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嘞!”
每当从河南老乡的口中听到这两个字,总能感受到一股莫名的踏实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中原大地,带给了河南人对于“中”的无限自豪感。这里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上的中,更是文化意义里的中——古人认知中的“天地之中”。
图2,千年古刹少林寺
中国最“中”的地方在哪?
答案就是一座位于郑州西南的小县城。她与五岳之“中”的嵩山相伴而生,因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自此得到了1300多年来未曾改变的名字——
登 封
作为一座被人忽视已久的宝藏县城。登封以24项、26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下称国保,该数据截至2019年第八批国保名录)位列全国各县(市)之首,力压山西各地的一众“国保高手”。而登封的底蕴,远不止是豪华的“国保天团”,中岳嵩山、最初的“中国年”、少林功夫……登封,有太多的中国宝藏。
- 01 -
登封,定义最初的“中国”
如果我们从登封这片土地历史的最初开始溯源,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承载的历史几乎就与中国等同。
先有嵩山,后有登封,约36亿年前,其时的地球大多数地区还处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中国最古老的山脉之一——嵩山山脉徐徐浮现于天地之间,如同天柱般屹立在后来万里无垠的中原大地以西,《山海经》中为它冠以了“崇山”的名号,即为至高无上之山。
嵩山山脉是黄河与淮河的分水岭,正见证了被大河滋养的史前文明如何碰撞与融合。《史记·封禅书》中提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为其邦。”嵩山指引着不同方向的人们来此汇聚,萌生于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正是在嵩山周边,完成了向二里头文化的过渡。
如果把中原上的殷墟比作中华文明由懵懂日渐开蒙的“幼儿园”,那嵩山脚下的登封就像是最初分娩诞生时的“产房”,她见证着中华文明从新石器时代的满天星斗,走向原始国家的雏形,以成熟的文字、辽阔的幅员、灿烂的青铜文明,迈向泱泱大国的新篇章。
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青铜器何尊之上,首次出现了“中国”二字,不过当时的“中国”还并非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国家称谓,而是古人认知中位于中原大地上的天地中心。
武王灭商后,周人由西土“边陲”之地向东迈进中原,准备营建新都。这座都城承载了周人的理想与政治抱负,它将作为天界北极星的大地投影、位于大地正中,代表着周天子“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无上威严。于是担任“周王朝总设计师”的周公旦使用圭表观测日影测定方位,最终认定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为“天地之中”,由此兴建新都洛邑,即为如今的洛阳。不仅如此,在同一时期,古人观测日影的行为还测定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进而促成了“二十四节气”的诞生。
纵使时间过去百年千年,人们依然没有忘掉登封这一“天地之中”。唐朝时,人们将周公留下的土台改为石砌,成为我们如今看到的模样。到了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测景台的背后建成一座巍峨的观星台,是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公元1281年,郭守敬在此测定一年的长度为365.2425天,这个数字与现代所测定的年长仅有20多秒的误差,比西方的同等精度历法“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
此时,从周公测影而始,已经过去了2000余年,登封却依然走在时代的前头,代表着元代中国科技最为先进的发展水平。
- 02 -
从“天地之中”出发
登封藏着多少“中华符号”?
像登封一样的历史名城在中国还有很多,但绝少有城市如同登封一般,在从古至今的不同时代,始终创造着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
2010年八月,“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为我国第39处世界遗产。这八处自东汉而始,跨越北魏、唐、宋等多个朝代,直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是登封古建筑的核心,不仅是一部活的中原古代建筑史,也是不同时期的古人,对于“中国”这个定义的不同诠释。
中国国保古建筑的001号-003号,在登封
最能代表中国的古建筑是什么?这个答案当然并不唯一:它可以是梁思成口中的“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东大殿,从盛世大唐的流光中走来;又或者是北京天安门,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间的沧桑巨变,从此走向复兴。但如果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定义,答案则是位于中岳庙嵩山脚下的太室阙。
太室阙始建于汉元初五年(118),千百年如一日地屹立于中岳庙中轴线的南端尽头。纵使原本的庙宇早已不知几经兴废(如今中岳庙主体建筑重建于清乾隆年间),它依然彰显着这一五岳庙中规模最大之所在的无上威严。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遗存,它正位列登记在册的216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类别(截至2019年第八批国保名录)中的001号!
