一直讳莫如深的工作,可能跟原子弹爆炸有关,既觉得光荣又觉得辛酸。不知道夫妻团聚的日子还要等多久,孩子们渴望父亲,她想念丈夫,而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她只能选择默默地等待。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1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而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8个月,这就是中国速度。而这背后是和邓稼先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的初心和坚守。

1971年夏天,邓稼先回到了北京家中,这是从1958年到1971年,夫妻分别后的第一次重聚。看到邓稼先的第一眼,许鹿希的眼泪就扑簌簌掉下来。原先英俊挺拔的丈夫已经变得弯腰驼背,头发也已泛白,只有眼神还是那样清亮。

“家里还好吧?”

“都好”

两人顾不得诉说思念之情,简单寒暄了几句,邓稼先就要马上离开。这次邓稼先回京是因为好友杨振宁回国,点名要见他,周恩来总理才将他召回。和杨振宁见面之前,他匆匆回了趟家。许鹿希目送着接送丈夫的车子开走,此去经年,再见不知何年。

短暂的相聚之后,就送别了杨振宁。杨振宁临上飞机之际,他回过头来看了一眼邓稼先,并问道:“是不是有美国科学家帮助中国研制原子弹?”邓稼先沉默了几秒,然后说:“你先上飞机,我回头告诉你。”请示了周恩来总理后,总理说,如实回答。

邓稼先立即在当夜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亲笔信:无论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接到信时,杨振宁在上海,出席市领导为他举行的践行宴会。看了邓稼先的信,知道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没有任何外国人帮助,全部是靠中国人自己研制成功的。他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他的老朋友成功了,祖国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一次核试验出现了降落伞事故,核弹坠地摔裂,需要有人到强辐射区捡回碎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邓稼先对其他同事说,你们不熟悉情况,还是我去吧!

当时并没有真正的核辐射防化服,只有普通的防化服。邓稼先冒险进入强辐射区,找到弹碎片,并把它抱在怀里,仔细检验。就是这一次事故,邓稼先受到核辐射,癌细胞无情地侵入了他的身体。

一次回北京,许鹿希得知他抱了弹碎片,就强拉着他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受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可是邓稼先又匆匆返回了试验基地,仍然坚持工作。后来,走路都已艰难,他仍坚持自己装雷管。他对周围人说:“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和许鹿希聚少离多的生活终于结束了,邓稼先回到了北京。可命运却无情地宣告:他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邓稼先本是回北京参加会议的,在会场上汇报工作时,张爱萍将军发现他气色不好,命令他去医院检查。邓稼先只好赶赴医院。医生为他做完检查后,对他说:“你不能走了,必须马上住院。”这时,他体内的癌症已经到了晚期。

躺在病床上,他冲妻子许鹿希和张爱萍将军露出温和的笑容:“我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8月10日做了第一次大手术,身上挖出的淋巴结都已肿胀发硬。许鹿希一次次背着丈夫偷偷地哭泣。作为医生,她为不能挽救爱人的生命而痛心。

这一年的国庆,邓稼先提出一个要求,要到天安门去看看。望着窗外的北京城,他问了司机一句话:“30年之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稼先在医院住了363天,动了几次手术,身体疼痛不止。止痛的杜冷丁从每天一针到后期的一个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在此期间,邓稼先仍然在思考和撰写我国今后核武器进展的建议书,他对妻子说,这比生命还重要。

1986年五六月间,杨振宁曾先后两次回国,去医院探望邓稼先。老朋友见面,有说有笑,邓稼先也仿佛忘记了病痛,两人亲切合影。但从照片中可以看到,邓稼先右嘴角下留有血迹,那时他已病入膏肓,口鼻都在不断出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振宁心疼地责备他:“国家给了你什么待遇,你把自己搞成这样啊!”邓稼先对杨振宁笑了:“原子弹奖金10块,氢弹奖金10块,我拿了全组最多。”邓稼先对杨振宁说:“我虽受核辐射得了癌症,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核爆炸,国家更加强大了!”

1986年6月,中央军委做出决定,邓稼先为了研制核武器隐姓埋名一辈子,做了一辈子的牺牲,不能让他就这样离开。国家决定为他解密,公开他的身份。于是,6月24日,一篇名为“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通讯,同时出现在各大报纸上,人们第一次知道了邓稼先的名字,知道了他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主要设计者。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与世长辞,科学巨星陨落。他的遗言是:死而无憾。临终时,他还不忘嘱咐:不要让别的国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生前最喜欢马兰花。许鹿希在丈夫的照片旁边,一边摆放了一棵青松,一边摆放了马兰花。那怒放的花朵里是悠长的岁月,里面有短暂的相守,几十年的痴情等待,和终其一生的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里的陈设都按邓稼先生前那样摆放,邓稼先使用的用具,许鹿希都在上面细心地标注上年代和使用日期,连邓稼先坐过的沙发巾她都不曾换过。一切照旧,仿佛丈夫从未从这个家中离去。

邓稼先走了,可他是无数中华儿女的心中偶像,这位科学巨匠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精神财富。我国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曾说:“我的偶像是邓稼先,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怎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一生尽瘁,国士无双,人民将永远铭记、怀念他。他的名字叫-邓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