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天网约车前不久,滴滴就“臭车”现象,发布了最新的政策。因为涉及面太广,引起了整个社会的热议。

在滴滴的新政中,其治理“臭车”的办法是,通过上线拉黑异味车功能、对车内空气差评率较高的司机暂停服务培训学习、对司机服务开展正向激励考核等方法,争取改善乘客的用车体验。

所谓拉黑异味车功能,即用户在乘车过程中遇到不好的体验,可通过滴滴APP行程中页面,操作未来一年内不乘坐该车辆。

针对车内异味差评率较高的司机,滴滴将采取服务管理动作,包括通知司机改善车内卫生和空气问题、降低服务分、情节严重的将被暂停服务,后续通过服务培训和考试可恢复接单。

在政策刚发布时,几乎得到了乘客方的一致认可,称滴滴终于对这个行业“顽疾”动刀了。

但当热劲过后,人们冷静下来理性看待时,反对的声音也出来了。

总结滴滴治理“臭车”的核心,就是通过乘客来要求司机不得不加强卫生管理,而它的则通过乘客方的反馈,通过规则对司机进行进一步的约束。

表面看,这个思路似乎没有错,但问题的核心是,为何“臭车”现象如此普遍,不讲个人卫生的司机,总归是少数吧。

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现在网约车订单不断减少,导致运营成本不断提升。而很多司机表示,为了保持稳定收入,超长时间待在车上,且不少人选择在车里过夜睡觉。

滴滴采取的这个措施,并非治本方案,没有从底层逻辑让司机提高对乘客的服务意识,反而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更大的抗力。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先通过有效措施先提高司机端的收入,然后再通过其他规则对司机的个人卫生行为进行约束。如此一来,不管“臭车”还是其他司乘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怎么提高司机收入?最现实的办法是降低平台抽成。国家明确规定,网约车平台的最高抽成不得超过30%,但实际上,远超此数。

滴滴刚刚发布的3季度报告显示,其历史上首次盈利。明眼人都知道,这个盈利是建立在对司机不断“剥削”基础上的。

现在,当“臭车”现象成为一个民生话题时,滴滴的方案中,却丝毫没有体现出如何降低抽成,提高司机的收入。背后是没想到,还是明知而不为?

在滴滴公布治理“臭车”政策后,有位网友的评论很有意思:我可以一年不坐“臭车”,但意味着其他乘客也一年不坐吗?

这个回答,似乎给了滴滴这个新政莫大的讽刺。

那么,对于滴滴治理“臭车”的政策,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