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和突破》
作者:林雪萍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内容简介
中国制造以前所未有的自觉和速度向全球流布。这是一次完全陌生、多少有点仓促的、大规模的出海。
东南亚、欧洲、非洲、墨西哥,到处都能听到中国企业落地生长的故事,有不少人正在抵达的路上,更多的人还在打探、关注、调研。就连一些原先认为垂直狭窄的出海自媒体,随便发一些经验和感慨,甚至都谈不上有足够的数据量和分析工具,都能获得大量的关注和反馈。出海的难度和它的热度一样,都需要驳谬辩诬,要在基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接收大量信息,再以基础的供应链分析,从破碎的信息中,获得中国制造本次出海的完整图景,以及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麻烦和应对之道。
关税壁垒被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和频繁,一道无形的墙想修就修,这也导致中国制造不断跑动接球。然而关税从来不是提升本国工业能力的灵药,这次中国制造的全球出征的关注点,并非美国的回岸制造,而是需要在海外重建供应链能力的优势,它是中国制造竞争力在海外的全面复原。
作者林雪萍,20多年专注研究全球产业创新与供应链的资深专家,这一次,他带着田野调查的严谨,听取了100多家国内外工厂、200多位海外亲历者的倾诉和分析,来自一线鲜活的反馈让我们重新思考:出海的战略从哪儿开始设定?中国式高效率放在海外有效吗?投资是放诸四海皆受欢迎的吗?选择什么人做海外业务负责人?相比资金风险,文化鸿沟和认知短板这两个大出海上最大的拦路虎要凶悍得多……
一切深入调研和思考都来自一个根本目的:中国企业如何相对安全地“真出海”,毕竟为全球准备的产能有自己旺盛的溢出需求。
感同身受、高屋建瓴、冷静思虑,供给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这本书在中国制造大出海的主题上,给企业、政策制定者、投资人、创业者、商学院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书摘序言
中国企业出海,正在进入百舸争流的状态
东南亚自2018年以来,一直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金额最多的区域。这也造成了越南、泰国等工业用地价格的快速上涨。
欧洲市场迎来了中国电动汽车投资的高峰,中国在匈牙利的投资仅用两年时间就快速超过了德国和韩国,位居第一。
中东的新能源产业正在紧紧地拥抱中国。迪拜似乎毫无抵抗地在拥抱中国投资。光伏、数字科技、跨境电商成为新宠,抢走了基建的风头。
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的中国自贸区,正在迎来络绎不绝的探访者。在非洲初级商贸形态之外,更多的制造工厂涌入。
当各个国家超市里的商品标签上越来越多地出现“Made in Vietnam”(越南制造)或者“Made in Turkey”(土耳其制造)的时候,商品生产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全球每个超市的商品都跟中国有关,变成全球每个新工厂都跟中国有关。中国工厂似乎突然出现在全球版图上,每个地理空间上都留下了中国企业家的身影。
这是一次群体性出海。中国制造业从未经历如此大密度的全球出征。行业包罗万象,从手机、电视到汽车、园林割草机等。供应链则覆盖彻底,上下游企业一起移动。一台电脑从电路板到电源,一台冰箱从箱体到蒸发器再到门封条,每个产品都牵动着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公司。
这是一次仓促性出海。2018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引发了大量代工厂的迁移。从2022年开始,中间零部件的工厂也开始加速移动。中国从“制造力为中心”到“设计力驱动”的切换周期还没有来得及完成,全球制造业的洪流已经进入新的大峡谷。大量企业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企业并非因为有能力而出海,而是要在出海中形成能力。
这也是一次有很强目的性的出海。出海的企业,看上去都带有坚定的信心。无论是被动的配套商还是主动的品牌商,都感受到了一种出海的拉力。
与此相伴的是,“逆全球化”的声音也从四处传来。全球供应链的脆弱和断裂被反复强调,让人觉得全球化似乎戛然而止。然而,这只是一种站在中国看中国的视角。如果站在月亮看地球,就会发现全球新增工厂在不断出现。全球化没有减速,甚至在局部加速。中国工厂,是各个国家“争抢”的对象。
百舸争流之中,这些企业到底在寻找什么?是躲避关税风险,还是降低成本?是获取价值,还是融入本地?大规模群体行为的背后,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感”也在扩散。“不出海,就出局”的说法,则像是一种群体誓言。人们从不同角度,寻找对抗脆弱、修复断裂的方式。这使得“出海”成为一个全民话题。
在现场,看见管理者脖子上的青筋
