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三里屯有一家叫“23坐”的面馆突然火了。
这家店面不大,只有23个座位,每个座位被隔断分开,全程扫码点餐,服务员上菜时连脸都看不到。
有人排了一个小时的队,就为了吃一碗15分钟就能吃完的面。
这年头,一个人吃饭不算稀奇,可宁可排长队、多花钱,找这种“独食餐厅”却不多见。

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
一、谁在吃“独食”?
以前,我们往往被灌输的是“要合群”的理念,接受的是“人脉”、“情商”等与传社交关联密切的教育。
但对于“社恐”人群来说,自己安安静静吃顿饭比聚餐更舒服。
“上次一个人吃火锅,服务员在我对面贴心的放了个玩偶熊,我尴尬得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27岁的蔡女士说。
像她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艾媒数据显示,42.98%的人选择一人食餐厅,就是因为能“减轻社交恐惧”。
他们可能是公司里沉默的实习生,或是地铁上戴耳机的路人,对社交压力避之不及。
对他们来说,隔断、扫码点餐、单人套餐,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此外, 独居打工人也常会面临“没时间也没人约”的场景。
数据显示,68.1%的单身人士经常独自吃饭。

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工作日午餐时间本就短,约同事吃饭要等位、要聊天,还不如自己吃碗面更省心。
这群人往往住着单身公寓,用着迷你电饭煲,过着“公司-出租屋”两点一线的生活。
他们不是不想社交,而是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生存带来的压力,让吃独食更有性价比。
另外,还有一部分 “精致独身族”,哪怕一个人也想要吃出所谓的“仪式感”。
在成都的“半米屋台”,单人套餐要58元,照样受到众多独食爱好者的追捧。
小红书上有姑娘晒出独食摆盘:“牛排切块、红酒倒杯,一个人的浪漫。”
艾媒报告显示,这群人对价格的敏感性不大,更愿意为“高品质体验”多花钱。
他们可能是月收入过万的白领,或是自由职业者,常会把独处时光当作生活美学的享受。

与其在饭桌上戴着面具与人尬聊,还不如独自犒劳一下自己的肠胃。
二、从“被迫独处”到“主动选择”:这些人想通了什么?
老一辈总觉得“一个人吃饭=没朋友”,但现代人的观点早就颠覆了这个逻辑。
尤其是年轻人。
传统饭局上,得考虑谁来买单、聊什么话题、要不要敬酒,一顿饭吃得比加班还累。
而现代吃“独食”则不一样,把隔断一拉,耳机一戴,爱咋吃咋吃,自由得像在自家餐厅。
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独居青年将突破7000万。
这背后不仅是汹涌而来的单身潮,更是对于传统社交模式的一种改革。
相比之前到处加微信,拼命拓展人脉的“圈子”文化,如今的年轻人更注重社交的质量。
他们觉得,低质量的社交,远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与其费尽心思往别人的圈子里挤,倒不好省下时间好好提升打磨自己,自己不够强大,人脉也不是浮华的空中楼阁。

结语:独食不是孤独,而是自由
之前刷到一位95后女生在朋友圈说:“原来一个人吃饭,可以不用尴尬,不用匆忙,就像给生活按下暂停键。”
确实,以前我们一直都在匆忙着,好像城市就应该是热闹的,不融入其中那就是“不合群”。
可一个人并非就是孤独,他们只是想要一种安静和自由,这并没有错。
不只是年轻人,如今很多中年人爱上了独自享受片刻的“孤独”。

比如,下班后在楼下车里呆上15分钟,什么也不想,就是单纯的放空。
工作日,午餐自己一个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用顾及父母、爱人、孩子的口味。
这或许就是“独食热潮”最好的答案,他们不是在逃避社交,而是在寻找一种更自在的生活方式。
毕竟,能在“孤独”里体会到快乐的人,才更有底气去拥抱热闹的生活。
点赞、关注、转发、在看都是鼓励 喜欢点个关注吧
封面·配图 / 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