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睿

原睿

网易号

关注
11粉丝
1关注
578被推荐
IP属地:四川

6枚勋章

天蓝蓝

  • 聚焦管理机制,夯实乡村振兴明本色。严格落实“联户联情”群众工作,形成县级领导包镇联户、镇街领导包村、村“两委”班子成员联系群众体系。完善“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村民小组)—党员联系户”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县35个村(社区)建立105个村(居)民小组党小组,划分247个网格联系户,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网格组织体系。划分全县10个边界地乡村区域党建片区,围绕非法集资、偷牛盗马、“三资清理”、草场租赁等难点堵点,10个乡镇与6个相邻县的30个乡村开展“三山一界”党建工作,消除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空白点”。完成乡村“雪亮工程”“天眼工程”建设,实现乡村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路段全覆盖;村(居)民小组“智慧喇叭”全覆盖,实现“一网管全局、一屏知全域”。
  • 聚焦智力支撑,健全人才体系增特色。聚焦红原人才需求,以教育、卫生、农业三大领域为重点,实施“阿坝英才计划”“硕博进阿坝”引才行动,招录教育、卫生、林草等领域紧缺人才72名,引进硕士研究生3名。依托“联户联情”群众工作,开展免费义诊、免费测量血糖等“巡诊义诊”活动21次,惠及群众1万余人次,免费发放药物约9万余元。依托红原县科技特派团“组团式”帮扶力量,开展畜牧养殖、蔬菜种植等农业产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指导163场(次),累计培训本土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发放《牦牛养殖》、藏汉双语《川西高原优质牧草生产加工实用技术》等技术手册800余册、发放药品价值8000余元。
  • 聚焦组织引领,筑牢乡村基础强底色。有序推进“三家园”工程建设,围绕打造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家园目标,投入3.78亿元,完成了3个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2个重点帮扶村抓点示范创建工作,全面推进高原牧区乡村建设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统筹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投资2.46亿元,实施衔接资金项目82个。建立“龙头企业+集体经济+联牧联营”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省级五星级牦牛现代农业园区1个,涉农企业6家,直接带动4500余牧户,人均增收8000余元,辐射带动3000余牧户,人均增收6000余元。
  • 聚焦关键少数,建强党员队伍添成色。分类分批举办科级领导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主题培训7期500余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实战本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4个省级单位驻村帮扶3个乡镇5个村;3个州级单位驻村帮扶3个村;35名县级领导包联10个乡镇35个村(社区),选派19名驻村第一书记、31名驻村工作队员到村开展工作。制定出台《红原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规划》《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坚持一手抓巩固脱贫成果,一手抓乡村全面振兴,保障乡村振兴工作有力推进。
  • 聚焦“三个抓手”,打造“三家园”。聚焦组织体系建设,构建“县委、县政府领导+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县级专班指导+相关涉农部门实施+10个乡镇参与”的“三家园”建设组织体系,形成县委牵头抓总、专班统筹实施、部门分向负责、县乡协同推进的“三家园”建设工作格局。聚焦乡镇标杆建设,围绕乡镇目标定位、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问效问责、示范引领“5个重点”,突出工作全员参与、产业全链构建、环境全域整治、新风全力培树、治理全程有效、模式全面推广“6个示范”,编制形成乡镇“三家园”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人居环境、园区等规划体系,全面推进高原牧区乡村建设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聚焦项目建设,编制《2023年度财政衔接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项目计划表》,完成3个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2个重点帮扶村的示范创建。整合山水工程、灾后重建等各类资金4.85亿元,围绕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实施86个项目。
