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经常与张海打交道,每次见到其人、其书法都会想到杨茂祥,如果说张海把草书融入隶书,被称为“草隶”,那么,杨茂祥的隶书则可以称之为“象形篆”“象形隶”“象形草书”,因为他把物象形态融入书法艺术,尤其把根雕艺术融入篆隶,并由篆入隶,形成独具特色的“象形”风格,而风姿绰约。
杨茂祥,1965年出生,甘肃会宁人,自幼喜欢书法,1985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91年开始对中国书法进行系统梳理,真、草、篆、隶、行,五体通释,各有所长,又互生互融,交相辉映。1996年,杨茂祥以根雕为艺术元素融入书法,探索研究,求索修远,直至今日,笔耕不辍,成就斐然。据不完全统计,杨茂祥创作了根雕艺术500多件,书法实践则“废书三千”,不计其数,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杨茂祥的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展示活动,殊荣甚多,也先后在很多重要媒体发表多种题材的艺术形式,备受赞誉,作品还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被视若珍宝。杨茂祥本人也因其艺被多家单位聘请为专家、顾问。显然,一切好评、一切殊荣都是对一位真力弥漫的艺术家追逐纯粹性的嘉奖,而收藏其作品则是对杨茂祥取得瞩目成就的最佳肯定。
艺术对于很多艺术家而言只是赚钱的工具,或者说只是谋生的手段,可是,艺术对杨茂祥而言则是“精神往来于天地之间”的道场,体现于他对艺术那份纯粹的本心,可以说,每一件木雕都是他心性的归依,每一件书法也都是他“澄怀昧像”“涤尽尘俗”的情感所在,也彰显着独特的魅力。
显然,杨茂祥的象形篆隶、象形草书最具特点,也最引人瞩目。
杨茂祥书法作品《岳阳楼记》选句 范仲淹《金缨联句》
放眼历代书法家,但凡被熟知者无不笃定恒心、坚守苦修,无不经历百炼成钢的锻造过程,然而,一个书法家如果没有才情,即便功力再深,也只是字匠,绝不会成就非凡。
显然,杨茂祥对书法有着独特的才情,否则不足以“对物造意”而“艺变今情”。杨茂祥的才情集中体现在“超越既往,实现自我”的艺术表现。无疑,这需要“别于古人,又别于今人”的勇气,更需要对“美”的广收博约,这也预示着杨茂祥的创作超出了大众既定的审美标准、超出了大众对传统的认知,并以“美美与共”审美格调为自己代言。
生活在新时代的书法家,如果失去对美的渴望,也就失去了艺术的本体,而表现“美”又是当代书法家的共识,也是书法家穷其一生的追求。杨茂祥的象形篆隶之美、象形草书之美源于传统,出于传统。
杨茂祥从传统之中走来,那是因为笔、墨、纸皆是传统的书法材质,笔法、墨法、字法也皆是传统之法,绝非无源之水,更非无根之木,而笔意、墨意、字意则是新时代所观、所想、所悟的创作思维,并以“览物所得”“所宠所养”表现于艺术形式而呈现的烂漫之姿、绚丽之貌、雄浑之势。一笔一画、一字一体皆承载着因时代之变而变的新文化、新思维,也承载着现代人审美精神的书法内涵,属于开创性探索、创造性实践、创新性成果。
杨茂祥的书法从传统之中走来,他尊古、崇古,却不泥古,而是提炼、是舍取。他的“象形篆隶”有甲骨文、鸟虫篆、金文的坚实根基,却多了一份意趣、多了一份神韵,他的“象形草书”有“颠张醉素”之狂态、黄庭坚之飘逸、有傅山之遒劲,却又多了一份真性情,更多了一份“以形写神”而“悟对神通”的创意。无论“象形篆隶”,还是“象形草书”,杨茂祥的艺术皆因妙悟根雕、妙悟万物而生动,皆因“意会传统”“生发性情”而高级。
杨茂祥书法作品《望天门山》李白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杨茂祥的书法从传统之中走来,而点画、线条、字体皆在美的视觉中表达,一笔一划,杨茂祥从感观视觉出发,每一幅作品也都蕴含着他的心境。当心境面向自然根雕、面向万物形态时,笔端也就呈现出“形象篆隶”、呈现于“象形草书”,并成为心境、情绪、感悟流露的窗口。显然,这就与那些一味临摹某家某体而落入窠臼者有着审美精神的超越,更与那些为创新而创新的吼书、怪书有着本质的不同。可以说,杨茂祥以古法为我法而化了古法,以根雕之艺为我意,入了我意,又创了我艺,从而质沿了古法,关照了自我,当随了时代。
