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宇宙广播

向全宇宙广播

网易号

关注
991粉丝
9关注
50被推荐
IP属地:山西

6枚勋章

不管人类活动如何纷繁芜杂,最终都会不约而同地指向探索未知与追求神秘的路途。

  • 常怀“锻炼能力、完成任务”之心,你将会过得既有动力又很坦然

    2024-05-25
    图片
  • “精满不思欲,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黄帝内经》中的这句话是对人生命与生理情况的远古意义上的阐释。
    为什么说是远古意义上呢?因为今人几乎是很难出现真正的三满(精满、气满、神满)了。 人不思欲那就是神人、完人、至人——就连圣人、贤人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人不思食那就等同于修行辟谷的人——这种人一般只有人深山老林、寺院教堂道观里才能够出现吧? 人不思睡那就是伟人了——据说斯大林、克林顿、乔布斯等政界或者商界的奇人一般都睡眠很少。 上面论述的情况中的人群只是做到了“一满”就了不得了!三满都能够做到的人,在人类社会中,是很难出现的甚至是不现实的——似乎与人本性的食色背道而驰的。 说到这里,我得出了一个奇怪的结论: 一方面:从人的精神向往的至高无上来说——达到三满是最优的标准和目标。 另一方面:从人的本性的“食色”来说,却是时刻要违背达到三满的目标。 这是两个极端的现象——在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出现了奇怪的两个极端的现象,这不是每个人个体自己的问题,是人的生命构造、肉体本能、精神层级、意识层次的问题。也就是说,是某种外部力量把人设计成这样了,这是人类一系列精神病与心理病的起源,这也精神分析与心理分析的问题所在。因为自然界的动植物没有一个像人这样自身内部就形成了两个极端——仿佛两个磁极同时吸引人,趋使人滑向两个极端,使人不知所措。 这就是我今天的观点,我不谈嗜欲深、纵欲好,还是嗜欲浅、禁欲好?这估计我们几天几夜也探讨不完。 我只是想说,人类身躯内部的两个极端何其奇特、神奇、奇异?这种奇特、神奇、奇异能够印证出人绝非自然而来。 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这种奇特、神奇、奇异来追溯人类从哪里来的问题?理清了人从哪里来的问题,才能更进一步地解答出人到哪里去的问题,以及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 人的意识的波动会传导给他的保护神,进而能够改变天气
    2024-05-22
    19跟贴
  • 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种先富,不一定是指的公民个体或者个人方面的先富带动后富。 还包括: 先富的省带动后富的省。 先富的行业带动后富的行业。 先富的学校带动后富的学校。 先富的理念带动后富的理念。 先富的地区、地域带动后富的地区、地域。 先富的市、县带动后富的市、县。 先富的国家带动后富的国家。 先富的人种、种族带动后富的人种、种族。 任何先富的领域都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在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与沉淀后,去向更广、更深的纵向与横向迈进,新思想的产生几乎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因为只有新思想,才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 大家还有什么理论?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以打磨出思想的火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爱是一种神圣的现象,爱不是世俗的。每一个配得上这个名字的爱都是神圣的。当你进入爱的时候,你就进入了纯洁和天真的世界。当你爱的时候,你就进入了神的殿堂。
    在你试图成为重要人物的时候,你无法爱。一个野心勃勃的头脑无法爱。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首先必须实现他的野心。他必须为此牺牲一切。他将继续牺牲他的爱。你看那些充满野心的人,他们总是要推迟爱。爱是一种放松,而他们正追求某样东西——一个目标。也许是金钱,也许是权力、声望、政治。他们现在怎么可能爱呢?他们无法处在此时此地——而爱是一种此时此地的现象。爱只存在于当下,野心存在于未来,爱和野心从来碰不到一起。 你不能爱。而如果你不能爱的话,你怎么可能被别人爱呢? 爱是两个准备好在一起的人、准备好全部投入当下而忘记所有过去和未来的人的深深的沟通——在当下,而不是明天;爱是忘记过去和未来,只记住当下——这个颤动的时刻、这个活生生的时刻。爱是当下的真实。
