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同学带你看世界

霄同学带你看世界

网易号

关注
25粉丝
3关注
125被推荐
IP属地:四川

1枚勋章

定期分享国内外旅游资讯

  • 我们都知道,“纸”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2200年前,也就是西汉初期,但那时候的纸张质地还非常的粗糙,所以很少有人使用。到了公元105年,东汉著名发明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之后,纸张才得以被较为广泛的使用。那为何说是“较为”呢?因为当时造纸术虽然有所改进,生产出来的纸张的质量和数量也相对来说比较高,但是其价格还是很贵,所以并没有做到普惠的程度。
    那既然纸张的正式运用是在东汉时期。那么春秋时期出现的那则典故,即“纸上谈兵”又是怎么来的呢?原因其实很简单!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这个典故! 话说在战国争霸的时候,赵国有一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后来被赵国国君册封为马服君。赵奢有一个儿子,名叫赵括,此人自幼就学习兵法,谈论起用兵打仗来,说得头头是道。每当爷俩在谈论军事的时候,赵奢看着自己儿子说得津津有味,虽然这其中有很多错误,但是赵奢却没有驳斥他,但是也不敢表扬他。 赵奢的妻子很奇怪,便问他原因。赵奢答道:“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选自《史记》) 也就是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赵括虽然自由熟读兵书,但其本身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如果将来率军打仗的话,恐怕会遭到惨败。 果然,有一次秦国派遣大将白起率领百万大军来讨伐赵国。赵国当局派遣除了名将廉颇前往应战。廉颇作战经验丰富,他知道白起是长途行军,其后勤保障有限,只要能在长平坚守不战,白起自然就会退兵。白起看赵军无意出战,而这样耗下去损失的就是自己,于是便派人到赵国去散布留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傻傻的相信了这些流言蜚语,于是便撤下了廉颇,换上了赵括。当然了,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赵王换下廉颇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流言蜚语,廉颇的长期不战和赵王的进攻策略行成了矛盾,所以这才是廉颇被换下的重要原因。 赵括上任之后,立即将廉颇的战法全盘更换,轻率地任用军官,并用兵书上的理论知识和秦军展开了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懂变通而中了秦军埋伏,赵军四十万军队全部被俘,后来被白起全部坑杀殆尽。赵国经此一役后元气大伤,不久便被秦国名将王翦灭掉。当然了,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也难逃厄运。 以上便是“纸上谈兵”这个典故的大概内容,虽然这个典故的名字是叫做“纸上谈兵”。但其实,这个词的出现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赵括领兵一事就写到: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所以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任何“纸上谈兵”这个词。 司马迁虽然说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后人则以“纸上谈兵”一词来加以形容,但是这也并不代表在战国时期就有纸张的出现。而通过很多史料或者是影视剧我们也不难看到,在战国时候,人们基本上还是在用竹简作为知识传递的载体。 所以说,“纸上谈兵”这个词,无非就是后人对赵括这个人物形象的概括而已。
  • 从1840年6月英国舰队抵达广州算起,到1842年8月两国签订《南京条约》为止,鸦片战争共打了两年零两个月。令人不解的是,大清朝在签订《南京条约》的时候英国军队距离北京还有近一千公里,道光皇帝和一众大臣在没有任何直接危险的情况下为何同意签订此条约?是大清的国力不允许继续战争还是道光皇帝认识到大清必败?大清朝在军事上还有没有抢救的必要了?
    想要逼迫一个强盛的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必须用武力把他逼到墙角,清朝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承认自己战败是一件十分伤自尊的事,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危及专制稳定性。 在英军打到镇江以前,鸦片战争虽然让大清朝手忙脚乱,但是一直都未曾威胁到大清朝的政治稳定。 战争带来的经济负担很大,但是大清咬牙忍一忍还是能挺过去。道光皇帝选择在英军攻陷镇江的时候投降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对大清朝来说这场战争的目的和手段都有点不明不白。自古以来,发生于神州大地上的战争要么农民起义,为了改朝换代;要么是游牧民族入侵,为了掠夺资源人口。无论哪种战争,都会伴随着大规模的屠杀劫掠。当战争发动者实力允许的时候,总会义无反顾的对首都发起进攻。虽然历史上有过澶渊之盟,可军事上实力相当的情况实在太少,一旦天平倾斜灭国之战在所难免。
  • 说起楼兰古国文明,大家对它的第一印象便是“神秘”,我想,除了这个词,应该再也无法找出第二个词来形容它了。
