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杭州“六小龙”被冠以“神秘东方力量”之名在全球科技圈掀起飓风,当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AIGC等硬核科技从西子湖畔走向世界竞技场,浙江——因杭州这座被互联网基因浸润的城市,正在孵化一场静默而汹涌的科技革命。省科协、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智库)、《浙商》杂志、世界浙商客户端联袂推出“科技新浪潮”大型系列报道,揭开新时代浙商军团破局全球科技博弈的密码。
今天推出“科技型企业家”第二十篇,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匡:在随机与延续中的“科技型企业家因子 "。
夏末初秋,高铁一个半小时从杭州东站抵达台州站,再驱车五十分钟,我们来到了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见到何匡,他的脸上带着些许“赶时间”的神色。“我的行程总是很满,一会飞这儿,一会飞那儿。”尽管此次匆忙,但何匡身上显而易见的“科技型企业家因子”却呼之欲出。



理工专业出身的“科学家因子”
在2020年开始担任永太科技总经理之前,何匡曾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担任过3年的研究员一职。而在此之前,他分别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完成材料工程与科学专业本科和博士的学习。
何匡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纳米材料。“为什么金属研究所会做纳米材料?因为整个现代材料科学实际上是从金属学演变过来的。”谈起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经历,何匡解释道。
材料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涵盖了化学、物理、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在何匡看来,材料科学可以最大程度地囊括所有理工科专业,这也正好契合了他自身兴趣多元的特点。
2012年,正值何匡从本科毕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石墨烯这一材料。时至今日,石墨烯仍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薄、最坚硬、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机缘巧合之下,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正在搭建一个石墨烯研究小组,何匡也被纳入其中,参加了这项前沿研究。
如果说博士时期做石墨烯研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巧合性,那么在中科院金属所从事纳米材料研究,则具有着自身发展阶段的必然性。
成为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是何匡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从最初对石墨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基础科学研究,到后来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产业和技术转化与应用的工作,他不断突破自己的研究领域,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转变。
学霸何匡在科研成果上战绩斐然,多领域研究均取得了优异成果。这也为他后来的企业接班之路,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在博士期间,他的相关研究结果极大加深了对石墨烯原子尺度结构的认识,并为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结构调控等提供了依据,在《Nature Communication》《ACS Nano》《Nano Letters》等国际学术期刊共计发表50余篇论文;SCI论文引用达3200余次。
在金属研究所期间,何匡致力于发展原位电镜表征电化学储能材料的手段和方法,获得具有原创性的结果,指导了电化学储能材料的发展,从基础研究来推动了电化学储能材料乃至电池领域的快速发展。
浙商新生代的“企业家因子”
何匡出身于台州的经商家庭,是名副其实的浙商新生代。永太科技,便是何匡父母辈创办的企业。
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从事研究员期间,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应用与产业,始终萦绕在何匡心头。他坦言,回到企业,也是怀着科研成果转化的初心。
“只要是冲着科研成果转化而来,无论是自己的成果,还是他人的,抑或是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我都希望优质的成果能够得到转化。正是想用科技造福更多的人,所以才选择回到企业。”

带着这份充满学术理想的事业心,何匡开始关注科研创新成果的跨领域应用,探索原位电子显微镜在复杂给药系统中的反向工程应用,并回到永太科技任职。
永太科技是一家以含氟技术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智能制造为驱动的含氟医药、植物保护与新能源材料制造商。公司的主业,像是从这颗“含氟技术”的种子上生长出的茂密树枝。
何匡在公司擅长的医药领域开发了多款改良型纳米制剂,并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和产品。其中一项二型糖尿病口服降血糖治疗药物申请了专利,每年为公司创收超过4亿元,利税超过8000万元,并获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