翻阅书法史,可以看到,“担夫争道”“公孙大娘舞剑”等等经典故事,可以看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山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等等形象比喻,也可以看到,“龙蛇飞动”“入木三分”“铁画银钩”等等意象形态。杨茂祥立足于传统书法之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形态各异的木雕之中应会感神,杨茂祥像张旭观孙大娘舞剑一样,获取灵感,像卫夫人观察自然一样,纵逸性情。每每沉浸木雕艺术形态之中,每每实践于木雕艺术与书法艺术共生其妙之时,杨茂祥无不凝神构想,悉心体悟万物之妙,对根雕造意,以根雕创意自我,致力于根雕艺术与书法艺术互生互融的酝酿。
从“感神根雕”到“根雕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灵魂通透”再到书法艺术的独具特色,笔法、章法、字法,杨茂祥砚边春秋,积年苦修,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上下求索,虔诚执着,有时,杨茂祥为了解决一个字形、一处字意,孤灯辉映,朝夕揣摩,甚至废寝忘食,夜不能寐,每有会心之处,便抚掌跳跃,几近痴迷。迷茫伴随着挣扎,痛苦伴随着喜悦,杨茂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书写方法,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样式。
杨茂祥根雕作品《狮》《美人》
看杨茂祥的书法,似若看一幅画,笔意、笔态、笔势,或如翔龙飞天、或如鲲鹏展翅、或如仙人执杖、或如骏骥奔腾……,裹毫挥运,纤毫必究,点画若说有高峰坠石、百钧弩发,皆不能言其妙,线条若说有崩浪雷奔、万岁枯藤,也皆不能道其真,因为,在点画、线条之中,还有纵逸之气势、有形态之多姿、有浑厚之意象……,而结体则呈现雄浑之貌、浩然之气,又有精神之美、时代之光。点画、线条、结体,柔与刚、方与圆、正与斜、静与动、虚与实,有具象、有意象,还有抽象成分。每一字、每一体皆充满活力,又洋溢着创新精神,还带有夸张之意。那夸张之意是具象之形、是意象之美,又带着个人意趣情操、审美理想,还似若带着老庄哲学、孔孟思想,以及诗词之意境,并统合一体,融成精妙。在那精妙里,有舞蹈的美感、有词曲的内涵、有诗歌的旋律,还有哲学的意蕴,却有着舞蹈、词曲、诗歌、哲学所不能到达的精神领域。
透过杨茂祥的书法,可以看到,杨茂祥喜欢通过加长线条、变化线条的方式,使字体形成纵逸之态,凸显美感,强化视觉的力量。线条的入笔、行笔、出笔、收笔,或轻重缓急,或迟徐快慢,一切都看似无法,实则有法,看似有法,又不知何法,笔不笔,墨不墨,法不法,搜了根雕之妙意,创作出神形兼备之貌,观之入情,品之有味。显然,这是创意和观念的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创新,更是文化底蕴交融着所观、所感、所想、所悟在不经意之间的流露。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杨茂祥深谙其道,并践行其理。几十年以来,杨茂祥学古法,锤炼了技法,练就了深厚的书写功力,几十年以来,杨茂祥足迹遍布祖国大地,眼界搜尽各种根雕,他以根雕写己情、以万物写自己,渐变、渐进、渐悟,他也写出了独特的“形象篆隶”“象形草书”,这是一个积学厚养的苦修过程,绝非“朝学执笔,自夸其能”者所能达到的状态,更非心境浮躁者可以企及,而是,秉承信念,探古知今,以魂牵梦绕的夙愿情系根雕的结果,唯有如此,才能“笼根雕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才能让象形书法艺术因心境之变而变,因时代之变而变。
(文/桑干)
作品欣赏
书法作品
根雕作品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