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小书虫

优雅的小书虫

关注
2粉丝
0关注
667被推荐
IP属地:广东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5枚勋章

无言

  • 曹植与洛神:一段禁忌的爱情故事?
    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有一篇作品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它就是曹植的《洛神赋》。这篇赋以其梦幻般的描写和深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失落的故事。但你知道洛神究竟是谁吗? 曹植,这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用他的笔勾勒出了洛神宓妃的形象。她的美丽如同惊鸿一瞥,婉转如游龙,秋菊和春松都为之失色。《洛神赋》原名《感鄄赋》,是曹植被封为鄄城王的第二年所作。这里的“鄄”字,与“甄”字互通,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植与他的嫂子甄氏的故事。 甄氏,中山无极人,自幼聪慧美丽。她曾嫁给袁绍之子袁熙,后来成为曹军的俘虏,被曹丕纳为妃子。曹植与甄氏朝夕相处,生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情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甄氏失宠,最终惨死。曹植在洛阳朝见哥哥时,得到了甄氏的遗物——玉镂金带枕,睹物思人,心中无比酸楚。他仿佛看到了甄妃凌波御风而来,虽然只是南柯一梦,却激发了他创作《洛神赋》的灵感。 这个故事,让人不禁为曹植的真挚感情所打动。但在那个时代,图谋兄妻被认为是“禽兽之恶行”。曹植,一向遵纪守法,真的敢逾越这道鸿沟吗?或许,曹植作《洛神赋》并无他意,但人们感动于他和甄氏的爱情悲剧,于是口口相传,将洛神赋中的女神宓妃套用在了甄氏的身上。 《洛神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它也是赋这种文体的代表。赋,这种文体起源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它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汉代的司马相如,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更是赋中的佳作。 下次当你读到《洛神赋》,不妨想想,曹植笔下的洛神,是否真的是甄氏的化身?这段历史,这段爱情,如同《洛神赋》中的洛水,流淌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多地官宣出生人口反弹#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煮酒论史
  • 曹植与洛神:一段禁忌的爱情故事?

    8小时前
    1跟贴
    图片
    02:18
  • 曹植与洛神:一段禁忌的爱情故事?
    9小时前
    3跟贴
  • 黄鹤楼的“黄鹤”从何而来?揭秘历史真相!
    在中国,有一座楼,它的名字和故事一样,流传了千百年。这座楼就是黄鹤楼,它坐落在武昌蛇山之巅,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不仅景色壮丽,它的名字也充满了神秘和传奇。 黄鹤楼的故事,要从三国时期说起。那时,孙权为了“以武治国而昌”,在武昌蛇山筑城建楼,用以瞭望。这座楼,就是后来的黄鹤楼。到了唐朝,黄鹤楼的军事色彩渐渐褪去,变成了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代诗人崔颢的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让黄鹤楼名声大振。连诗仙李白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但你有没有想过,黄鹤楼的“黄鹤”二字,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黄鹤楼原是辛氏开设的酒店,一位道士常来喝酒,却总是拖欠酒钱。辛氏并不因此怠慢,依然每天供酒。道士为了感谢辛氏,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说它能下来为客人起舞。从此,酒店生意兴隆,辛氏也积累了财富。十年后,道士归来,吹笛跨鹤升天。辛氏便在原地建楼,取名“黄鹤楼”,以纪念这位道士和仙鹤。 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个神话,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因果报应思想。辛氏的善良和正直,最终得到了仙人的帮助和回报。黄鹤楼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黄鹤楼历经沧桑,屡建屡毁。最后一次被毁是在1884年。1957年,长江大桥武昌引桥的建设占用了黄鹤楼的旧址。1981年,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重建。黄鹤楼的选址,也颇有讲究。武汉被称为“百湖之市”,黄鹤楼恰好位于武汉的地理龙脉上,象征着骑龙在天,乘势而为。 下次当你站在黄鹤楼上,眺望长江,不妨想想这个关于黄鹤楼的故事。这座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它告诉我们,善良和正直,总会得到回报。 #特朗普长子:泽连斯基38天后失去零花钱#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煮酒论史
  • 黄鹤楼的“黄鹤”从何而来?揭秘历史真相!

    1天前
    3跟贴
    图片
    02:28
  • 黄鹤楼的“黄鹤”从何而来?揭秘历史真相!
    1天前
    4跟贴
  • 唐朝使者带来伊斯兰教?探索真实的历史!

