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刘黑木老师创作四十余幅冬日荷塘水墨作品,取名《残荷细语》,并亲手篆刻印章一枚盖在作品之上。这不由让我想起《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宝玉嫌荷叶枯萎让人拔去,黛玉说她向来不喜欢李义山的诗,独爱“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一句,其实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并非是黛玉记错了,而是她特意将诗中“枯荷”改成了“残荷”。就字面意思而言,枯荷意味着死亡, 再无生机可言;而残荷 只是孤单,虽然难免寥落 ,却尚有一线生机。一字之改,化悲观为乐观。林妹妹只是悲伤,却并不悲观。

黑木老师的眼里美是独特的,他眼里的美和别的画家不一样。其他画家看到的荷塘是大面积的色彩和线条,看到的是激情四射,看到的是温柔或者发泄。而黑木老师的水墨国画看到的更多是思考,是中国水墨传统文化的沉淀,是魏晋南北朝的洒脱,是盛唐的绚烂多彩,大气磅礴,是宋元的线条严谨有力,是明清文人绘画的高雅脱俗。这中间不仅有中国哲学的味道,师法自然,道法归一。更有对西方哲学问题的再思考,曾经和黑木老师探讨西方哲学机械唯物主义是否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构成颠覆,黑木老师给我讲了王阳明的一个小故事。 那年的春天,阳明与学生在山上春游,学生问:“先生,你看这漫山遍野的花,他们明明开着,难道说你没看到花,花就不开了吗?”

先生笑了笑说:那时候,我与花同归于寂。

如果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那么一个好的画家的尽头一定是一个哲学家,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生物研究者,美食家,探险者,木匠等等,因为没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没有精彩的人生阅历,没有生活的残酷磨炼,没有系统的哲学思考,没有深厚的国学素养,没有扎实的毛笔书法功底,没有对生活的极度热爱,没有对生命的理解与尊敬,没有对自然的感知与敬畏,那么是造就不了一位好画家的。

如果说悟道的最基本要求是明白了生如芥子,心藏须弥,那么黑木老师在水墨丹青一途已经开始远航。星辰大海,只要方向正确,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残荷细语》让我眼前一亮,它让我看见了曾经举办百幅巨幅《绿水青山》画展的刘黑木不再拘泥于大尺幅国画创作,而开始精心绘画三尺小画,小中见大。

大写意不是画的尺幅大,也不是毛笔大,更不是线条粗大,而是画者见识大,文化大,境界大,感悟大。不拘泥于技法,不游戏于表面,不炫耀于色彩,不沉迷于淫巧。寥寥数笔,笔笔见功,题跋有味,句句灼知。于老辣中见新意,于生活中见真趣。黑木老师这批作品妙趣天成,正如大写意的大,写,意。大如因果轮回,道法自然。写如线条辣而有味,富有动感生机,生生不息。意如天际,旷远寥廓,得大自在。尤其每一幅画的题跋,源于生活的感悟,或充满哲理,或有生活情趣,或小诗一首,或画理见识,字体潇洒,配自刻“残荷细语”闲章一枚。妙然天成,个中趣味,如茶如酒,值得慢慢细品,久久体味。

——张扬文心写于文心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