  • 围绕“三个重点”,壮大集体经济。围绕龙头引领,整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建立“龙头企业+集体经济+联牧联营”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省级五星级牦牛现代农业园区1个,涉农规上企业6家,直接带动4500余牧户,人均增收8000余元,辐射带动3000余牧户,人均增收6000余元。围绕品牌培育,挖掘资源、突出特色、注入文化,打造红原县集麓家庭营地、红原牧星空野奢民宿、“雅克+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节+‘牦牛文化节’”系列文旅IP、红原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亚珂牧场系列奶产品等农文旅融合点位和农产品品牌,成为强村富民的强大引擎。围绕利益连接,积极构建“支部+协会+党员家庭牧场+党员牧户”联结型集体经济模式,制定《红原县村集体经济效益分红方案》,推行“党建+”牲畜轮换饲养、红利反哺发展、草场资源整合、红利公益帮扶等帮扶模式,去年,实现全县村集体经济收益664.31万元,较上年增长51%。
  • 紧扣“三个结合”,强化队伍建设。以“后继有人”与“蓄水池”相结合,坚持选拔政治素质好、敬业奉献精神强、致富能力强、群众信得过、发展潜力大的返乡创业能手、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及致富能人,为全县35个村(社区)储备200余名优秀村干部后备力量。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调整和补充驻村帮扶干部50人,助力接稳乡村振兴“接力棒”。以“能干会干”与“比武练兵”相结合,常态化开展“擂台比武”“讲党课”等活动,以现场汇报、互动问答、上台演讲等方式,围绕乡村发展变化、产业融合发展等当前农村重点工作,谈创新思路、谈工作亮点,有效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开口能讲、问策能对、遇事能办能力。以“严管厚爱”与“履职尽责”相结合,制定《红原县村干部管理办法》等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村干部培养、关爱、使用等政策,为30多名离任村干部发放生活补贴,全覆盖为驻村帮扶干部、村(社区)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严格考核程序,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使用、优先评聘职称、优先晋升职级,有效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 淬炼担当力,当好乡村振兴“引导员”。坚持村企联建助力村集体经济强起来的工作思路。打破就村抓村的资源依赖和区域限制,成立畜牧行业党委,推行“联村共建、村企同建”等产业发展形式,变“小支部单打独斗”为“大党委聚力出拳”。引进省国投、川发展等畜牧业龙头企业4家,配置全要素现代化生产基础设施功能单元的现代化家庭生态牧场200个,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生态牧场”的订单型合作模式,企业负责全产业链定标、技术服务、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村党支部书记组织村干部、群众负责资产运营、协调对接、收益分配;牧户负责按标种养、初级畜产品提供,形成各司其职、多级联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生产组织体系,户均实现奶产品、牦牛良种、牧草等增收达12000元。开发草原碳汇项目30万亩,创新构建“国有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牧民”的草地碳收储和产品价值转化模式,预期碳汇交易收益可达150万元/年以上,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 淬炼执行力,当好乡村振兴“联络员”。坚持发挥村干部政治引领作用,充分利用“三会一课”、群众大会等,依托98个村级现场教学点,围绕乡村振兴政策、美丽乡村、扫黑除恶等内容,积极邀请帮扶单位和乡镇主要负责人带头宣传宣讲,帮扶单位和乡镇选派机关干部、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授课、动员群众身边脱贫模范户、“土专家”等乡土人才现身说法等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话语,把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方针政策、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宣传好,做到上情下达、信息通畅,调动牧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常态化组织村干部深入雪山草原,无网络覆盖的边缘牧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掌握群众所思所盼,宣传涉牧惠牧、医疗保障等惠民政策,分享党的政策带来的红利,让村干部成为政策宣传与牧户沟通之间重要的纽带。
  • 淬炼战斗力,当好乡村振兴“先锋员”。坚持“选准一个人、带好一支队、振兴一个村”思路。以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优化班子结构为重点,将政治素质过硬、学历水平较高、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充实到村干部队伍当中。大力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行动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把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按照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内外相融合方式,举办各类培训班10余期。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党员开会了”“书记擂台赛”等活动,采取后进补课、集中轮训、导师帮带等措施引导村干部能干更会干,不断优化村级带头人队伍。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回头看、村班子届中分析研判、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对4名村干部进行及时调整,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将“三家园”、红色美丽村创建基层党建工作与村干部考核相结合,倒逼村干部对标一流、提高标准,提升工作实效。
