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商银行的高层变动,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连续剧,每一幕都让人心惊胆战。原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刘龙的失联,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再次将浙商银行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据传,刘龙的失联与前董事长沈仁康的贪腐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仁康,这位在距离退休仅一步之遥时突然辞职的银行掌门人,留下的不仅是职位的空缺,更是信任的裂痕。

回溯过往,2024年8月,原行长张荣森、杭州分行行长李旻、合肥分行行长李洋相继失联,这一系列事件如同多米诺骨牌,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2021年9月,原副行长张长弓被调查的消息,更是让市场对浙商银行的内控机制产生了质疑。

这些事件,如同一道道伤疤,刻在了浙商银行的身上,也让公众对这家银行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每一次高管的变动,都不仅仅是职位的更迭,更是对银行未来发展的深深忧虑。

业绩失速:增长的困境

在高层动荡和舆论风波的双重压力下,浙商银行的业绩表现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4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该行实现营收524.91亿元,同比增长5.64%;实现归母净利润129.05亿元,同比增长1.19%。

然而,第三季度的业绩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营业收入172.12亿元,同比增长4.55%;归母净利润49.06亿元,同比下降2.08%。与2024年半年报相比,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呈现放缓趋势,净利润增速更是创下了近四年同期的最低水平,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

从经营效率和质量来看,浙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了3.62亿元,下降了1.01%,净利息收益率也同比下降了0.30个百分点,至1.80%。非利息净收入虽然实现了31.63亿元的增长,增幅达23.02%,但这一增长似乎难以掩盖整体业绩的疲态。

该行计划财务部负责人指出,净息差和净利差同比分别下降了30个基点,贷款收益率也持续下降,主要受到有效信贷需求不足、LPR持续下行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数字背后,是浙商银行在市场环境变化中的艰难挣扎,是每一位员工为了业绩增长而付出的辛勤努力,也是无数投资者对未来的深深忧虑。

资产质量:隐忧与应对

在资产质量方面,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21年达到1.53%的阶段高点后,近几年虽有下降,但隐忧仍存。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该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59.6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了13.6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43%,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然而,市场更为关注的逾期贷款情况在三季报中并未披露。半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该行逾期贷款余额391.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3.27亿元,增幅为40.77%,关注贷款397.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7.03亿元,关注贷款率高达2.21%。

对此,有研报分析指出,尽管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有所下降,但拨备覆盖率略有下降。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该行拨备覆盖率175.33%,较年初下降7.27个百分点。

该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在业绩报告会上表示,拨备覆盖率下降主要是行内在持续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处置过程中消耗了一些减值。

此外,半年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浙商银行向资管公司转让不良贷款高达123.41亿元,远高于上年同期的14.25亿元。这使得其不良率较上年末下降0.01百分点至1.43%。如将这部分转让的不良贷款计入,其上半年不良率或将突破2%。

这些数据,不仅是冷冰冰的数字,更是浙商银行在资产质量管控中的艰难抉择,是每一位风险管理人员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率而付出的辛勤努力,也是无数投资者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深深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