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莽的褒贬争议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朝之间,有过王莽建立的短暂的新朝政权,因为其存在时间太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王莽是一位性格复杂、受争议颇多的封建帝王。
人们对王莽基本持贬抑态度,主要原因是他篡汉自立。
西汉后期,政治昏暗,吏治腐败,特别是土地兼并严重,门阀士族的势力甚嚣尘上,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王氏家族是当时的豪族,王莽有此出身,为日后的晋升创造了便捷的条件。
元帝时,王莽的姑母王政君为元帝皇后,伯父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王氏族荣极时,子弟被封侯居官者颇多。王莽在诸多王氏子弟中最为聪明有德,却因父亲王曼早逝而未能显名,直到汉成帝时,王凤临终前识王莽,把他推荐给太后王政君。王凤去世,王太后兑现诺言,将王莽召入宫中,成帝封其为黄门侍郎。
贬抑王莽的人认为,他原本是一个有极大野心的年轻人,这次晋升是他刻意伪装的结果。父亲早逝,使王莽错过了飞黄腾达的第一时机,于是他发奋苦读,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为人处世方面,他也尽可能克制自己的真实欲望,凡事小心谨慎,中规中矩,为自己博取好的名声更重要的是,王凤的突然患病,使王莽抓住了一次尽力表现自己的大好时机。
王风位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不仅成帝对其颇为倚重,而且在王氏家族中也享有尊崇地位他患病之后,那些因他而享受荣华的王氏纨绔子弟,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地位低下的王莽乘虚而人,叩安问候,亲侍汤药,表现得比王凤的亲生儿子还要孝顺。
王凤行将离世,对王莽的孝义表现由衷感慨,偶尔与其谈论,又觉王莽思想睿智,见识独到,遂在临终之际,将王莽托付给王太后,认为王莽才是重振王氏声威的希望。
王莽成功实现了第一步目标愿望,对自己未来的谋划更加用心。黄门侍郎虽然官级品位不高,但多处官中,与太后和皇帝接触甚密,朝中大臣不能不对其另眼相看。王莽深知地位得来不易,但他更不是一个浅尝辄止的人。为了博取好的声誉,他更加谨慎小心,凡是自己的分内之责,也尽可能做得让别人无可挑剔。特别是在太后王政君的面前,他越是谦逊有礼,太后越觉得他与众不同,对他的偏爱和倚重也越来越甚。
果然,没过几年,太后下诏追封王莽的父亲王曼为新都哀侯,爵位自然由王莽继承。有此爵位,王莽顺理成章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得以参与朝政。
地位和权势的提升,大多会导致一个人心理和行为风格的嬗变,王莽也不例外。和普通人所不同的是,王莽没有变得趾高气扬、飞扬跋扈,而是更加恪尽职守,更加谦逊有礼。有一次,王莽的长子处死了自己的一个家仆,王莽借题发挥,将儿子绳之以法。此事闹得人尽皆知,无论是朝中官吏还是普通的百姓,都由衷敬佩王莽的刚正无私。
此后,汉天子几度更替,太后王政君执掌大权的局面依然如故,与此相映成趣的是王莽的声望越来越盛,权势地位也越来越重。公元前1年,汉哀帝驾崩,幼弱的汉平帝即位,王莽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鼎力相助之下,终于登上了大司马大将军之位,成为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
王莽做了大司马大将军,表面上仍是一副公正无私的样子,暗地里却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孔光、王舜、王邑、甄邯、甄丰等人因是王莽同党,先后在朝中担任了重要职位。王莽充分利用这些党羽,凡是为自己牟私利的事情,都由这些人出面替自己奏请,他本人则不放过任何一个为自己捞取名声的机会。
后来,王莽党羽受其指使上书太皇太后,请求加封王莽为安汉公,将王莽比作古代周公辅成王。王政君征询王莽意见,王莽一方面尽力推辞,另一方面又竭力为党羽孔光、甄丰、甄邯、王舜讨封。王政君不允,王莽就故意称病不上朝,加以威胁。当然了,王莽一伙最终皆大欢喜。
接着,王莽为进一步把持朝政,准备把自己的女儿立为汉平帝皇后。这一次他又故伎重演,一方面让心腹上书请立,另一方面谦称自己的女儿才德不足以母仪天下。结果,他又一次如愿以偿,而且博得了更多好名声。
总而言之,王莽在担任大司马大将军之后,经过巧妙伪装和暗施诡计,逐步累积了足够的资本,取代刘氏天子的时刻越来越近。公元5年,王莽毒杀汉平帝,以“摄皇帝”自居。公元9年王莽取代已名存实亡的西汉政权,自称“新朝皇帝”。但不久,王莽的新政权就在以绿林、赤眉军为首的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灭亡了,这或多或少也成为王莽应该被贬斥的证据之一。 时代越是往后,对王莽一概贬斥的倾向越弱。有人认为,指责王莽刻意伪装,从而一步一步攀上政治权力的巅峰,并无充分的证据。以惯常的审美价值观念而言,“天下为公、有德者居之”。王莽能够步步进逼,从而统摄天下,既靠自己,也靠别人的支援。有那么多人支援他,足可证明其确有常人不及之处。至于说他篡汉,更不能成为理由。因为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唯独指责王莽,实在有失公允。
历史既然发生,就会留下印迹,关于王莽的是是非非,绝非一言以蔽之。唯一需要告诉人们的是:成王败寇,并非评判一个人功与过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