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遗珠

墨海遗珠

关注
9粉丝
5关注
264被推荐
IP属地:江苏

15枚勋章

1次获得编辑精选

喜欢历史

  • 何应钦紧跟老蒋寿终正寝

    2024-08-01
    图片
  • #2024端午赛诗会#
    端午情浓 端午佳节至,粽叶飘香时。 龙舟竞渡急,欢声震天池。 艾草驱邪祟,雄黄保安祺。 亲朋齐相聚,共庆好光期。 五彩绳系腕,祈福保安吉。 香包赠亲友,情谊永相惜。 粽子甜如蜜,美酒醉如泥。 端午情意浓,佳节共欢聚。
  • 登基引出千古谜--宋太宗

    2024-05-16
    图片
  • 财迷和珅的另一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多少风流人物都随着滚滚的历史洪流流走了。我们站在历史的岸边,不是对清官对伟大的历史人物顶礼膜拜,也不是对贪官,对卑劣的历史人物咬牙切齿,我们要做的是从他们身上吸取经验教训,获得启示。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要借鉴一个人,我们不得不定位,正确评价一个人,对和珅也应如此。在嘉庆帝宣布的20条大罪状中,任选一条都能致和珅于死命,他罪有应得,但我们不能就此将和珅全盘否定,视其一无是处。 有人将和珅称为“贪污之王”,有人称之为“巨贪奸相”,林林总总的头衔和珅戴了一大堆,从和珅结束性命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和珅的家产、贪污奢侈生活,专横跋扈,权倾一时,很少发掘和珅的正面意义。没有人重视和珅的智慧、才华,更不会有人从大的时代背景下去考虑利珅的处境,更不会认为和珅事实上乃是一个悲剧人物。我们应该用公正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以及其中的历史人物,并从中得到借鉴与启示。 首先,和珅不管是好还是坏,总归他具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智慧,他绝对是一个办事干练,有才能的人,就连嘉庆也不得不承认和珅“精明敏捷,原不微劳虑录,是以皇考高宗纯皇帝另以厚恩”。我们姑且放开马佳氏的传说和野史中关于乾隆、和珅大搞同性之恋的传说,和珅能在官场驾轻就熟,在名士如林的朝廷横空出世,并非没道理。和珅虽出身贫寒,但受到了良好而系统的正规教育,这使得和珅能够随心所欲地应付各种突发场面。 和珅精通数种语言,他“承训书谕,兼通满汉”,“清文、汉文、蒙古、西番颇通大意”。意为和珅兼通满汉、蒙古、藏文等多种语言。在乾隆《平定廓尔五功臣图赞》中有乾隆注:“去岁(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权宜,第每兼用清、汉文。此分颁给达赖喇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唯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如此说来,乾隆依赖和珅办事确因和珅实有其才。 也许是因和珅独通数门语言的缘故,外交上乾隆完全依赖和珅,事实上和珅亦不辱使命,在接待英使马戛尔尼时,和珅以不卑不亢的原则应付,叮嘱手下“一切款待,因不可踵事增华……亦不可过于简略,致为远人所轻”;“因不可意有阮忽,亦不可张大其事。”与日后清廷动辄丧权辱国相比,和珅是不是应该被捧上天?英国使节马戛尔尼事后也称赞和珅“外频恭谨异常”“颇悦客气”,但遇到原则问题“亦不肯应允”。由此可见,和珅并非一钱不值。 和珅对后世所做的贡献,就是不拘旧规,更改成法。政治方面,对内阁、六部以及军机处等衙门进行了改造,对一些成例进行更张。如军机处章京不设具体定额。凡有奏折一式两份,除正本送皇帝,副本要送军机处。经济方面,和珅更改了许多成例,在军机处设“密记处”,对犯法督抚等官员实行罚议罪银制度等等。通过和珅的改革,当时的清王朝才逐渐摆脱了财政等方面的危机,充实了国库。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洪亮吉,高度评价和珅对当时国家机关制度做的改革,许多改革在嘉庆年间依然推行着。
  • 年羮尧死因之谜 年羹尧,字亮工,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进士,为人聪敏,豁达,善墨翰,办事能力亦极强。后受到雍亲王的重用,各皇储争夺皇位时,他利用自己的精明才干,时时向主子出谋献策,奔波游说,深受青睐。更使主子高兴的是,年氏将自己的亲妹妹献给了他,以示忠诚。再加上年氏的才能,官阶越升越高,不到10年即升为四川巡抚,接着,又升为川陕总督,独掌军政大权,成为雍正心腹。
    年氏受到雍正的宠幸是在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十月年氏来京陛见以前,具体地说,在七月中旬以前,即平定西海叛乱以后。年氏手握重权,荣立青海大功,君臣之间,无猜无疑,如雍正所谓“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但七月中旬后,雍正便使出浑身解数开始置年氏于死地。雍正为什么转变得这么快?年氏的死因究竟如何呢? 有人认为年羹尧的死与雍正帝夺嫡有关。学者孟森的《清代史》、王钟翰的《清世宗夺嫡考实》等持此说。据说康熙帝临终时指定十四子嗣位。四子胤稹串通年羹尧、鄂尔泰、隆科多,矫诏篡位。其时,十四子在四川为抚远大将军,原可挥兵争位,然受制于川督年羹尧,遂无能为力。胤稹即位后,改元雍正,为酬报年羹尧拥立之功,大加恩赏,然而这不过是灌“迷魂汤”,雍正帝内心实已对这些知情者存有杀心。 有些人不同意此说。他们认为雍正初年年羹尧受宠,并非是雍正帝为他灌“迷魂汤”,而是皇帝对他效忠辅弼的奖励。雍正帝即位之时,年羹尧尚在四川平乱,并未参与其间,所以不可能知情,故上说不能成立。《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等作者,都认为年羹尧是恃功自傲而致被杀。《清史稿》载:“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傲……人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于广宁门外,年(公元羹尧)策马过,毫不动容,王公有下马问候者,年颔之而已。世宗前,亦箕坐无人臣礼。”《清代轶闻》作者说“年挟拥戴功,骄益盛”,且年羹尧残暴对待部下,任人唯亲,乱劾贤吏,引起公愤,也为雍正帝所不容,故被杀。 年羹尧成败之速,异乎寻常。对于其死因的种种说法,人们到现在还是难辨真假,难怪被史学家列为“雍正八案”的首案。
  • 霍去病英年早逝之谜