    的确,楼兰古国现在已经成为了神秘的代名词。 这个历史上的美丽富饶的小国,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似乎是被某种力量一下子就给带走了一样,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多年以来,也有很多历史学家,科学家前往探寻它的秘密,虽然发现了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但是却失踪难以全面解释楼兰古国消失的真正原因。 那么,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曾经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墙头草”为何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呢? 关于这个问题,作者有如下5个推测! 推测一,战争因素 根据记载,当时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攻入楼兰,之后便开始在城中烧杀抢掠,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杀干净,楼兰就变成了一座空城,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兰便被埋在了地下。 推测二,气候因素 楼兰的强盛,得益于它优异的气候条件,因为降雨量充足的话,那么百姓的生活也就自然有所保证。但是好景不长,楼兰地区的气候慢慢开始恶化。气候逐渐变得干旱,田间地里的农作物大规模枯萎死亡,于是楼兰的百姓们纷纷逃出了楼兰,另谋生路。 不久之后,楼兰就变成了一座空城,时间一长便被风沙给掩埋了。 这个推测主要来源于《水经注》中的记载。 书中记载到,东汉以后,由于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当时敦煌的索勒亲率一千军士来到楼兰,不分昼夜横断滨河引水注入楼兰城,只可惜还是无济于事。楼兰古城就这样被风沙掩埋。 推测三,经济因素 我们都知道,西汉时期,楼兰是丝绸之路的门户,其经贸地位十分显著。而楼兰人也正是靠着繁荣的经贸活动维持生计。但是当丝绸之路重新开辟出一条北道之后,楼兰的经贸地位也就慢慢下跌,甚至前期开辟的丝路被一一遗弃。 楼兰的百姓失去了生存的依靠,只好被迫出逃。 推测四,疾病因素 这里所说的疾病主要是指“瘟疫”。 一场从外地传来的叫“热窝子病”的瘟疫,夺走了楼兰城内大部分居民的生命,而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百姓也不得不放弃楼兰,逃往其他地方。 推测五,生物因素 这里所说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入侵”,而这种生物就是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 这种昆虫生活在泥土中,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可以说,它们在楼兰几乎没有天敌。于是它们便可以肆意妄为,成群结队的进入到百姓家中,而人们又找不到什么方法消灭它,最后没有办法,只得弃城离去。 其实,关于楼兰消失的推测还有很多,这里作者就不一一赘述了。
  • 一说起苏轼,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几乎是活跃在“被贬”的路途中,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总之,苏轼的仕途之路可以说走得是非常的艰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苏轼的确是历史上的一个大文豪,而成就他的,便是他这样艰辛的仕途之路。如果没有被贬,那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就很难形成。
    此外,苏轼应该还有一个称呼——斜杠青年。为何会给他这么一个标签呢?原因是他会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在书法上,他是“苏黄米蔡”之首,在词上就不用了说了,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个美食家,我们熟悉的东坡肉就是出自他之手。但是谁知道,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人,在科举考试中得了满分,却最后只能得个第二名。那这到底是为何呢?背后原因让人哭笑不得!当然了,也很简单! 苏轼像 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出川,于嘉佑二年(1057年)进京赴试。一家三父子同时进京应考,这在当时绝对是一大美谈。这里插一句,苏洵原本是不爱读书的,更没有功名之想,但是在苏轼出生之后,苏洵就一下子变得好好学习了。人家都说苏轼是文曲星下凡,看来这是对的。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是这也即将印证着,这家三父子即将同时踏入官场,为老苏家争光。 苏家三父子 当时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两人都可以说是当时文学领域的大家。并且两人正在进行诗文改革,当他们看到苏轼这样清新洒脱的文风时,心里不由大喜。 当时所考的科目是让考生们写一篇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很显然,这是一个命题作文,考生们必须以此题目作为核心来进行写作。苏轼拿到这个题目时,定神细视几分钟,便挥毫弄墨,很快就写完了。交卷后便扬长而去。 欧阳修像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当时的科举考试,考生在完成答卷之后,是不能直接交由阅卷老师批阅的,而是要先由指定的官员誊抄一遍,然后才上交阅卷老师批阅。但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主考官欧阳修拿到这篇策论的时候,对着其他官员们说:“这写的太好了,这肯定是我的弟子曾巩写的。虽然很好,但是如果给了第一的话,别人肯定会说我是故意的,算了,还是给个第二吧!” 更可笑的是,苏轼在考完之后,还对自己的弟弟苏洵说:“这次我一定是第一名”。但是谁知道,当名单公布后,苏轼却只得了个第二名! 即便是这样,但是欧阳修也由此结识了苏轼,并对他大加赞赏。后来,他回到家中对着自己的家人们说:”二十年后,无人再提及老夫“。由此可见苏轼的才能有多高,当然了也看出了欧阳修的胸怀之宽广。 苏轼雕像 以上便是苏轼在科举考试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其实,关于苏轼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仅仅一文是不能够说清楚的。 史料参考: 《苏东坡传》 《宋史》