与太室阙同时期的建筑在嵩山还不止一处:祭祀少室山的少室阙,以及大禹妻子涂山氏(即夏朝第二代君主启的母亲)诞生之地的启母阙,也分别占据了国保古建筑名单的“榜眼”与“探花”。
脆弱的木构建筑敌不过光阴侵蚀,唯有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岁月史书得以历经时光,模样依旧。三座石阙如今共雕刻有200余幅画像,内容有狩猎、宴饮、百戏、出行等,无不活灵活现,铭刻了2000多年前的汉韵风华。尤值得一提的是少室阙上的蹴鞠图,一名女子头挽高髻,双足跃起,朝向一只凌空而来的球,两侧则各有一乐女击鼓“加油”……简直是最早的“中国女足,铿锵玫瑰”。
登封,儒释道三家在此“融会”
漫步在嵩山之中,你会发现嵩阳书院、少林寺、会善寺、崇福宫等古迹共聚一堂。儒学、道观、佛寺,看似各据山场、井水不犯河水,彼此间却早已水乳交融,见证了儒释道三家在中国的沟通与碰撞。
登封历史上最为有名的“高等学府”嵩阳书院便记录着这段故事。北魏时,这里还是“嵩阳寺”;隋大业年间,它摇身一变为“嵩阳观”;当北宋统一中原后,由道观改为学宫的嵩阳书院很快便吸引了全国的读书种子,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程颢、程颐等受到排挤的学者汇聚于此。很快,这里走出了《资治通鉴》、二程理学,乃至著名的“程门立雪”美谈……登封,又成为了北宋学术与舆论的风云中心。
有意思的是,嵩阳书院中最重量级的国保,是一座由李林甫撰文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如实记录了道士孙太冲曾在这里为唐玄宗练丹九转之事。那些钻研四书五经的孔孟门徒,对这件事倒也毫不避讳。
这样的交融,同样在少林寺出现。少林寺的“镇寺之宝”之一,就是描绘了三教合一的《混元三教九流图》。从遥远南亚而来的佛教在少林寺完成了“本土化改造”,以禅宗的面貌而为世人所知。初祖达摩“面壁留影”的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早已融入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体系。
比佛法更出名的则是传承千年的少林功夫,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故事,到明朝时少林武僧远赴东南沿海,协助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以致“本寺僧人屡经调遣,奋勇杀贼,多著死功”。时至如今,少林功夫随着现代电影火遍全球,成为中国文化向外输出的亮眼名片。
少林功夫之外
登封藏着一个“中国佛塔博物馆”
嵩山之中最最热门的旅游景点无疑是少林寺,自北魏孝文帝年间达摩祖师开山建寺以来,这座千年古刹便以“禅宗祖庭”的名号为世人所知。历代战乱的打击,也在它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28年的军阀混战之中,军阀冯玉祥部下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延续超过四十昼夜,建筑、经卷、法器几乎全部焚烧殆尽,但却终究烧不尽千年古刹的底蕴传承。在如今游人罕至的西北山间,始建于北宋灭亡前两年(1125年)的初祖庵大殿依然保留着最初的结构,是河南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
同样逃过劫难的还有西南方的塔林,这里不仅葬有那些地位煊赫的祖师、住持,更有唐宋两座“普通塔”,以供无数普通僧众来世栖身。自唐贞元七年(791)至清嘉庆八年(1803),僧侣们建起的各代砖石墓塔多达241座,以区区一寺之地,几乎占据河南省现存古塔数量(530余座)的一半、全国总数的近十二分之一。
少林寺以外,嵩山中还分布着17座从北魏到明清各代修建的佛塔,其中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的嵩岳寺塔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塔。就在它落成的几年之前,“殚土木之功,穷造化之极”的永宁寺塔以高达四十九丈(约136米)的木结构塔身撑起了洛阳万千伽蓝为之仰望的天际线。而嵩岳寺塔却使用了质朴的砖石结构,低调地藏身于嵩山深处。
永宁寺塔落成不过十五年便在雷火中化为灰烬,嵩山却庇佑着嵩岳寺塔,历经1500年依然屹立不倒。这座北魏时代留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大型佛塔,被与梁思成齐名的建筑学家刘敦桢认为是大雁塔、小雁塔等一系列唐塔的源头。时至如今,它所引领的时尚仍未褪去,人称“大玉米”的郑州CBD新地标绿地中心千玺广场,设计灵感依然来自这座古老的“万塔之祖”。
从上古的文明初开,到早期国家的形成,从多元宗教间的融合共荣,到姿态万方的古建珍宝,嵩山脚下的登封,这个见证了最初“中国”诞生的河南小城,以其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四方各路来客,最能代表中国人的兼收并蓄,也在从古至今的各个时代,始终书写着独属于中国的文化符号。
文| 飞天逸面
文字编辑|苹果
图片编辑 | 陈金鱼
制图 |鱼一条 九阳
文章首图 |余尧
封图|余尧
参考文献:
《从龙山到二里头:以嵩山南北为中心》张莉
《嵩山地区古代佛塔形制演变研究》武智雯
《嵩山信仰的争夺战》吕红军、白人言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