    2024-05-13
    图片
  • 真正的唐伯虎是什么样的

    2024-05-13
    图片
  • 严嵩是奸臣还是贤臣

    2024-05-13
    1跟贴
    图片
  • 中日恩怨史

    2024-05-13
    图片
    08:32
  • 对王莽的褒贬争议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朝之间,有过王莽建立的短暂的新朝政权,因为其存在时间太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王莽是一位性格复杂、受争议颇多的封建帝王。 人们对王莽基本持贬抑态度,主要原因是他篡汉自立。 西汉后期,政治昏暗,吏治腐败,特别是土地兼并严重,门阀士族的势力甚嚣尘上,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王氏家族是当时的豪族,王莽有此出身,为日后的晋升创造了便捷的条件。 元帝时,王莽的姑母王政君为元帝皇后,伯父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王氏族荣极时,子弟被封侯居官者颇多。王莽在诸多王氏子弟中最为聪明有德,却因父亲王曼早逝而未能显名,直到汉成帝时,王凤临终前识王莽,把他推荐给太后王政君。王凤去世,王太后兑现诺言,将王莽召入宫中,成帝封其为黄门侍郎。 贬抑王莽的人认为,他原本是一个有极大野心的年轻人,这次晋升是他刻意伪装的结果。父亲早逝,使王莽错过了飞黄腾达的第一时机,于是他发奋苦读,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为人处世方面,他也尽可能克制自己的真实欲望,凡事小心谨慎,中规中矩,为自己博取好的名声更重要的是,王凤的突然患病,使王莽抓住了一次尽力表现自己的大好时机。 王风位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不仅成帝对其颇为倚重,而且在王氏家族中也享有尊崇地位他患病之后,那些因他而享受荣华的王氏纨绔子弟,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地位低下的王莽乘虚而人,叩安问候,亲侍汤药,表现得比王凤的亲生儿子还要孝顺。 王凤行将离世,对王莽的孝义表现由衷感慨,偶尔与其谈论,又觉王莽思想睿智,见识独到,遂在临终之际,将王莽托付给王太后,认为王莽才是重振王氏声威的希望。 王莽成功实现了第一步目标愿望,对自己未来的谋划更加用心。黄门侍郎虽然官级品位不高,但多处官中,与太后和皇帝接触甚密,朝中大臣不能不对其另眼相看。王莽深知地位得来不易,但他更不是一个浅尝辄止的人。为了博取好的声誉,他更加谨慎小心,凡是自己的分内之责,也尽可能做得让别人无可挑剔。特别是在太后王政君的面前,他越是谦逊有礼,太后越觉得他与众不同,对他的偏爱和倚重也越来越甚。 果然,没过几年,太后下诏追封王莽的父亲王曼为新都哀侯,爵位自然由王莽继承。有此爵位,王莽顺理成章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得以参与朝政。 地位和权势的提升,大多会导致一个人心理和行为风格的嬗变,王莽也不例外。和普通人所不同的是,王莽没有变得趾高气扬、飞扬跋扈,而是更加恪尽职守,更加谦逊有礼。有一次,王莽的长子处死了自己的一个家仆,王莽借题发挥,将儿子绳之以法。此事闹得人尽皆知,无论是朝中官吏还是普通的百姓,都由衷敬佩王莽的刚正无私。 此后,汉天子几度更替,太后王政君执掌大权的局面依然如故,与此相映成趣的是王莽的声望越来越盛,权势地位也越来越重。公元前1年,汉哀帝驾崩,幼弱的汉平帝即位,王莽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鼎力相助之下,终于登上了大司马大将军之位,成为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 王莽做了大司马大将军,表面上仍是一副公正无私的样子,暗地里却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孔光、王舜、王邑、甄邯、甄丰等人因是王莽同党,先后在朝中担任了重要职位。王莽充分利用这些党羽,凡是为自己牟私利的事情,都由这些人出面替自己奏请,他本人则不放过任何一个为自己捞取名声的机会。 后来,王莽党羽受其指使上书太皇太后,请求加封王莽为安汉公,将王莽比作古代周公辅成王。