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安院士团队在可生物降解塑料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可生物降解塑料取代传统塑料以助力碳减排的课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塑料生产的持续增长,塑料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尤其是其碳排放问题。传统塑料的大量使用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等环境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关注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应用,希望以此替代传统塑料。然而,此前尚未有研究对可生物降解塑料与传统塑料产品的碳排放进行系统比较。
二、研究内容
侯立安院士团队的研究旨在系统地评估传统塑料产品和可生物降解塑料产品(BPPs)的生命周期碳排放,为可生物降解塑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研究以中国为案例,评估了传统和可生物降解塑料产品在四个阶段的碳排放,这四个阶段包括原材料获取(T1)、塑料生产(T2)、产品制造(T3)和废弃物处理(T4)。同时,研究还考虑了传统方法、化学回收、工业堆肥和厌氧消化四种废弃可生物降解塑料(WBPPs)的处置情景。
三、研究成果
1. 碳排放比较:
1000个传统塑料产品(如塑料袋、午餐盒、杯子等)的碳排放量为52.09\~150.36千克二氧化碳当量(kg CO2eq),其中塑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占比50.71%\~50.77%。1000个类似的BPPs的碳排放量最高为21.06\~56.86 kg CO2eq,比传统塑料产品低约13.53%\~62.19%。
2. 碳减排潜力:
差异主要体现在塑料生产和废物处置阶段。BPPs在原材料获取阶段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显示出显著的碳减排潜力。在废物处置方面,堆肥和厌氧消化被认为是WBPPs更优的处置方法。
3. 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
研究指出,在中国,如果使用BPPs代替传统塑料产品,如塑料袋、餐盒或吸管等,每年将有望减少1.03×10^6\~1.10×10^8 kg CO2eq的碳排放。然而,目前可生物降解塑料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发展更经济的可生物降解塑料生产技术和废物处置方法,以促进其推广和应用。
四、研究意义
1. 科学价值:该研究填补了传统塑料和可生物降解塑料产品碳排放系统比较的空白,为可生物降解塑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 环境效益:该研究成果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望推动可生物降解塑料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为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3. 政策指导:该研究对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侯立安院士团队的研究在可生物降解塑料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替代传统塑料以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五洲名人演讲局聚集国内、国外前政要、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商界领袖、国学文化专家、军事专家以及主持人等专家学者,通过论坛演讲、商务考察、咨询服务等助力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如有大会发言、商务考察、代言背书、技术合作等需求,请联系五洲名人演讲局。
邀请名人请搜索【五洲名人演讲局】
名人邀约|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者|诺奖代言|诺奖得主赋能背书|经济学家|邀请诺奖得主出席活动|大会嘉宾邀约|嘉宾推荐|院士邀请|中国名家论坛|会议活动邀请|论坛峰会嘉宾邀约|大健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