  • 今天作者来跟大家分享中国最后一位离世妃子的故事!
    在同治帝大婚的同时,皇室又为同治帝选了四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封为妃嫔,想以此来促使大清皇帝的后妃队伍得以配套齐全。我们知道,这其实在封建王朝并不算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毕竟皇帝有个三宫六院也是常事。 这四个女孩儿都是同时入宫的,但是却被人为地分成了三等。其中富察氏被封为了惠妃,享受贵妃级别的待遇。赫舍里氏和阿鲁特氏被封为嫔,而最后一个西林觉罗氏不知道是因为地位低下,还是因为姿色欠佳,只被封为贵人(瑨贵人),其地位是这四个女孩中最低的。 而这个西林觉罗氏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 西林觉罗氏出生于咸丰六年八月初八(1856年9月6日),与同治帝同岁,满洲镶蓝旗人,主事罗霖之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被封为瑨贵人,时年十七岁。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十五日,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封为瑨嫔。 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初一的时候,瑨嫔被封为瑨妃,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五日被宣统帝溥仪尊封为瑨贵妃。1913年3月12日的时候,又被尊封为荣惠皇贵妃,至此才与其他3位妃地位平等。可以说,为了这一天,她硬是苦苦等候了四十年之久。 1933年5月18日下午七时,荣惠皇贵妃病逝,享年78岁,谥敦惠皇贵妃。她虽然是四位妃子中地位最低的,直到四十年后她们的地位才趋于平等,但是她却是四位妃子里面最最后一位离开人世的,同时也是最高寿的。民国二十四年与献哲皇贵妃一起葬入了清东陵妃园寝。敦惠皇贵妃因病逝于民国二十二年,所以她也是中国最后一位离世的妃子!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中隐藏了太多太多的历史谜团。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一一写到。 史料参考: 《清史稿》 《清朝皇陵秘史》
  • 清朝灭亡后,大约有7万爱新觉罗家族宗族返回东北地区,剩余的宗族则留在北京。满人害纷纷改名换姓,融入汉人之中。“爱新觉罗氏”改为汉姓“金姓”,叶赫那拉氏”改成了“那”姓。
    现在,有些满族后人又做起了皇族的美梦,最典型的就是那个叫爱新觉罗州迪的,不仅梳着清朝的辫子,还穿着黄色衣服招摇过市,连自己的家也按照清朝宫殿布置,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 曾国藩治懒
    李鸿章比较懒惰,早晨喜欢睡懒觉。曾国藩自律甚严,特别讨厌懒散怠惰。李鸿章刚到曾国藩门下的时候,早晨总是喜欢赖床。一连三天,他都借故不起,到了第四天,曾国藩较真了,派幕僚说:“曾大人说了,有病也得起来,今天你不到,大家都不开饭。 李鸿章只好起床,饭间,曾国藩面色严峻,一言不发。从此,李鸿章再也不敢睡懒觉了。
  • 李鸿章是清朝晚期著名的外交大臣,晚晴时期发生的大事几乎都有他的参与,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等等。很多人提到李鸿章,都对他十分唾骂,清朝的卖国条约基本上都是他签署的,才刚刚接触晚清历史的人,都认为李鸿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李鸿章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中国的尊严。万国运动会举办时,清朝连国歌都没有,当时年过70多的李鸿章,当着全场的面走到了黄龙旗下,唱了一首《茉莉花》,赢得全场掌声。在跟英国签订条约租借香港时,英国要求租借的期限是100年,而李鸿章等人坚持是99年。这1年的差别有多大呢? 按照当时国际的规定,如果一个领土被其他国家租借超过100年,那么此国直接拥有这一领土的主权。李鸿章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才坚持跟英国签订了99年,当时人们不能理解,直到如今香港已经回归几十年了,我们终于知道当初他的坚持有多么英明。
  • “我21岁,异国恋师生恋同性恋都经历过”
    2019-11-30
    36跟贴
  • 那些拼命考研的人后悔了吗?——送给即将考研的你
    2019-11-30
    8跟贴
  • 青媒计划11期6班学习总结—时光飞逝,茫茫人海与“你”同舟
    2019-11-29
  • 2019年热词盘点,哪一个词“雨女有瓜”?

    2019-11-24
    图片
  • 北方的同学别慌,小场面!

    2019-11-24
    图片
  • 你跟别人争论过的最“沙雕”的问题是什么?

    2019-11-17
    图片
  • 任我踏遍万水千山,萦绕心头的却还是......
    2019-11-17
    1跟贴
  • 双十一,我们买买买路上的最大阻碍

    2019-11-12
    图片
  • 你的1分钟VS别人的1分钟,不同的是......

    2019-11-09
    图片
  • “我与我纠缠许久,仍是我。”

    2019-11-09
    图片
  • 哪一部影片才是你眼中的“国漫之光”?
    2019-10-28
    3跟贴
  • 那些让我们幸福感爆棚的小事
    2019-10-28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