王政君征询王莽意见,王莽一方面尽力推辞,另一方面又竭力为党羽孔光、甄丰、甄邯、王舜讨封。王政君不允,王莽就故意称病不上朝,加以威胁。当然了,王莽一伙最终皆大欢喜。 接着,王莽为进一步把持朝政,准备把自己的女儿立为汉平帝皇后。这一次他又故伎重演,一方面让心腹上书请立,另一方面谦称自己的女儿才德不足以母仪天下。结果,他又一次如愿以偿,而且博得了更多好名声。 总而言之,王莽在担任大司马大将军之后,经过巧妙伪装和暗施诡计,逐步累积了足够的资本,取代刘氏天子的时刻越来越近。公元5年,王莽毒杀汉平帝,以“摄皇帝”自居。公元9年王莽取代已名存实亡的西汉政权,自称“新朝皇帝”。但不久,王莽的新政权就在以绿林、赤眉军为首的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灭亡了,这或多或少也成为王莽应该被贬斥的证据之一。 时代越是往后,对王莽一概贬斥的倾向越弱。有人认为,指责王莽刻意伪装,从而一步一步攀上政治权力的巅峰,并无充分的证据。以惯常的审美价值观念而言,“天下为公、有德者居之”。王莽能够步步进逼,从而统摄天下,既靠自己,也靠别人的支援。有那么多人支援他,足可证明其确有常人不及之处。至于说他篡汉,更不能成为理由。因为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唯独指责王莽,实在有失公允。 历史既然发生,就会留下印迹,关于王莽的是是非非,绝非一言以蔽之。唯一需要告诉人们的是:成王败寇,并非评判一个人功与过的唯一标准。
  • 武则天是否掐死了自己女儿? 一直以来,民间广泛流传着“武则天为夺取后位,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的说法,这一观点也在众多史学著作中得到了认同。然而,近年来学者孟宪实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从各种史料来看,武则天并未杀害自己的女儿。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非凡女性,她的崛起无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她作为女皇帝自然引发了众多男性的恐慌和不满。因此,将武则天妖魔化的观念在传统史学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其中“武则天杀害亲生女儿”的说法便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典型体现,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说法变得越来越真实可信。 然而,当我们翻开当时的史籍记录时,发现无论是《唐会要》还是《新唐书》,都主要强调了小公主之死给王皇后带来的危机,而并未明确指出小公主是被其母武则天所杀。此外,王皇后的危机并非始于小公主之死,而且在后来的废后事件中,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小公主之死发挥了关键作用。 实际上,王皇后的危机早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就已显现。她与高宗的关系似乎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而武则天再次入宫实际上是王皇后为了借她的手打败萧淑妃的策略。然而,事与愿违,武则天入宫后迅速获得了高宗的宠爱,成为了王皇后的劲敌。因此,唐高宗对王皇后的不喜欢才是她真正的危机所在。 在立太子的事件中,唐高宗最初并不同意皇后的请求,但在朝中重臣的压力下最终妥协。这一举动实际上是为了稳定王皇后的地位,而此时武则天与高宗的第一个儿子尚未出生,更不用提小公主之死。此外,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李弘的命名也充满了深意,这似乎暗示着对王皇后的某种不承认。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无论是《唐会要·武后传》、《旧唐书·武则天本纪》还是《新唐书·王皇后传》,虽然在描述双方斗争时立场有所不同,但都公认了武则天的胜利。废黜王皇后对于唐高宗来说并没有感情上的障碍,主要的障碍来自朝中大臣。因此,对于已经了解高宗感情脉络的武则天来说,似乎没有必要通过杀害亲生女儿来进一步打击已经失败的王皇后。