对于多年关注全球制造业变迁的我而言,中国企业这次出海有一个最大的关键词就是“工厂”。一个工厂的迁移,带动了更多工厂移动的连锁反应。这些移动,引发了中国制造能力搬家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跟每一个国民的生活和就业密切相关。
在上一本书《供应链攻防战》中,我从企业之间相对隐蔽的供应链入手,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底层驱动力,其中牵扯大国博弈的供应链攻防。在过去近30年工业信息领域的从业生涯中,我熟记了大量不同行业的企业品牌标识及其背后的故事。《供应链攻防战》这本书让我更加高度聚焦地接触了数百家企业,逐一倾听企业家对于中国制造的见解。我逐渐在理解一线工厂的行话俚语之中,感受到中国制造能力的心跳强度。在交流过程中,几乎每家领先企业都会谈到“出海”。这些企业所传递出来的强烈信号,促使我决定写一本反映中国制造出海新面貌的书。出海的话题,对中国企业而言其实并不陌生。很多企业已经早早出海,成为国际化力量的一部分。那么这一次规模广泛的出海会有什么不同?企业是沿着既有国际化进程向前延展,还是跳入了新的空间轨迹?跟MBA(工商管理硕士)教授、经济学家和其他作者的切入方式有所不同,我希望描述一个“工厂视角的出海”。制造视角的万花筒里面,充满了五彩斑斓的景象,而要获取那些碎片般的基础事实,只有靠接近工厂的现场研究才能逐一获取。
为了寻找答案,我开始大规模地寻找一切能够找到的中国海外的一线经营者,以及具备海外从业经验的人。在过去3年中,我调研过国内外100多家工厂,访谈了200余位海外亲历者,每天都沉浸在大量的对话与资料调研之中。与这些人的对话,覆盖了每天的各个时间段,既有时差晚14小时的墨西哥,也有早1小时的日本。在没有预设任何方向的情况下,我在访谈中努力寻找出海航线的各种可能性。为了真实地感受现场的氛围,我在写作过程中专程前往德国、匈牙利、泰国、越南、墨西哥等不同国家的中资企业工厂进行考察。四面环山的德国小镇上的工厂门前的小柏油路,与四处像螃蟹举着螯钳的曼谷工业园区的塔吊,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工业化场景。这些跟我过去工作中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地的调研和考察老牌成熟企业的经验,有很大差异性,但是对当地的工业情况与社会气息的熟识也对这次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我希望结合这些体验,为读者展现出一幅辽阔的全球制造业的图景。
地图也是一个好帮手,我购买了20多个国家的地图,在沙发上、书桌上、墙壁上四处摆放,用指尖去寻找那些奇怪的城市名字,借助网上的地理人文知识,想象着一个个工厂在这里拔地而起的样子。
当访谈调研完成之后,我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经涉及企业和机构大约300个。当积累了超过300万字的调研笔记之后,一个五彩缤纷而且与现实感知有着众多差异性的海底世界,像水族馆一样在我眼前逐渐展现。
当国内很多企业因关税大棒而忧心忡忡的时候,一些同行已经将其当成一次拓展全球业务的外部力量,反向形成一种驱动内部组织变革的力量。逆风而上的焦点,变成了“向上”,而不是“逆风”。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前言
第一章 中国企业大出海
第一节 移动的中国制造
第二节 完整的样本
第三节 “真出海”就是全球化
第二章 地理空间:再次连接
第一节 多种选择
第二节 多点布局的时代
第三节 一个国家对一个省份的“奔袭”
第三章 认知空间:对抗或者共生的源头
第一节 异地成长的烦恼
第二节 正向防御机制
第三节 文化消融的生存法则
第四章 价值链空间:改变价值生成的公式
第一节 价值获取
第二节 成本重塑
第三节 利益重新缠绕
第五章 组织大变革
第一节 外派管理者的身份
第二节 全球化的人力资源
第三节 组织的柔性
第六章 供应链属地化
第一节 迁移的速度
第二节 全球节奏的控制
第三节 节点化的组合
第七章 系统性崛起
第一节 超越企业
第二节 成为全球化企业
后记
作者简介
林雪萍
作为全球产业观察者,致力于用全球视角看待中国产业的全局变化。对于多个国家的产业变迁与创新体系,有着深刻的研究。对中国产业的发展趋势,有着长期跟随流动的视角。每年实地调研数十家企业和工厂,与中国企业家有着深度的接触。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天津大学兼职教授。
著有《供应链攻防战》《逆转周期》《质量简史》《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五菱之光:一部造车史》《工业软件简史》等图书。荣获2023年中信出版社“年度作者”;《供应链攻防战》入选2024年“豆瓣年度商业·经管图书”,并入选2024年“得到年度书单Top15”与首届“得到读书人选择奖”;《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入选2021年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向社会推荐的12本好书。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