  • 从德性中发出来的,生死都不会改变;从识见中发出来的,有时则会改变。所以君子以识见养德性,德性坚定则可使之生、可使之死。
  • 当人沉静、冥思时,当人修养足够高时,他就可能连接了阿卡西纪录,把纪录中的内容分享出来,是一种功德的体现。
    普通人需要特定的时刻、特定的时间、音乐的辅助,美感的酝酿才能连接阿卡西纪录,真正的高人,起卧饮食,谈笑风声,都会有接二连三的灵感连接着何卡西纪录,教育的一方面的重大的标准就是能否培养出来连接阿卡西纪录的人。
  • 每个人天生的气质都有好的地方,也都有不好的地方。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是培养自己那些好的地方,挽救改正自己那些不好的地方便可以了。
    道德学问不能推行,只是因为自己的脚跟站立不住。或是因为自己提倡无人应和就势孤力单,或是因为自己坚守别人阻挠就意志昏惑,或是因为努力去做没有成功就灰心丧气,或是因为受风俗影响就产生了杂念。要想挺身自拔,须要有万夫不当之勇,死而后已之心。不然终日只是三五人在一起聚谈,即使焦唇敝舌,能成就个什么事业? 只用一己之聪明,即使是圣人,智慧也不够用;借助于天下人的耳目,即使是普通人,也不会被别人愚弄。 涵养不定的人,从出生到盖棺,不知要有几次变化,即使是知识已经达到,尚且保不定最后会做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学者要德性坚定,到了坚定的时候,在那常变、穷达、生死时都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即使是难料理的事情,也变得不难。如果平时不遇事的时候还算是个好人,一遇小小的题目便考出了本来面目,假如遇到大的难题,知道会成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古人不会轻易地笑别人,恐怕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未必就比别人做得好。 在屋中隐秘的地方,可以使鬼神信服;在家庭之中,不被妻儿厌恶,然后才可以说是有真学识真修养。在大庭广众中勉强表现出来的,侥幸于一时一事不露出本相,就称之为贤人君子,恐怕未必就是贤人君子。 #我是如何把对象“骗”到手的# #随手拍路边的树# #普京访华阵容史无前例#
  • 古代的学者在修心上做功夫,所以表现出来的与盛德相符;现在的学者在表面上做功夫,所以反求其内心和实德是违背的。
    事事都有实际,言言都有妙境,物物都有至理,人人都有处人的妙法,所可贵的在于学者都能向这些学习而已。无地而不学,无时而不学,无念而不学,不全部学会,不达到顶点不停止,这才叫学者。现在的学者真的是这样的吗?他们留心的是浩瀚博杂的书籍,用心的是靡丽雕琢的辞藻,沉溺于凿真乱俗的技巧,争胜于烦劳苛琐的仪式,真是可悲啊!而那些处于醉梦之中的人又贸贸昏昏,若痴若病,华衣甘食而对任何事都不用心,不更是可悲吗!因此学者所贵的是好学,尤其可贵的是知道该学什么。 天地万物之情,没有一毫不和我相关;天地万物之理,没有一毫不对我有启发。 古代的君子恐怕自己没能力,就努力学习;现在的君子认为无能可耻,就加以掩饰。 无才无学,是读书人的耻辱;有才有学,是读书人的忧患。想要拥有才学不是难事,而驾驭这些才学才是难事。君子所贵的是使才学能够成就自身,而不是以此来炫耀自己;是为了匡救时世,不是为了夸耀于人。所以说才学如剑,在可用的时候要用,不用时就藏在鞘中,不要炫弄,不然很少有不成为自身祸患的。从古以来,十人有十,百人有百,无一人可以侥幸免除这一祸患,能不让人忧虑吗! #普京访华阵容史无前例#
  • 有仰慕上天,欲使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希天之学;有明了自然规律,乐天知命的达天之学;有合乎自然,合乎天道的合天之学;有替天行道的为天之学。
    小家子气的学问,不能和它谈广大的事物;混乱不通的学问,不能和它谈平易简捷的道理。 天下至精的道理、至难的事情,如果以潜玩沉思来寻求,不厌倦不烦躁,即使是智力中等以下的人,也没有得不到的。 为学的第一功夫,就是要消除浮躁之气使心安定。学者的万种毛病,只要一个“静”字就可以医治。学问以静下心来为最大的根本,以说话谨慎为大节。读书能使人少犯过失,不只是明了道理。你的心一天天与道理同在,邪念自然不能产生。
    网易读书
  • 自上层名流以至于平民,自尧、舜以至于路途上的行人,必然有为了某种目标而急急忙忙努力追求的,此后德业才能长进,事业才有成就。所以说鸡鸣而起,舜、跖之类的人都为了善或利这个目标在孳孳努力。
    对任何事都无所用心的人,孔子也忧虑地说:“不是有掷彩下棋的游戏吗?干干也比闲着好啊!”害怕这些无所事事的人,成不了舜一类的人则会成为跖一类的人。 现在的一些人,纵然无所用心也不至于成为跖一类的人,但是饱食终日,惰慢终年,如醉如痴,空度岁月。《易》说“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难道就是如此吗?这样的人,还自认为自己属于清品高贤之类的人物,我是不相信的。孟子论述历代圣人道统的相传,不出“忧勤惕励”这四个字,他最恳切的教导是“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这四句话不仅对上层社会说的,即使对士农工商之人,都可以作为座右铭。 怠惰的时候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功夫,轻慢的时候能看出一个人检点省察的功夫,喜怒时能看出一个人的涵养,患难时能看出这个人克服困难的力量。