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唐高宗推动废后的过程中,他提出的理由是“皇后无子”,而从未提及皇后杀害公主的事情。同样,在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中也未提及此事。这些都表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并没有关于武则天杀害小公主的传言。 最后,从史书的成书时间和内容来看,《大唐新语》和《旧唐书》中均未提及小公主被谋杀的事情,只是简单地记载了她是武则天的长女以及她死亡的事实。这进一步削弱了武则天杀害亲生女儿说法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关于武则天掐死自己亲生女儿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后人丑化她的结果,并不可靠。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谨慎对待这一说法,避免对历史人物进行无端的揣测和诋毁。
  • 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是清末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资本家、大商人。1823年,胡雪岩出生在杭州
    岩读书的年龄,胡家竟交不起他的学费。 一个破落之家,是胡家四兄弟的老大,父亲胡鹿泉死后,家道更加困难。到了胡雪岩读书年龄,胡家竟然交不起学费。 1835年,年仅十二岁的胡雪岩迫于生计,被送到了杭州信和钱庄当了三年学徒。三年中,他吃尽了苦头,但始终很勤奋、诚恳,并且办事灵活,满师后,成了信和的正式伙计。 胡雪岩的发迹,与老朋友王有龄的帮助有很大关系。他们可以说是在相互的帮助中迈上人生的高峰的。 王有龄的父亲死在浙江的任上,由于为官清廉,没留下什么遗产,致使妻儿有家难回,滞留在异乡。一次偶然的机会,信和钱庄的小伙计胡雪岩结识了王有龄,看他谈吐不凡,便想交为朋友。 王有龄希望到京师活动官职,苦于没有资金,胡雪岩便冒险把钱庄的五百两白银借给了王有龄。京师活动后,王有龄当上了粮台,并在胡雪岩的帮助下,一步步登上了杭州知府、浙江巡抚的宝座。而他,也不忘老朋友的恩情,处处给予胡雪岩照顾,并帮他开办了阜康钱庄、典当行等,将军需物资的采购和军饷的筹集全交给了胡雪岩办理,胡雪岩借此在商业上得到了大发展。 庚申之变成为胡雪岩大发展的起点。在庚申之变中,胡雪岩处变不惊,暗中与军界搭上了钩,大量的募兵经费存于胡的钱庄中,后又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荣成善地 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胡雪岩之所以可以迅速倔起,除了得益于王有龄之外,另一个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1862年,王有龄因丧失城池而自缢身亡。经曾国藩保荐,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一职。左宗棠的军队在安徽时军饷已被欠近五个月,饿死及战死者众多。此番进兵浙江,粮饱短缺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左宗棠,令他苦恼无比。急于寻找到新靠山的胡雪岩又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雪中送炭,在战争环境下,出色地完成了在三天之内筹齐十万石粮食的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左宗棠面前一展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左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在深得左宗棠信任后,胡雪岩常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来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间。