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两个很牛的人物:管宁和华歆。

管宁是管仲的后代,唐朝大诗人杜甫曾说:“扁舟不独如张翰,白帽还应似管宁”,大诗人杜甫觉得自己应该向管宁学习。而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评价三国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都没入法眼,而是独赞:“但论三国人物,管宁必屈首指。”

华歆呢?他位列三公、勤政爱民,同时代的人对他诸多好评,但后人却称他为奸臣,《三国演义》里,更是把他黑出翔。今天这篇文章尽量真实地还原两个历史人物,并说说他们的友谊。

割席断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黑华歆的是《世说新语》记录的一个典故。年轻的时候,管宁和华歆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有一天,两人读书读累了,商量商量,干会农活吧,以免总读书弄出个颈椎病什么的。

于是,两人在菜地锄菜,锄着锄着,“咣当”一声,管宁的锄头碰到了一个硬东西。低头一看,一块金子。淡定的管幼安用锄头把金子巴拉到一边,跟没看到一样,接着锄他的菜。华歆跟在他后面,“哇塞,金子!”,赶紧捡了起来,左看右看。

管宁向华歆翻了一个白眼:看什么看,不是劳动所得。华歆被盯的不好意思,扔下了手中的金子。

又过了几天,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只听外面鸣锣之声,一官员乘轩服冕门前路过。管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华歆扔下手中的书本,跑到外面看热闹。这可是大夫以上的官员才有的阵势,“啧啧”,眼中流露出艳羡之色。

回到屋中,管宁铁青着脸,不知从哪找出一把刀子,将两人之前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掷地有声地说:“从此,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们不再是朋友了!”

这就是著名的“管宁割席”,后人多为管宁的思想境界点赞,而对华子鱼颇为嫌弃。那么事实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超级宅男——管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来说说管宁这个人。管宁,字幼安,身高八尺、相貌不错,生于延熙元年(公元158年),卒于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不仅是个美男子,且长寿,活到了耄耋之岁。

东汉末年,国家动荡不安,公元186年,29岁的管宁和几个小伙伴邴原、王烈等几人一合计:辽东地理偏僻、逃避战乱的好地方啊。走!

管宁到辽东这一避就是三十七年。漫漫岁月,从小鲜肉转化为老腊肉,这三十几年,他在辽东的遭遇如何呢?

刚到辽东,接待他们的是辽东太守公孙度管宁这几个人在中原的名气很大,辽东老大自然不敢怠慢,安排了总统套房级别的住所给几人居住,管宁一再推辞。和公孙度也只是谈谈学术上的问题,对政治局势闭口不谈。

谢绝了豪华住所,管宁在深山野岭搭了个简易房子住下了。平时种种菜、养养花,闲来收几个学生,讲解《诗经》、《书经》。大佬就是大佬,由于学识渊博、德行出众,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在当地颇有名望。

公孙度死后,儿子公孙康掌权,仍然想让管宁辅佐他,慑于管宁的威名,不敢开口。曹操当了司空后,爱才的曹操给管宁发了一封入职邀请信,被公孙康扣下了,这人才我还想用呢!管宁也就没看到曹操的邀请函。

享受着山中岁月的悠然宁静,远离红尘俗世的管宁,本以为可以在辽东潇潇洒洒终老。但是辽东局势有了变化,公孙康死后,弟弟公孙恭掌权。公孙恭之前因患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割去生殖器官成为阉人,不能治国,而公孙康另一子公孙渊是个雄才,管宁感觉局势不妙,心生去意。

据传公孙渊亲自送行,也有说是公孙恭送行,我们捋捋时间线,管宁离开辽东是公元223年,公孙渊胁迫公孙恭退位是228年,公孙恭送行更合理些。总之,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无限的不舍,而管宁把辽东太守几代人送的厚礼都返还了,没带走辽东的一针一线。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自此回到中原,隐居在曹魏统治下的青州。

魏文帝曹丕也和父亲一样爱才,自然对管宁不能放过。要征管宁为太中大夫,曹丕专门派车前去迎接,可是管宁婉拒了。有才的人就是被人惦记,魏文帝死后,魏明帝曹叡又多次征召他,都被管宁推辞掉了。

魏明帝心生疑虑:这是不是对朝廷有什么不满啊?派人去调查!

青州刺史调查后向魏明帝汇报说,管老爷子平时生活简朴、皂帽布衣,不喜欢出门,顶多到离宅子八九十步的池塘洗洗手脚,吃完饭就在后园遛遛弯儿。我猜,他就是个宅男。魏明帝这才罢了请管宁出山的念头。

之后又有多人向齐王曹芳推荐管宁,正始二年(241年),曹芳下诏,“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等厚禄来加封他,可惜在这一年管宁生了一场大病死了,时年八十四岁,终生没有入仕。据传生前,管宁整日宅在家中,其跪坐的榻榻米都被膝盖磨穿了两个洞。

宅男管宁,一生淡泊名利、教化世人,活得干净纯粹。作为苏轼的精神偶像,苏轼曾高度赞扬他:予以谓贤于文若、文举远矣。认为管宁的大贤胜过荀彧、孔融。管宁一生执行了自己避世的信念。

忠臣?奸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管宁,他的好友华歆则是一个积极的入世者,一生事业顺风顺水。

华歆,字子鱼,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名士、重臣。汉灵帝时被推荐为孝廉,由朝廷授予郎中一职。汉献帝时,被授以尚书郎之职,后做豫章太守。

任豫章太守时,有个感人的事儿。由于华歆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扬州刺史刘繇死后,刘繇旧部以及当地群众共推他为刺史。这不符合流程啊,没有皇命,华歆自然不肯应允。当地百姓就在豫章太守府外足足守候了几个月,如果换到现代,这帮百姓一定会在街上拉个条幅,高喊口号:坚决拥护华太守做刺史。

