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同期,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华接受采访,以下是精彩内容:

Q1:请简要介绍学校基本情况和办学特色?

张华: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创建于1963年,1994年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2006年升格为高职专科,学校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四川省“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60余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追求进取、社会满意”的办学理念,立足差异化、特色化、数字化、品牌化融合发展,构建了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为优势,以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为特色,以大数据技术专业群为支撑的专业集群,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技术赋能的专业(群)协同发展格局。

Q2: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学校在数智赋能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张华:学校把“数智赋能”作为重要抓手打造数智财经品牌,按照“架构顶层设计、改善硬件设施、升级软件平台、打造数字资源”的路径,紧密围绕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建设。

一是实施“数智生态”工程,向“以数治校”转型。制定《管理信息标准》《智慧校园平台信息系统集成规范》等数治标准和制度。强化数字化系统支撑,搭建“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服务”平台,启动智慧校园平台建设,畅通教务管理、学生工作、招生就业等教育教学全流程、全范围、全覆盖的业务平台数据,搭建网上服务大厅等集约化数智大脑。强化内部控制流程化管理,构建起“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1+5+N”数字内控体系。2022年学校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四川省试点校,2023年被教育部确认为第一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

二是聚焦专业建设,用技术赋能教与学。拓展建设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等专业,实现传统专业群的数字化课程建设和改造。针对学校的传统财经商贸类优势专业群,开设《大数据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应用》等基础课,全面推动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在课程建设中全面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与课堂革命,《财经商贸类专业数字化改造的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建成专业基础和核心在线开放课程31门,获批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其中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建设省级教学资源库3项,搭建“智慧云课堂”平台,上线运行“智慧川财”。

三是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用数字赋能成长。全面开展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培训,开展教学技能比赛、微课大赛,剖析如何巧用数字工具翻转课堂;鼓励学生参加数字创作、计算思维、科创实践等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近年来,教师带领学生获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奖项82项,省级奖项83项;携手企业打造“数智新商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成功立项2021年省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数字赋能思政路 质量提升谱新篇》入选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首届“数字教育示范案例”。

Q3:学校财经文化赋能人才培养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张华:一是与思想引领相融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打造红色财经文化研究、党建与思政研究、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三中心”;建成红色财经文化馆、红色财经文化论坛、非遗文化体验馆“三平台”;推动红色财经文化与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融入”。这3个“三”,共同凝聚形成红色财经文化赋能的“333”大思政育人格局。

二是与专业建设相融合,丰富课程育人资源。以“两个结合”与文化“两创”为指引,提炼出传承革命文化基因的红色财经文化,生发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财经文化、匠心财经文化,贴近财经职业特色的诚信财经文化、廉洁财经文化。学校构建“五育融合”素质核心课程体系,五大专业群专业课教师以红色财经为主线,深入挖掘红色会计、红色金融、红色工商、红色财税、红色信息的育人元素,与成都智云鸿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努力餐》《红色财税》等虚拟仿真教学资源。

三是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延伸文化育人场域。通过理论宣讲、实践研学、志愿服务等形式,将财经文化名片融入社会实践;组建“红话筒”党史宣讲团、组织“百县千乡”红色大调研,开发邛崃“红军小道”等多条研学路线;组织师生开展“绵竹年画”“木偶戏”“羊皮鼓”等非遗实践研学,成功打造“行走的非遗课堂”。在暑期“三下乡”积极开展财经文化普及推广活动,形成“税小邻”“匠芯”“山行”等实践育人品牌。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实施财经文化素养下乡、技能培训上门行动。与企业、社区等联合打造“蒲公英”人文素养公益课程、青少年珠算非遗课堂等。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