    2024-11-12
    图片
    02:08
  • 匈牙利人真的是匈奴的后代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谜团至今未能解开,比如匈牙利人是否真的是匈奴的后裔。这个故事得从中国的匈奴说起。匈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民族,他们勇猛彪悍,曾让汉武帝都感到头疼。但在公元1世纪,北匈奴在与汉朝的战争中消失,他们去了哪里?这是一个谜。 时间跳转到公元374年,欧洲东部突然出现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他们自称匈人。这些匈人勇猛善战,横扫欧洲,甚至在匈牙利平原建立了国家。这让人不禁联想,他们会不会就是消失的北匈奴? 但这个想法并不那么容易被接受。著名匈牙利裔历史学家Denis Simor教授就指出,将欧洲的匈人与中国的匈奴直接联系起来,还缺乏确凿的证据。毕竟,从北匈奴在中国历史上消失到匈人在欧洲出现,中间有几个世纪的空白。而且,巨大的地理间隔也让人难以相信他们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匈牙利人自称马扎尔人,他们在9世纪下半叶出现在欧洲,而匈人早已消失400年。这中间的时间差距,如果没有新的考古发现,很难将匈牙利人与匈人直接联系起来。 然而,我国学者何震亚从语言、历史、风俗习惯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匈牙利人和匈奴人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比如,匈牙利的“匈”是种族名,而“牙利”是地名,匈牙利的意思实际上是“匈人居住的地方”。此外,匈牙利皇帝也有祭拜日月的习俗,这与匈奴首领单于的习俗相似。匈牙利人是欧洲唯一一个姓在前,名在后的国家,他们赶车也喊“驾”,这些习俗与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极其相似。 这些相似之处,仿佛在暗示匈牙利与匈奴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后裔,但这些历史的痕迹,足以让我们对这个问题保持好奇和探索。 下次当你听到匈牙利这个名字时,不妨想想,这个国家和中国历史上的匈奴,是否真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4.4名青壮年要负担1名老年人#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煮酒论史
  • 匈牙利人真的是匈奴的后代吗?
    2024-11-11
    3跟贴
  • 《史记》背后:司马迁的生死之谜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名字叫做司马迁。他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你知道吗?关于司马迁的死因,至今仍然是个谜。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汉武帝晚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巫蛊案。这场政治斗争牵连了无数人,包括司马迁的好友任安。任安是“巫蛊之狱”的殉难者之一,而司马迁,作为他的朋友,是否也难逃一劫呢? 《史记》的记载,停在了征和三年。之后的岁月里,司马迁的笔迹消失了。这让人不禁怀疑,他是否也成为了巫蛊案的牺牲品。但如果是这样,那么《史记》中对汉武帝谥号“武帝”的提及,又该如何解释呢?要知道,“武帝”是汉武帝死后的追封,如果司马迁死在武帝之前,他又怎么会知道这个谥号? 有学者推测,司马迁可能一直活到了汉武帝去世后,完成了《史记》的编定工作。他们认为,《报任安书》可能是司马迁在征和二年十一月写的,那时《史记》还未全部完成。如果这个推测是真的,那么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武帝的称呼,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但这些都只是推测,司马迁的真正死因,仍然是个未解之谜。他是被巫蛊案牵连而死,还是平安地活到了武帝之后?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史料和研究来解答。 下次当你翻开《史记》,读到那些生动的历史故事时,不妨想想,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传奇。他的生命,是否像他笔下的历史一样,充满了波折和未知? #每4.4名青壮年要负担1名老年人#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煮酒论史
  • 《史记》背后:司马迁的生死之谜!

    2024-11-10
    图片
    01:54
  • 《史记》背后:司马迁的生死之谜
    2024-11-10
    6跟贴
  • 汉代玉衣之谜:为什么盗墓者不敢动?
    在中国汉代,有一种特殊的丧葬服饰,它用金丝穿起无数玉片,制成了华丽的金缕玉衣。这种玉衣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代表着古人对不朽的追求。但你知道吗?这些玉衣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趣的秘密。 金缕玉衣,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贵重。的确,它是汉代王侯贵族专用的葬服,象征着他们生前的荣耀和死后的不朽。人们相信玉能保护尸体不腐,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许多汉王帝陵因此多次被盗,金缕玉衣成了盗墓者的目标。 奇怪的是,盗墓者们虽然被金缕玉衣吸引而来,却只抽走了连接玉片的金线,留下了玉衣。这是为什么呢?这得从古代的玉文化说起。在中国,玉有着70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美德和吉祥的象征,也是权力和富贵的标志。随着时间的流逝,玉的内涵不断丰富,成为了君子气质和统治阶级的专属。 相传,商纣王是中国最大的玉器收藏者,他收集的玉器数不胜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器逐渐成为了上层社会的专属。统治阶级不允许百姓拥有玉器,因为那会招来杀身之祸。这种文化背景,使得盗墓者在面对金缕玉衣时,只敢取走金线,而不敢动玉衣。 金缕玉衣的制作非常复杂,需要上百个工匠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每一件玉衣都是精心设计的艺术品,它们不仅是一件葬服,更是古代工艺的结晶。1968年,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就是其中的代表。它用1000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设计精巧,做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这些玉衣的出土,不仅让我们惊叹于古人的工艺,也让我们对古代的等级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身着金缕玉衣下葬的先人,也许不会想到,他们用来标榜君子之风的玉衣,竟会泄露出统治的不公。 下次当你看到金缕玉衣的照片或展览时,不妨想想,这些古老的玉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和历史。它们不仅是汉代的遗物,也是中国古代不平等等级制度的见证。 #美国大选投票正式开始#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煮酒论史
  • 汉代玉衣之谜:为什么盗墓者不敢动?