要知道,东汉末年,刺史在太守之上。但华歆以身为人臣、不合规矩为由,婉言谢绝了民众的好意。

孙策打到豫章的时候,敬佩华歆的为人,幅巾奉迎,以上宾之礼对待他,请求华歆继续做豫章太守。知实务者为俊杰,华歆归顺了孙策。孙策死后,曹操对华歆的才德垂涎已久,用汉献帝的名义征召华歆回京。

离开江东之际,同僚故旧一千多人前来看望,纷纷送上礼物、金子。华歆假意收下,私下里一一做上记号。临走之时,召集众人,以怀璧有罪之由,感谢了一番众人的好意,将礼金悉数奉还,既保持了名节,又顾全了大家的面子,是做人的典范啊!

调到京城后,华歆升迁速度很快。先后担任的官职有皇帝的顾问(议郎)、总参谋部参谋(参司空军事)、代荀彧为尚书令(相当副丞相)等等职务。曹丕称帝后拜华歆为相国,加封为安乐侯,后任“三公”之一的司徒,位高权重。魏明帝即位,封博平侯,并于同年十二月改任华歆为太尉。

官当得大,但华歆为官清正廉洁,过的是贫苦户的生活。他经常把禄米和皇帝的赏赐赈济于人,家里连一石米的存储都没有。朝廷将罚没为奴的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肯收留,将她们都嫁了人。

连曹丕都看不下去了:“大官们吃着丰盛的佳肴,只有华司徒以简单的蔬菜佐饭,却从不计较。”,总不能看着司徒挨饿或者裸着上朝吧,曹丕拿自己的衣服赏赐给华歆,又给华歆的妻子和子女做衣服。

身为曹魏重臣,华歆的治国主张是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

公元230年,曹真伐蜀。此时的华歆已73岁高龄,卧病在床,但仍放不下国家大事。他给魏明帝曹叡上了一封《止战疏》,“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意思就是当务之急还是要以民为本,休养生息,至于讨伐蜀吴两国,可以从长计议。曹叡见到华歆的上书深受感动。便下诏让曹真退兵了。

从《止战疏》中可以看出,华歆的忧国忧民之心可鉴日月,为什么他还会被黑呢?

华歆后世被黑,很大程度上是三国时期吴人《曹瞒传》写他“破壁牵后出”一事。汉献帝刘协被曹操欺负之后,同伏皇后密谋,给伏皇后之父下密诏,要他联合孙权、刘备讨伐曹操,结果密诏被曹操截获。华歆这时窜上前台,把伏皇后从后宫的夹壁中揪了出来,送到曹操面前。结果伏皇后被曹操杀害,伏家也被灭族。

这一描写被《后汉书》采用,经过几代渲染,最后被《三国演义》进一步夸大。但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 《曹瞒传》和正史不同,书描写的曹操多为负面,掩盖了很多历史,内容有很大的偏见,所以可信度也较低。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应该更准确些:

陈登: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
虞翻:窃闻明府与鄙郡故王府君齐名中州,海内所宗,虽在东垂,常怀瞻仰。
曹丕: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
曹植:清素寡欲,聪明特达。存志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断蹈义。华太尉歆也。
陈群: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曹叡: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

著《三国志》的陈寿称赞华歆:清纯德素,诚一时之俊伟也。

友谊的小船翻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管宁割席的典故似乎表明了管宁和华歆已经绝交。但《三国志》中没有这段记载,而在《资治通鉴》里却只有前半段:“ 宁少时与华歆为友,尝与歆共锄菜,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歆提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

虽然扬宁抑歆,但并没有管宁与华歆割席断交这一段。试想,华歆只是出去看看热闹,交好的密友竟然就要和他绝交,也未免太小肚鸡肠了些。

而华歆曾在魏文帝和魏明帝时期,两次举荐管宁。曹丕即位初期,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特立独行的隐士,华歆马上想到了管宁。魏明帝时,官至太尉,华歆却执意不肯受,对曹叡说:管宁之贤远远大于我,要将太尉之职让于管宁。如果两人绝交,说明华歆心胸宽广、虚怀若谷。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两人关系并没有决裂。

管宁视金钱为粪土,而华歆为官清廉,也并非贪财好色之人。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人生选择不同,并没有高下之分。

管宁在辽东时给当地百姓讲解《诗经》、《书经》等六经,而华歆在任上提倡儒家学说,建议皇帝大力提拔懂儒家《六经》之人士。辽东太守几代人送的礼,管宁并没有辞收,而是假意收下后临走时尽数返还,这与华歆离开江东时,返还礼金的做法并无二致。

一个出世,一个入世,看似天壤之别,但二人都坚守自己的信念,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一个闲云野鹤,一个虽几易其主,但贤臣择主而事,两人都按自己心意活出了追求和抱负,从这一角度来说,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时期,有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叫嵇康,生前被人陷害,司马昭一怒之下,要处死嵇康。当天,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临刑之前,嵇康神色不变,向兄长要来平时的爱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从容赴死,时年四十岁。

这样一个人物生前曾评价宁歆二人: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意思是,当时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汉,华歆不硬要管宁接受卿相的位子,他们可算是真正相互了解的好朋友了。

换在现代,入世太深,或者出世太久、与众人一味疏离,都会过于偏激。就是才高如管宁,在面对皇帝的征召时,也先夸奖皇帝一番,而后才诉说自己才疏学浅,如果只是愣头愣脑地拒绝,恐怕也无法活到84岁的高寿之年。

我想,管宁与华歆,他们生前一定是惺惺相惜的,他们用人生智慧实现了理想,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