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阴间滤镜的威力有多大,相信全世界无人不知。

其实就是通过长短镜切换、非正常角度拍摄以及后期调色等等,就能呈现出一个阴郁、冷清、压抑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悲天悯人的旁白解说,观众就会觉得犹如身临其境,并信以为真。

众所周知,这几年来,我国是享受阴间滤镜待遇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而且长期以来遭受来自西方阵营的排挤和打压,多得让人麻木。

新闻领域的典型就是BBC、CNN等「权威媒体」,由于他们的卖力抹黑,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从去年开始,BBC的这套强力技能,渐渐开始失灵了。

比如今年发布的一个视频,内容讲述的是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视频中,记者虽然有提及中国绿色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但是只占了很少的篇幅,更多的是围绕产业升级带来的阵痛,和造成东西方关系紧张等方面大加阐述。

视频最后的结语耐人寻味——「中国正在帮助全世界捕获太阳,但代价是这一壮举无法拯救劳动力,而且还引发了贸易紧张局势,再次让东西方关系蒙上阴影」......

该埋的雷全都准备完毕,接下来就是像往常一样,引起西方网民的共鸣,顺便引爆就行了。

但是,视频出来的效果没能如他们所愿,在视频讨论区,甚至可以看到外国网友毫不留情的实力回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论区吵翻天:「世界需要这种廉价的绿色能源,有什么不对吗」、「就连BBC也不能让这件事看起来很糟糕」、「有些人凭借技术走向绿色,有些人则怀着嫉妒之情」、「中国将世界从末日小行星中拯救出来,但代价是什么」。

可以说,BBC已经尽力了,它站在地缘格局的高度,努力把想事情引到东西方关系对立面。

但架不住西方网友们的觉醒,他们不想再当傻子了, 尤其是一部分人在中国进行实地考察以后。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各个国家代表队都从一个大门里走出来,这是我国向世界发出的信号,「北京对所有人都开放」。

尽管由于特殊原因,游客规模受到了限制,但是运动员和观众拍摄的视频却在外网引起了轰动。

无论是光影特效、绚烂烟火还是节目效果,北京冬奥会都堪称历届之最,吉祥物冰墩墩还收割了大批外国粉丝。

有部分媒体想从铺张浪费、大气污染方面下笔,试图降低冬奥会给中国带来的正面影响。

没想到我国为了减少碳足迹,采取的减排措施已远远超过了往届冬奥会,这点得到英国《自然》杂志和路透社的承认。

所以想搞事情的外媒们只能偃旗息鼓。

默不作声,是他们最后的努力了。

但是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依然给他们来了个暴击。

开幕式的精彩程度是一方面,只是按照外媒的套路,关于这方面的措辞早已轻车熟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够震撼,可以说中国就是不如外国;效果确实没得掰扯,就说你不够节俭,大搞面子工程;实在不行,大不了集体噤声,总可以了吧?

这次不行了。

作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亚运会,参赛运动员和随行人员数量将近18000人,而且亚运会期间,杭州涌入了超过2000万外地游客,其中有不少外国人。

跟随着普通人的镜头,外国网友看到了与西方媒体笔下截然不同的中国景象: 到处是现代化高楼建筑,同时绿化生态又做得特别好,一幅科技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画卷。

这一切很难与BBC镜头下满目疮痍的破败城市联系起来,更别说在不少西方媒体的文章里,中国仍然处于满大街都是三轮车的阶段。

这时,无论西方媒体再怎么静默处理,也掩盖不住中国表现出来的熠熠生辉了。

有人会问,互联网兴起早就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情了,怎么西方网友现在才开始刷新对中国的认知觉悟?

又不是家里刚通的网络。

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去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够大。

要知道,在2009年以前,我国经济虽然突飞猛进,但给国际的印象不过是世界工厂,主打劳动密集型经济,顶多加个全球最大科技成品消费国,没太多亮点。

而且那段时间欧洲经济圈还是一副蓬勃向上的景象,发达国家的百姓们沉迷于高福利生活中,无暇关注发展中国家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就算我国在2008年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宣传效果也是一般。

但从2010年开始,局势逐渐发生了变化。

由希腊债务暴雷引起的欧债危机,在欧洲地区迅速蔓延,连法国都无法幸免,那时候欧元区一片人心惶惶,大家都觉得快要搞不下去了。

尽管在默克尔的铁腕手段下,欧洲各国实行了财政紧缩政策,最终挺过欧元的至暗时刻,但毕竟遭受了重创,所以在往后十年里,欧洲在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陷入了停滞。

相比之下,在这十年中我国经济总量翻了一番,GDP国际排名稳居第二,而在科技端也实现多项突破,盾构机、国产大飞机、高铁、5G网络等等络绎不绝。

按道理来说,随着国力的提升,中国人说的话应该会让更多西方人听见了吧?