  • 我有一个勉励我向善的朋友,已经分别两个月了,见了面我问他:“近来听说我有什么过失吗?”友人说:“你没有过失。”我说:“这就是我的大过啊!有过失的过小,无过失的过大。为什么这么说呢?拒谏自矜而别人不敢说,饰非掩恶而人们不知道,过失还有比这更大的吗?假使我是圣人还可以说无过失,我不是圣人而说没有过失,以此看来,我的过失就大了啊!”
    在冷清寂寞时可看出一个人自我修养的功夫,在红火热闹时可看出一个人自我克制的力量。
  • 帮助天资、品格提高的,全在于学问,任凭你天资接近圣人,也少不了“学问”二字。三代以后没有全才,都是亏负了天生的资质,或亏欠了自我的品格,这些人纵然做出了掀天揭地的事业,仔细一看,他身上还有不少的毛病。
    劝人努力学习的,以名利作为诱饵;劝人努力向善的,以福祥作为目标,可悲啊! 道理书要尽读,事务书要多读,文章书要少读,闲杂书不要读,邪妄书烧掉好了。 君子要知道可以知道的,不知其不可以知道的。不知可以知道的则愚昧,知道不可知道的则会穿凿附会。
  • 道理从内心体会到的最为精确,所以应当沉思潜想,不然只是耳边口头学问。事情以典故说明最为有据,所以应当知识广博,不然只是臆说杜撰学问。
    天是我的天,物是我的物,用至诚之心去感通,无不为之感通;而有的人却与天和物格格不入、相互抵触,这只是因为自我修养的功夫还不够。自我修养到格天动物的程度,才是学问,才是功夫。没到这个程度的,自愧自责还不暇,哪能再萌发出怨天尤人的意思呢? 世间的事情,无论巨细,都有古人留下来的法则法式。才做一件事,便要想想古人处理这事时会怎样做;才和人相处,便要想想古人和这人相处时会怎样做。至于起居言动语默,无不如此,日久行动则会与古人相合,与道相合。做到这点,主要在于用心,修养的功夫在于诵诗读书时便要想:这一点可以作为我干某件事的方法,这一点可以医治我在某件事上的毛病。如此做下去,遇事时马上会想起这些教导,就不待思索了。
  • 真正的领悟是从我的内心发生的,内心能够看清,便是真悟。与内心默契的美妙,越过了“六经”和千圣,好像直接与天谈话,又不需要和天讲一句话,只须仰观上天,两心就契合了。
    “明理省事”(明理:知晓道理,不糊涂,不犯浑。省事:懂得事情怎么处理,不懵懂,不犯傻。),这四个字是学者的要务。 说今人不如古人,是指无学无识。学识必须从夏、商、周三代以上的东西学起,才能正大,才能中平。现在只用秦、汉以来的见识拼死与人争是非,这已经很可笑了,况且只依靠眼前的一点儿见闻,自己的那点儿聪明,还昂然不肯向人求教,尤其可笑。学者的大病痛,只是气度小。
  • 只要人人去了为我之心,便是天清地宁世界。
    充塞天地之间的,都是浩然之气了。我认为这浩然之气的根核必须栽入九地之下,枝梢必须高插九天之上,横拓必须透过八荒之外,才是个圆满功夫、无量学问。 我信得过我,别人未必信得过我,所以君子要避嫌。如果以青天白日般的正大光明之心,又以火热水寒般的至诚同情之心待人,有什么嫌可避呢?所以君子的学问,第一重要的是要体现信,只信了,天下就不会有一点儿事。
  • 任何事,不从心上去做,这就如同种树只往叶子上浇水一样;在独处时不谨慎严格,就如同只洗脸不洗全身一样,只是表面功夫,能成就什么事业?
    “尧、舜事功,孔、孟学术”,这八个字是君子终身的急务。有人问:“要做成尧、舜事功,孔、孟学术,从何处下手?”回答说:“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就是孔、孟学术;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这就是尧、舜事功。总的说来都是一个念头。”
  • 能辨别真假,是一种大学问。世上的人拼死为自己的得益奔走的,都是假的。万古只有“真”这个字磨灭不了,掩藏不了。“真”是被鬼神把握、风雷呵护的东西。天地没了“真”就不能发育,圣人没了“真”就不能参与协助教化的大业。朽腐的东西得到“真”可变为神奇,鸟兽得到“真”可以变为精怪。我们平常所说的道,说的就是“真”;要学习的,也是学这个“真”。
  • 读书人最怕的一点是:诵读的是古人语,做人是自己的一套。这样读书,即使闭门读十年,读破五车书,会有什么用?
    网易读书
  • 进德修业首先要致力的是“熟思审处”①这四个字,其次在于致力于“锐意极力”②这四个字,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渐无已”③这四个字,最终能够使德业成就的在于“深忧过计”④这四个字。
    ①熟思审处:反复思索,审慎抉择,确立方向。 ②锐意极力:掌握根本,专心一意,全力以赴。 ③有渐无已:循序渐进,不可停止。 ④深忧过计:深深思虑,以求达到更高的境界。
    网易读书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