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时间,有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时的调门发生不小变化,让一些网友感到不适应。比如,上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就曾因为几篇一改以往腔调、转而正面报道中国的新闻让许多中外网友直呼“诧异”。香港《南华早报》23日也关注到这种现象,并给出了自己的数据分析。那么,这种转变背后有什么玄机呢?
这篇题为“中国的经济成功正重塑西方媒体叙事”的评论文章写道,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正在发生微妙但能察觉到的转变:在继续分析焦点事务的同时,曾经尖锐的批评声正在趋于缓和。
作者及其同事对西方主要新闻媒体进行了内容分析,追踪了2019年至2025年期间与中国经济、技术和环境相关的关键词出现频率,关键词被分类为正面、负面或中性。作者分析了 10家主要的英美新闻媒体,包括BBC、CNN和《纽约时报》。文章称,“根据我们的研究,在这些媒体2019年有关中国经济、技术或环境的报道中,近70%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到 2025年,负面报道的比例下降到40%左右,同时所有类别的中立报道和对经济的正面报道都有所增加。”
上述统计是否全面另当别论,BBC上月多条客观报道中国的新闻倒确实令国内外网友颇为诧异。许多网友发现,BBC及时跟进报道了中国在科技、产业等方面的许多热点,既没有像以往那样使用“阴间滤镜”,也没有用阴阳怪气的口吻来个转折——“但代价是什么呢”。不少网友直言,“BBC这么夸中国还真让人有点不习惯”。
《南华早报》的文章认为,这种转变表明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正越来越获得认可。首先,中国经济政策的规模和显著成效毋庸置疑。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5%,超过出口和投资的贡献率。当年中国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激增约40%。

《南华早报》报道截图
另外,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尤其是美中贸易紧张局势和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迫使西方媒体重新评估中国发挥的作用。对于一些正应对自身经济挑战的西方人士来说,中国经济的相对稳定可能看起来越来越有吸引力。
文章特别提到中国在人工智能(AI)和可再生能源等关键技术领域的进步。在开源大语言模型或通信方面,DeepSeek和华为等中国企业取得的长足进步也在迫使西方国家承认中国的技术实力。在先进制造领域,中国在机器人和自动化方面的进步正在改变各行各业,并影响着全球供应链。
中国还在光伏板生产方面占据的主导地位——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约占全球制造能力的80%——彰显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整体引领地位以及影响全球能源转型的潜力。也许最重要的是,中国对绿色发展的日益重视引发关注气候变化的西方受众的共鸣。凭借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部署目标、对电动汽车行业的大举投资以及大力开展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中国正在吸引环保人士、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和波动性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的经济政策以其稳定性和一致性脱颖而出。与美国不同,中国的长期战略规划和始终连贯的政策取得成效,而美国的政策转变可能会因政治变化和短期经济压力而突然发生,扰乱全球供应链并造成贸易紧张局势的加征单边关税等行为即是例证。
事实不言自明。正如数据所证实的那样,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坚持绿色发展表明中国发展策略的有效性。这种稳定性不仅为企业创造可预测的环境,而且强化了中国作为世界舞台上可靠经济伙伴的地位,这与美国某些贸易政策引发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媒体必须通过承认中国的成就来努力实现平衡的报道。
除了《南华早报》提到的这些,西方媒体报道调门变化背后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顾洁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西方媒体涉华中性及正面报道比例增加,首先是因为中国自身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进步越来越受到认可,事实摆在面前是谁也否认不了的,有实力才会更受尊重,无论做队友还是做对手都是如此。比如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既有自己的独特创新,也打破了美国在AI领域试图闭源垄断的模式,业界精英一致叫好。这种情况下,西方媒体上自然也是以正面叙事为主,甚至现在还不时对中国其他领域的突破创新冠以“又一个DeepSeek时刻”之类的赞誉。
另外,近年来短视频社交平台兴起,特别是TikTok、小红书等中国APP受到越来越多海外网友青睐,一些海外网红发的介绍中国真实情况的短视频常常比西方主流媒体更受欢迎。这种情况下,信息茧房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外国网友看到更真实的中国的样貌。如果西方媒体一味戴着有色眼镜报道中国,只能损害自身的形象,这也迫使它们做出改变。
顾洁表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有的西方国家近年来民粹横行,政治对立极化,政府采取的政策也越来越极化,别说在国际上难以得到认可,在本国国内也是争议巨大。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媒体在本国国内甚至都受到排斥,自然也失去了优越感。
卢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