    2024-11-08
    3跟贴
    图片
    02:31
  • 《神农本草经》背后的秘密:神农真的写了这本书吗?
    在中国悠久的医学史上,有一本书被尊称为中药学的“圣经”——《神农本草经》。这本书记录了无数药材和它们的用途,是医生和药师必读的经典。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本书真的是神农写的吗? 说到神农,我们都知道他是农业和医药的传说发明者,他尝遍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们用草药治病。但问题是,神农生活在远古时期,那时连文字都没有,怎么会有《神农本草经》呢?所以,神农写这本书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那么,这本书到底是谁写的?有人说,可能是写书的人为了提高书的地位,借用了神农的名字。就像《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陶弘景认为,书中记载的药物产地多为东汉时所设,所以他推断这本书成于东汉,作者可能是当时的名医张仲景或华佗。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索越来越多,逐渐得出一个结论:《神农本草经》不是一个人一时的作品,而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的结果,直到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甚至有人说,是梁代的陶弘景最后完成了这本书,他确定了书名和内容。 这本书虽然不是神农写的,但它的价值一点也不少。《神农本草经》对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至今仍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然具有稳固的权威性,成为了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下次当你看到《神农本草经》时,不妨想想,这本书背后是多少代医学家的心血结晶,它不仅承载着古代的智慧,也继续造福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特朗普当选将带来哪些影响# #知识加速中-十月活动征集#
    煮酒论史
  • 《神农本草经》背后的秘密

    2024-11-07
    3跟贴
    图片
    02:03
  • 《神农本草经》背后的秘密:神农真的写了这本书吗?
    2024-11-07
    3跟贴
  • 扁鹊之谜:历史上为何会有两个神医?
    在中国悠久的医学史上,有一个名字响彻古今,那就是扁鹊。但你知道吗?历史上其实有两个扁鹊。一个来自遥远的黄帝时代,另一个则是战国时期的神医秦越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扁鹊呢? 秦越人,这位战国时期的医生,以其卓越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深受人民爱戴。他不仅医术高超,还有着自己的行医原则——“六不治”。这六条原则,包括不治依仗权势的人、贪图钱财的人、暴饮暴食的人、病重不早求医的人、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人,以及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人。这些原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思想。 秦越人的医术有多厉害?他创立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这种方法至今仍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表和排泄物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靠听和嗅觉来收集病情信息;问诊是询问病人的病情和治疗经历;切诊则是通过切脉和其他触诊来了解病情。这些方法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的整体方法、系统方法、辩证方法等理论。 秦越人的成就不仅如此,他还写下了《内经》、《外经》两本著作,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亲民爱民,品德高尚,使他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广泛爱戴。于是,赵国的劳动人民送给他“扁鹊”的称号,这个称号也让他与黄帝时代的扁鹊相提并论。 那么,为什么人们要把秦越人叫做扁鹊呢?这是因为秦越人的医术高超,人们觉得他配得上这个古老的名字。他带着这个“光荣称号”,造福人民,并载入史册。 下次当你听到扁鹊的名字,不妨想想,这位传说中的神医,他的医术和医德是如何穿越千年,影响着我们今天的医学。秦越人,这位真正的扁鹊,他的故事和成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 #乌克兰少将:前线正在崩溃# #一起趣撒野-十月内容征集#
    煮酒论史
  • 扁鹊之谜:历史上为何会有两个神医?

    2024-11-06
    3跟贴
    图片
    02:08
  • 扁鹊之谜:历史上为何会有两个神医?
    2024-11-06
    3跟贴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