可实际情况事与愿违。

在西方媒体的集体封锁下,大部分西方百姓对此毫不知情,甚至觉得我国的城市发展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对欧美来说,贬低中国依然是一种长期的政治正确。

以美国为例。

美国宪法宣称「新闻媒体跟美国政府理应保持一个对立的态度」。

从国内事务来说确实如此,分属各大党派的新闻媒体总是在互相拆台,给对立阵营的政客泼黑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只要涉及国际事务,他们与美国政府的态度就会保持一致,特别是针对中国的相关报道,抹黑、诋毁是一贯的主旋律。

正如几十年前他们对苏联实施的政策一样。

通过诋毁苏联,削弱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然后在苏联境内进行西方文化、政治的渗透,让民众陷入历史虚无陷阱,最终亲手推翻这个能与美国抗衡的庞然大物。

苏联解体三十年来,俄罗斯人一直想重拾过去的荣光,但一切太晚了。

时隔多年,欧美的目光从苏联转移到中国身上。

由于来到互联网时代,抹黑手段也要与时俱进,所以就有了阴间纪录片、阴阳脱口秀的诞生。

同时在各大国外社交平台,人们很多时候只能看到符合政治正确的「干货」,少数正面宣传中国,为我国发声的视频则遭到限流、或者封禁处理。

这不是大数据的原因,而是因为这些平台的推送规则要符合西方政治正确,仅此而已。

为了加强信息可信度,西方国家还想了个妙招,发动其国内的高华群体和亲美公知,对中国进行背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连中国人自己也这么说了,总不能说欧美有意针对和诋毁吧?

高华群体当然会积极配合。

在皮肤即原罪的大环境下,他们本就讨厌身上的中国血统,认为这导致他们在欧美备受歧视,所以想要和所有中国元素进行切割,努力融入进欧美圈子。

至于那些日子过得不好的公知,更是卖力讨好,发布各种抹黑言论来向西方献上投名状。

这类公知以前在国内还是很吃得开的,特别是在批评中国即为正义的年代。

当时代车轮往前碾压,国内老百姓懂得越来越多时,他们曾经编织的谎言一戳即破,站不住脚,只能润到国外社交平台,努力重拾过去精神领袖的辉煌。

为什么西方阵营处心积虑一定要抹黑中国?

除了忌惮中国的发展速度,他们更怕一直以来努力维持的西方文明面貌,会被中国的真实状况给比下去——

纽约地铁站年久失修,墙体剥落,年代感拉满,老鼠随处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频繁的零元购和枪击案成为美国民众生活日常;

巴黎街头、地铁站被流浪汉和非法移民占据,整个城市一半男性有过随地小便的行为;

极端环保组织肆虐在欧美街头,毁坏公物、封堵马路、焚烧建筑,百姓们怨声载道,政府却无能为力。

不患贫而患不均,当西方朋友圈普遍处于乱而有序的情况下,老百姓顶多在网上埋怨几句,或是互道平安,之后生活仍旧继续。

反正忽略高通胀、高失业率、破旧交通设施的话,起码是个发达国家的公民,比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要强多了。

可是当中国新能源车登陆欧洲大陆,当中国空间站在太空翱翔,当欧美人民亲自来到中国,发现凌晨时分行走在中国街头不会有生命危险后,他们破防了。

一直以来,原来西方对中国的信息高墙竟然防得是他们自己。

于是对西方媒体的反噬开始了,呈坚定扩散的趋势。

就算社交平台配合欧美持续进行和谐,然而老百姓既然觉醒了,就不会那么容易被轻易忽悠。

所以在各西方媒体的平台讨论区,总是会看到外国网友的仗义执言。

另外,欧美干预不了TikTok平台的算法,因此欧美百姓可以在里面了解到中国的一些实际情况。

他们迫切想要了解,真实的中国是怎样的。

近两年来,有关中国生活、民生的Vlog非常容易上热搜,因为这是目前西方国度的流量密码。

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怪诞现象,那就是原本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的意林体,日渐式微后,竟然在遥远的彼岸重新绽放异彩。

主题也从贬中捧欧,变成捧中贬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宣传中国幼儿教育的视频,引起了欧美家长的共鸣,他们一边称赞中国孩子的独立性、集体性,一边抨击名为快乐学习,实则愚民教育的西方教育体制。

他们认为在富人垄断精英教育,穷人推行快乐教育的体制下,底层人民永远只能是牛马,未来没有翻身的可能性。

当然,很多视频显得过于用力,有作秀的嫌疑,但从侧面证明了一点,中式教育确实得到不少欧美人民的肯定。

中外舆论的大逆转,归根结底还是与中国国力日渐强大有关。

无论西方国家承认与否,其实他们心里很清楚,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经不是诋毁贬低就可以抹杀的了。

至于西方媒体的阴间滤镜还能维持多久,那就得看西方老百姓在明知被愚弄的情况下,是否还会买账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