  • 要聚乡土人才,打造乡村振兴“蓄水池”。一是关怀乡土人才。鼓励和支持各类乡土人才创办9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0余家现代化家庭农场等,实现“发展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搞活一片经济”的示范效应。建成生产型、经营型和技能带动型乡土人才信息库,收录乡土人才100余人。举办5场各类招聘会,引进省内、省外120余家知名企业参与,累计进场求职人数约400余人次。二是培训乡土人才。各乡镇党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收集农牧民就业技能培训意愿,县人社局党组围绕返乡创业、乡村旅游、藏服制作等农牧民培训意愿,2023年开展11个班次专题培训299人。三是带动乡土人才。红原县委坚持引导返乡留乡的乡土人才回归农牧业稳定一批、实施返乡创业带动一批、扶持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一批。2023年以来为13名返乡创业农民工成功申请落实创业担保贷款230万元,为15名高校毕业生和7名脱贫人口申请创业补贴资金共22万元,为337人(脱贫劳动力40人,防返贫监测对象6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185.89万元。
  • 要聚帮扶人才,铸就乡村振兴“生力军”。一是用好医疗帮扶人才。依托对口支援平台,医疗帮扶专家与本土医生签订师带徒协议48份,每月定期赴红原县人民医院,常态化开展学术讲座、疑难病例讨论、远程会诊等近200次,培训医务人员2580人次。引进22项新技术新项目落地红原,开展免费“翼状胬”和“白内障”手术100余台次,吸引甘肃、青海省等县域外周边群众前来就医。二是用好教育帮扶人才。充分发挥帮扶教师优势,通过优化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研教改等方式,促进学校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开展线下、线上研讨活动28次,组织示范课25节、讲座13场、师徒结对10对,选派18名骨干教师赴温州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组织6次校领导、教研组长、青年教师代表赴温州考察学习,助力擦亮红原教育名片。三是用好科技帮扶人才。建立科技特派团包乡联村机制,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163场(次),发放《牦牛养殖》《川西高原优质牧草生产加工实用技术》等技术手册800余册,培训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以网络直播的方式科普宣传牦牛良种良繁技术要领,直播间学习人数达27万人次。协助全县各乡镇理清畜牧产业发展思路,选配麦洼牦牛153头,建置土草种原种基地1000亩、人工草地1200亩,改良退化草地2000余亩,推动红原县畜牧业有序发展。
  • 要聚头雁人才,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一是选优头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用标准,注重从政治素质较好、群众威信较高、善于处理解决复杂问题、带富致富能力强、愿意扎根基层的200余名“强人、能人、贤人”纳入村干部队伍。二是育强头雁。重点围绕党建业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惠牧政策等重点内容,组织10名村干部赴成都开展基层创新发展培训,实现县内基础实践与县外先进成果有效对接。搭建“擂台赛”,把乡村振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作为“大舞台”,提升村干部履职本领。三是用好头雁。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引导村党组织书记积极带头领办、兴办35家养殖合作社,带动企业、农牧民入股联建。发挥“头雁”作用,围绕全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聚焦“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为主、多业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增收体系,引领村(社区)党支部,构建“村党支部+合作社+牧户”“龙头企业+集体经济+联牧联营”等村集体经济和牧民双增收模式,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11个,现代化家庭生态牧场140个,实现全县畜牧产值增加7.7亿元。
  • 要坚持“德治”,打造淳风化俗“舒适圈”。广泛开展典型选树,发动群众参与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典型人物推荐评选活动,在红原县各领域掀起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浪潮,共评选表扬各类先进典型80余人,形成坚持用“身边事”教化“身边人”,以“代入感”提升“道德感”,推动“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组织党员干部宣讲队、科技帮扶宣讲队、文化艺术宣讲队,以召开“坝坝会”“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类宣讲500余次,切实讲好党的政策,教育引导群众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群众大力整治滥办酒席、子女不赡养老人、不爱护环境卫生等陈规陋习,激励党员干部走在前面,以身作则树标杆,引导群众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 要抓好“法治”,增添法律意识“正能量”。