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5年3月12日,OECD发布《国际学生流动的主要趋势是什么?》政策简报,对2018-2022年间的国际学生流动情况进行了分析,该简报的主要结论如下。

1.国际学生规模持续增长,疫情未阻长期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流动性持续大幅扩大。国际学生的数量近年来增长了50%以上,38个OECD国家从2014年的300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460万人以上。这一增长可归因于追求高质量或享有盛誉的教育课程、进入世界知名机构以及在较发达经济体获得更好的职业前景等因素。

尽管COVID-19疫情对国际教育造成冲击,但OECD国家国际学生数量仍保持增长,2018-2022年为18%(2014-2018年为30%)。这种韧性反映了大学快速适应新挑战的能力,包括在线和混合学习的快速扩展,以及在疫情期间和疫情后为支持国际学生而实施的政策,例如灵活的签证规定、延长的工作机会和有针对性的财政援助。

2018-2022年间,只有澳大利亚、丹麦、意大利、新西兰和美国五个国家的国际学生数量出现下降,这主要因疫情期间严格的边境管控和签证限制。而智利、斯洛文尼亚等国通过提升大学国际排名或推行区域合作政策实现学生数量翻倍。

2.主要接收国与来源国格局稳定,少数国家表现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收国际学生可以增强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性、学术声誉和经济效益,而本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数量则反映了国外教育的吸引力、实际或感知的质量优势和可及性,以及他们对特定技能和经验(例如语言学习)的追求。研究这两种趋势有助于评估各国是如何吸引人才的,以及它们自己的学生是如何利用国际学习机会的。

OECD成员国继续成为国际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地。2022年,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新西兰、英国和美国共接待了当年在OECD学习的460万国际学生中的近三分之二,这一趋势近年来一直保持不变。

日本、韩国、荷兰和土耳其共接收了OECD国际学生的16%,其中韩国和土耳其脱颖而出。留学韩国30万计划”旨在吸引30万名国际学生,并把韩国打造成全球教育中心。与此同时,土耳其正成为中东和北非以及中亚地区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地,提供奖学金,并积极宣传自己是一个留学目的地。

每个教育体系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包括声誉、语言、文化联系、研究实力和就业前景。特别是语言,起着关键作用,例如,较小的欧盟国家通过扩大他们的英语授课课程来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

与接收国一样,过去四年来源国的格局也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前十“输出”国合计约占OECD国家接收国际学生总数的一半,这突显出全球学生流动的集中程度。然而,这一排名受国家规模的影响,因为人口众多的国家自然会向国外输送更多的学生,即使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比例仍然相对较低。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和印度仍然是国际流动学生的主要来源国,2018年和2022年这两国学生占国际学生总数的3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三分之二的中国和印度留学生选择在五个国家学习: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英国和美国。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三个始终位列生源国前十的欧洲OECD国家,部分原因是这些国家在欧洲及其他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学术交流传统。另外,进入顶尖院校机会有限以及公立大学人满为患(尤其是在意大利和法国),也促使学生出国留学。

3.经济差距塑造流动方向,低收入国家学生比例偏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学生流动受到经济因素的严重影响,三分之二的学生流动来自高收入或中高收入国家。在一些国家,这一比例超过了90%,特别是克罗地亚、哥伦比亚、丹麦、奥地利、西班牙和瑞士。只有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拉脱维亚、波兰和土耳其低于50%,这表明这些国家有更多的低收入国家学生流入。

低收入国家学生所占比例过低,主要原因是他们面临的财政、行政和结构性障碍。然而,一些OECD和合作伙伴国家接纳了相对较多的低收入国家学生。在巴西、法国、德国、葡萄牙和土耳其,低收入国家的学生占比较高,超过了国际学生的5%。这些国家通常有政策促进发展中国家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例如降低学费、设立专门的奖学金计划以及与世界特定地区大学建立伙伴关系。

4.博士课程与STEM专业更受国际学生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学生在不同学位层次上的分布情况反映了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以及高级学术和研究机会的吸引力。在OECD国家中,随着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国际学生占比也在增加,平均而言,本科生中国际学生占5%,硕士生中占15%,博士生中占25%。

奥地利、卢森堡、新西兰、挪威、瑞士和英国的国际博士研究生比例特别高——至少占其博士研究生总数的40%——因为这些国家的大学通过奖学金、研究机会和强大的学术网络吸引全球人才。在一些国家,国际博士研究生比例高也反映了国内学生对攻读博士学位兴趣的下降。

与本国学生相比,国际学生更有可能就读STEM专业,30%的留学生选择STEM课程,而国内学生只有19%。在丹麦、瑞典和土耳其等国家,这一趋势尤为明显,超过40%的国际学生就读这些学科。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全球可转移性,加上标准化的课程和共同的教学语言,使STEM成为国际学生的有吸引力的选择。

5.各国留住国际毕业生的政策差异显著

各国在吸引国际毕业生留居的政策上存在明显差异,政策制定常受经济需求与移民争议的平衡影响。

例如,加拿大“毕业后工签”允许最长3年居留并衔接永居;英国“毕业生路径”提供2年工作期;德国为非欧盟毕业生提供18个月求职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通过实习项目提升就业竞争力。

美国因签证配额和时限导致国际毕业生就业困难,法国虽允许毕业生申请工作居留,但流程复杂。部分国家(如德国、丹麦)通过“蓝卡”和快速签证优先填补技术缺口(如医疗、工程、IT领域)。

资料来源:

OECD. What are the key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what-are-the-key-trends-in-international-student-mobility_2a423a76-en.html

[本文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研究中心成果]

本文由“教育国际前沿课题组”(IFRGE)课题组成员整理,课题负责人张永军,编辑刘强。内容仅供参考,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下载该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