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弹专家李贤玉的履历相当优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 年, 17 岁的李贤玉一举摘得黑龙江省理科 “状元” 的桂冠,成功考入北京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

研究生毕业之际,李贤玉面临着诸多令人艳羡的选择。校领导对她青睐有加,有意将其留校重点培养,视其为可雕琢的 “种子”;彼时刚刚兴起的中关村,众多企业纷纷向她抛出橄榄枝,给出了高薪厚职的诱惑;同窗好友也力邀她一同出国深造。

然而,李贤玉却早就做好了选择,在攻读硕士期间,因课题与第二炮兵有所关联,这支神秘的战略导弹部队深深吸引了她。就这样,李贤玉踏上了军旅之路。

初入军营,她被安排到通信连进行锻炼。然而,现实的场景却让她大失所望。简陋的机房内,摆满了陈旧的设备,所谓最先进的,也不过是一部插拔式转接电话,与她想象中的高科技部队相差甚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基层锻炼的日子里,李贤玉越待越心寒,她不禁质疑,仅凭这些老掉牙的设备,如何开展信息化建设?于是,转业的念头在她心中悄然萌生。

尽管身处基层,环境艰苦,信息闭塞,但李贤玉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前沿技术的关注。

她经常与大学时期的老师和同学联系,努力了解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识。那年春节,她特意请假一周,将其中五天的时间都花在了国家图书馆和北大校园,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认真记录下 10 万多字的笔记。

当李贤玉从基层返回,便径直敲开了室主任慈林林的房门,递上了自己的转业报告。

然而,一向温和的慈主任看到报告后,立刻严肃起来,直言道:“马上就有重要任务了,想转业,没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此前不久,海湾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揭开了信息化战争的序幕,也让第二炮兵党委高瞻远瞩地决定筹建第一套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

就这样,26岁的李贤玉,成为了该科研群体中年龄最小的技术专家。尽管年纪尚轻,但她目光高远,立志要干就要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全军乃至全国都没有先例和模式可供借鉴。

面对重重困难,李贤玉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资料,驻守在信息中心了解前沿科技动态,日夜钻研,不停的调整探索的方向。

一次,她的大学室友留学回来,在闲聊时,李贤玉得知设计里的某项技术在国外已不算最新,她毫不犹豫地推翻了已经花费三个多月完成的成果,重新开始。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设计方案终于出炉,并顺利通过首次审核。两年后,指挥自动化系统基本成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 年,某型导弹试验发射在即,指挥自动化系统也迎来了首次严峻考验。千里之外,随着一声点火指令下达,中军帐内一片寂静。突然,电话铃声急促响起,发射现场报告导弹出现故障,发射被迫中断。然而,此时的荧屏上却依旧显示着导弹发射后不断变化的弹道轨迹。

首长见状,愤怒地斥责道:“这样弄虚作假,打起仗来是要掉脑袋的!” 面对这一窘况,李贤玉委屈得眼泪夺眶而出。原来,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导弹发射后存在 20 秒的数据 “空白期”,李贤玉为了演示效果,进行了飞行弹道模拟演示,却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

但李贤玉没有选择解释,而是继续钻研,经过不懈努力,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1995 年盛夏,第二炮兵奉命向某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六枚导弹惊天捣海。

此役大捷,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贤玉也因此挂上了一枚金灿灿的三等功奖章。从此,李贤玉正式迈进了信息化大门,这一干就是 23 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自己的工作,李贤玉不喊苦也不喊累。

为了收集一组至关重要的数据,李贤玉曾在西北荒漠地带连续驻留长达半个月之久。这个地方的环境极其严苛,无法洗澡,蚊虫肆虐,叮咬得她浑身是包。部队官兵实在不忍心,提出换个男同志来接替她,可她坚决不肯离开,直至收集到有效数据才肯罢休。

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不同型号常规导弹作战指挥的 “方言” 终于被统一成了 “普通话”。之后,李贤玉又专门挑了个特别难的环境做实验,地点就在边疆的大山里,雪大封山,冷得哈口气都能结冰的地方。她带领科研团队驻扎了三个多月,连续进行了 20 多次试验调试。

2006 年,全军某重大军事演习拉开帷幕,李贤玉带着最新成果前往 “战场” 进行检验。在 “中军帐” 内,指挥员轻点鼠标,多支导弹旅、多种型号武器装备在同一作战指令下协同行动,对预定目标实施了精准的火力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炮兵首长不禁感慨道:“能把这么多系统‘统’起来,实在是了不起!别看是个弱女子,却能顶好几个导弹旅长。” 任务圆满完成后,李贤玉荣立二等功。

这套系统成功破解了制约战斗力建设的 “瓶颈” 问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装备研究院院长成跃从事科研工作 30 多年,回忆起此事时仍感触颇深:“这是战略导弹部队作战指挥系统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有力地推动了战斗力建设的跨越发展。”

例如,在系统投入实战应用后,某导弹旅在一次模拟作战任务中,以往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的作战部署,借助该系统,仅用了短短几十分钟便高效完成,大幅提升了作战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李贤玉又投身到 “中国剑网” 的研发中。这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涉及到网络安全、信息攻防等多个领域。面对全新的领域,李贤玉从零开始学习,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走访专家学者。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剑网” 成功问世,为我国的国防网络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李贤玉也因此荣获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由于工作繁忙,李贤玉陪伴家人的时间并不多,但只要有空闲,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中。

记得有一次,儿子生病住院,李贤玉正好在外地出差。得知消息后,她心急如焚,连夜赶回家。在医院里,她守在儿子病床前,悉心照顾。她亲自为儿子熬粥,一口一口喂给他吃,轻声安慰着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 年,李贤玉的母亲来到北京,帮她料理家庭,一手将孩子拉扯大。2010 年,老人突发脑梗塞,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

由于工作繁忙,李贤玉无法天天前往医院照顾,于是她参照医院的样式,在家中专门 “建” 了一个护理室,并自学了所有的护理技能,精心伺候母亲一年多,直至老人安详离世。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贤玉又积极履行职责,为国家和军队的发展建言献策。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她都会认真准备提案,内容涉及国防科技创新、军人待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等多个方面。

有一次,为了了解基层部队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她连续几天奔波在各个偏远连队,与官兵们促膝长谈。回到北京后,她结合调研结果,撰写了一份详实的提案,为推动基层部队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凭借在指挥自动化系统和 “中国剑网” 等一系列科研项目中的卓越表现,李贤玉的事业稳步上升,2015年,她被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参考资料:

环球网:《这位女将军不简单:高考状元拿过科技进步特等奖》

解放军报:《二炮首长赞女总工程师:能顶好几个导弹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