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坚持从机制抓起,从调解抓起、从教育抓起。建立具有红原县特色的“3+3”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清单。从党员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中遴选出140余名基层一线“法律明白人”、调解员,综合运用情感、政策等方式,有效处理邻里关系、家庭婚姻等纠纷300余件,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法治新局面。大力实施村支部“创先争优”和“标杆示范”行动,常态开展农村党员亮身承诺践诺活动,组建马背党校、雅克先锋、巴扎志愿队等6支党员志愿服务队,配合红原县草原流动法庭,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136场次,累计受教育人数4.8万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宣传产品6.7万余份,解答法律咨询286件,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服务145件。
  • 要强化“自治”,激活群众参与“源动力”。建立“乡镇党委—村(社)党支部—网格(联户)党小组—网格员、信息员”四级网格体系,全面厘清乡村组织脉络,织密乡村治理网。抓牢村级党组织设施设备、机构标识、上墙制度、公开栏等软硬件,注重突出功能建设,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党员活动、说事议事等“七大服务中心”。依托“三会一课”、群众大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小组长会等方式,重点围绕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民主协商议事,不断丰富群众参与议事渠道,进一步筑牢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推动乡村治理从上级管理转向村级自治。坚持以群众认可、约束力强、奖惩到位、操作方便为准则,科学制定符合农牧村实际、贴近农牧民生活的村规民约,使村民自治有章可循,引导村“两委”从“管理群众”到“群众管理”的转化。
  • 聚焦产业发展,当好强村富民“指导员”。驻村工作队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串联全村优势资源,构建全要素保障的产业发展模式,科学制定了驻村帮扶计划、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悠牧部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2023—2027年),争取省内对口帮扶单位300万元资金支持,成功打造瓦切镇德香村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招商引资企业1个,每年固定20万元租金分红给全村群众,截止目前集体经济分红约达3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反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作用更加凸显。组织村两委、合作社负责人理顺2017年-2023年村集体经济台账,特别对资金收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集中规范清理,有效管理村集体资金、资产。
  • 涉农部门讲政策、强能力。红原县结合“双联双进”工作,依托全县10个乡镇文化大院、35个村社农家书屋,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科农、民政等县直部门机关党员资源优势,深入雪山草地给党员群众解读乡村振兴、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农村专业合作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剖析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解答群众最疑惑的难题,满足普通党员和群众的政策需求和发展需要,全面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政策理解运用能力。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政策宣讲200余场次,解决群众实际问题1500余件。
  • 强化乡村治理,做好纠纷“调解员”。红原县构建村民议事协商阵地,以全县35个村社党群活动中心为载体,整合党建、政务社会服务等功能,拓展司法、治安、卫健等服务事项,由驻村工作队组织牵头引导村干部搭建党员活动、说事议事“七大服务中心”,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120余支、多元调解队100余支,去年以来,化解邻里关系、婚姻纠纷等矛盾纠纷300余件。
  • 聚焦考核激励,争当干事“先锋员”。红原县制定出台《红原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办法》,构建“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派出单位党组(党委)+村(社区)‘两委’”四级责任体系,明确职责定位,压实管理责任,督促驻村干部严格落实挂牌公示和出勤考勤、工作日志等机制,确保驻村工作队员全脱产驻村、全身心投入、全方位履职。建立目标责任制度,要求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健全完善每周工作日程、每月工作计划,逐项细化分解,限期落实到位。实行驻村工作“个人承诺”机制,采取“新老结对”“以老带新”模式,帮助新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快速适应新环境、转变新角色。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