当前,全球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面临着成本竞争的严峻挑战。在这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形势下,何匡敏锐地意识到研发才是破局的关键。
在过去的10到15年时间里,我国制造业在工业4.0的转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工厂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线上人员大幅减少,大部分工作都在总控室完成。然而,研发领域人工智能介入得较少。何匡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研发模式,而是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科研。
“产线无人化很常见,但是实验室无人化,往往是被人忽视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实验室目前不能实现无人化?说明很多的工作还是人脑的思考,是不能被取代。但随着AI技术不断迭代,我相信应用于这领域的AI技术会不断成熟。”何匡坦言。
实验室无人化,这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必然趋势。
何匡也带领团队在这一领域迈出了实践步伐。当前,永太科技在杭州生物医药港建立了智能研发实验室。通过与第三方合作,搭建AI模型,将含氟化学领域人类历史上发表过的相关SCI文章纳入其中进行训练。这个模型不仅能够优化企业原来生产工艺,降低原有产品的成本,还能助力开发新的产品反应工艺路线。
今年,该实验室训练的AI模型在永太科技三个产品的研发中,发挥了有力作用。原本需要人工进行100-200次的实验,借助AI贝叶斯迭代,仅需5次就能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目前,实验室AI配备自动化设备,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地优化产品工艺和开发新产品。
两种“因子”碰撞,于随机性与延续性一体
在何匡身上,科学家与企业家这两个身份切合得近乎完美,不禁令人好奇,这是有意为之的“接班设计”,还是巧合之中的“命运使然”。
当记者向其抛出类似问题时,何匡表示,这既有随机性,又有延续性。随机性在于材料科学以其强大的囊括性,满足了何匡的求知欲望;而延续性则在于,科研与应用、产业密不可分,应用是科研成果的现实表达。
“很多人问我说,你家里现在做的生意,跟你原来做的科研有关系吗?我一直说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因为很难把你在科研阶段做的成果100%转化。这需要各方面的因素促成,包括整个产业的发展等等。”何匡说,“但是我们蕴藏在背后的科学原理,包括科学技术转化的一些方法方式,以及把科学技术进行商业转化的逻辑,我相信还是相通的。”
何匡是个准90后,也收获了不少荣誉。对于如何看待荣誉时,他表示,至少是一个鼓励,说明我们在这个方向上的创新,是值得被认可的,是社会认为有价值的,但是最终要把荣誉转化为客户认可的生产力,这样我们才能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效益,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比如“科技型企业家”的称号只是一种褒奖,未来的创新之路依旧道阻且长。作为创新主体中的一员,何匡深知自己肩负着重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也是创新主体,我觉得可以从企业的创新典型中去找一些创新主题,再结合我们高校原有的创新力量,引导他们去做更多的科研技术转化,让从0到1的科研技术真正转化为现实,共同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生产力。”他说。
青年当家,风华正茂。对于人才培养的认知、科研与商业的共融、企业未来的规划,何匡也在接班中摸索出自己的路子。在他看来,未来科技型制造业最需要的是两种人才。一种是产线上的“蓝领人才”,是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另一种人才则指向研发层面的学科交叉型人才,主要在于推动技术进步,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第一种是有经验、能传帮带的工人,他们熟知产线上的经验,我认为是无可替代的,因为不管工业4.0怎么变化,都需要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来传承这种生产力。另一种人才,则是一些懂技术、懂专业且思维开阔的交叉学科的人才。”他坦言。
面向未来,何匡也充满了信心。“对于永太科技未来三五年的规划,我认为,我们依然会在含氟化学领域深耕。我们要成为含氟技术、有机含氟技术全球的领导性企业,这是我们最大的定位。然后再细分到在技术上要突破,要跟别人不一样,要用更多更智能的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把控成本,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他说。
记者手记
何匡出身科研,在材料科学领域深入钻研,成果丰硕,打下坚实专业基础,展现出科学家的专注与执着。回归家族企业后,他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面对全球市场挑战,敏锐抓住人工智能机遇,建立智能研发实验室,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研究的跨越,体现了企业家的果敢与创新。
他虽然还年轻,却有着清晰的企业规划和人才战略,彰显了其远大抱负。对于荣誉他也是保有着理性的认知,笑言更重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作为浙商新生代中的杰出代表,何匡完美融合科研与商业,在随机与延续中稳步前行,引领永太科技迈向新高度。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李圣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