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市,曾经是一个被称为“大县城”的城市,这个“大县城”之名主要是源于其城市面貌和基础设施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落后状态。改革开放前的武汉市发展是非常缓慢的,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武汉的经济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市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的固定资产仅有7000万元,工业总产值不足3亿元,而且生产设备非常陈旧,运行资金短缺,开工严重不足‌。这种经济基础薄弱的状况使得武汉在改革开放前难以快速发展。而且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浮夸风”对武汉的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
当然,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也对武汉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虽然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水陆交通便利,但在新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影响下,武汉市拥有的交通和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被减弱,而其他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快速发展,这使得武汉在原有的优势行业方面的竞争优势不再明显‌。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由于武汉在经济发展上的受阻,造成了城建资金的明显不足,武汉的城建基础设施的更新与新建在资金预算与划拨方面都捉襟见肘,而且很多企业要么转型,要么倒闭,众多产业工人下岗或者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武汉市虽然有解放大道、中山大道、汉阳大道、中南路、武珞路等繁华市区的主要马路外,城中村比比皆是,城市显得脏乱差,除了几条主干道的面子工程外,其它的街区包括市中心也有很多地方破旧而且杂乱不堪,公路的路面也是坑坑洼洼,甚至污水横流。由于城建资金的短缺,城市的绿化很不理想,许多地方缺乏绿化,整个城市面貌给人一种类似大县城的感觉‌。而且,武汉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公路年复一年地修修补补,城市管理水平也表现平平,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上,这些都成为了武汉的短板,所以使得武汉在当时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吹绿了中华大地。武汉市工业企业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确立以提高经济效益,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武汉市优先发展轻纺工业,压缩长线产品150余种,增加140余种短线产品的生产,武汉工业逐步走上正轨。198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01亿元,实现利润11.92亿元,利税19.19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9.7%、41.9%、40.0%;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减少到2000万元,比1978年减亏44.26%。1984年5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市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同时还将部分中央、省属的在汉企业下放给武汉市管理,这些举措给武汉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两通(流通、交通)起飞”发展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的大批商品源源不断流入武汉市场,促使武汉工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武汉工业提前1年完成“六五”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2.12%,1985年与1978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2.02倍;利润增长1.24倍;利税总额增长1.49倍。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武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旧城改造和绿化覆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历史进程到2025年初,武汉这个曾经全国“最大的县城”的城市形象早就被时代丢在了历史的长河里,武汉市已经脱胎换骨为中国的城建强城,一个闪亮的大都市形象开始登场。现在的武汉市高楼大厦数量众多且分散排布‌。主城区内高楼林立,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目前的武汉以59座200米以上和7座300米以上的高楼位居中国摩天大楼城市排行榜第4位‌。其次,‌武汉的交通网络十分发达‌。作为全国首个交通枢纽试点城市,武汉拥有“世界建桥之都”的美誉。现在的武汉高端大气,干净整洁,路面绿化出色,城市交通大为改观,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