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5年伊始,教育圈便因教育部白名单赛事的接连停办而波澜起伏,继“北斗杯”之后,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全国青少年音乐素养大赛以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等相继宣告暂停。这让众多家长和学生陷入了困惑与担忧之中,大家纷纷开始思考,原来已经获得的证书还能用吗?我们的综评又将何去何从?

整治学生白名单赛事,第一枪打响!

已获证书的效力问题

对于已经获得停办白名单赛事证书的学生来说,情况可能不太乐观。首先,从含金量方面看,这些赛事之所以被停办,大多是因为存在诸如商业化严重、违规收费、组织混乱、卖奖等问题,这使得赛事本身的公信力和含金量大打折扣。其次,在认可度上,虽然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已获证书完全作废,但随着这些赛事的停办以及负面消息的传播,其在学校、高校招生以及社会层面的认可度必然会逐渐降低。比如在未来的升学、综合素质评价等环节中,这些证书可能不再像以往那样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说服力。不过,对于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仍然是宝贵的财富,不会因为赛事停办而消失。

综评的未来走向

• 选拔标准多元化:综合评价招生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它旨在选拔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而不仅仅是看高考成绩。未来,学校高校可能会更加注重学生在日常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研创新等多个方面的表现,逐渐降低对单一竞赛奖项的依赖,构建更加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

• 赛事监管更严格:教育部对白名单赛事的调整,预示着未来对于各类竞赛活动的监管只会更加严格。新的白名单赛事在审批、组织、评审等环节将受到更严格的把控,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平台,而不是利益输送的工具。这将使得竞赛奖项在综评中的作用更加真实可靠。

• 学校自主权调整:学校在综合评价中的自主权可能会有所调整。一方面,学校需要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更加规范地制定综评方案,避免出现权力滥用或不公平的现象;另一方面,学校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责任去发掘学生的特长和潜力,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需求,制定更加个性化的选拔标准。

教育部白名单大赛的停办是教育领域规范发展的必然举措,虽然给部分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健康的教育环境。对于已经获得证书的学生,不必过于焦虑,应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对于未来的综评,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应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积极适应教育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