他在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物资之 余,还紧紧抓住与外国人交往的机会,结交外国军官,为左宗棠训练了全部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约千余人。这支军队曾经与清军联合进攻过宁波、奉代、绍兴等地。 胡雪岩是一位商人,商人自然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左宗棠任职期间,胡雪岩管理赈抚局事务。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殓了数十万具暴骸;恢复了因战乱而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了百姓;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等事务。胡雪岩因此名声大震,信誉度也大大提高。这样,财源滚滚来也就不在话下了。自清军攻取浙江后,大小将官将所掠之物不论大小,全数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胡以此为资本,从事贸易活动,在各市镇设立商号,利润颇丰,短短几年,家产已超过千万。 1875 年,胡雪岩开始做丝生意,当时中国的丝生意被洋人垄断,是一个暴利的行业。胡雪岩看中这一点,决心从洋人手里把生意夺过来。他先召集了上海和江浙的丝业同行,说服他们共同对付洋人,在本地大量收购生丝,囤积居奇,从而让洋人无丝可买,进而控制了市场,垄断了价格。从此丝业的价格控制权又回到了中国人手中。 1878年,胡雪岩看到一些药店竟然卖假药骗害病人,病人往往因此而病情加重,甚至残废死亡。他于心不忍,决定开设胡庆余堂药店,以诚信服务病人。胡庆余堂的药以“真”、“精”誉满全国,很快就成了资金规模庞大的大药房。同年,经左宗棠推荐,他被清廷赐予布政使衔,赏加黄马褂,成为“红顶商人”。 胡雪岩不但经营有方,目光敏锐,善于抓住商机,而且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他对有经商才能的手下,放手使用,用人不疑。即使是小伙计,只要是确有才能,对商号做出过贡献,就提拔为经理。所以进了胡雪岩商业帝国的人,都会尽心竭力地工作,也必定会人尽其能,有所作为。 树大招风,辉煌到了顶点就会盛极而衰。胡雪岩财富的迅速膨胀,不可避免地招致了很多人的嫉恨,特别是曾经败给过他的商业对手。 1881年-1883年,因为用了2000万两白银大量囤积生丝,造成胡雪岩商业帝国资金的全面短缺。这时,洋商联合起来拒收生丝,使胡雪岩只得以低价卖给英国商人。1883 年,全国的阜康钱庄破产倒闭。 1884年,清廷剥夺了胡雪岩江西候补道之职。同年,胡雪岩被迫将胡庆余堂以18 万两银子的低价卖给了别人。 一生辉煌的胡雪岩又气又愤,第二年就病死于杭州,终年62岁。
  • 英雄难过美人关,奸雄曹操的温柔劫 张绣手下有个猛将叫胡车儿,这哥们儿厉害得让曹操都忍不住掏出重金来“撩”他。张绣一看,心里咯噔一下:“这货不会想收买我手下,然后背后来一刀吧?”他就开始觉得曹操哪哪儿都不对劲了。
    张绣心想:“等着被杀,不如我先动手!”他心里的火啊,烧得比烧烤摊还旺,非得找个出口发泄不可。可问题是,北边有曹操,南边有刘表,稍微走错一步,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这时候,他手下的谋士贾诩给他出了个主意:“咱们跟刘表联手,一起怼曹操怎么样?”张绣一听,觉得有道理!曹操这老狐狸,咱们再跟他对着干,那就是两面受敌,死路一条! 正好,这时候刘表也听说了张绣的事,赶紧派人过来慰问,还表示愿意接纳张绣。张绣一想,这不错!刘表那边可以当个缓冲,避免直接跟曹操硬碰硬。双方一拍即合,就这么定了! 这世道朋友变敌人,敌人变朋友,全看利益咋分配。张绣把这点看得透透的。两军联盟后,张绣驻守宛城,刘表的北部也安稳多了。 可曹操这老狐狸呢,还一无所知,整天就知道享乐。张绣就趁机把曹操的贴身侍卫典韦拉过来,好酒好菜地伺候着。典韦这哥们儿,好喝酒,一喝就高,根本不管啥守卫不守卫的。 到了晚上,张绣的士卒就潜伏在曹操营帐外,里面的人还在喝酒唱歌呢。张绣一声令下,立马开打!曹操反应倒是快,立马叫典韦。可典韦这哥们儿喝得迷迷糊糊的,哪里搞得清楚状况啊!他迷迷糊糊地拿起兵器就往外冲,可惜啊,他那两支铁戟被胡车儿偷走了,只能用短刀迎战。 张绣也没带太多人,一时间也突破不了典韦的防线。曹操就趁这个机会,带着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从后门逃走了。可惜啊,曹昂为了断后,被张绣的士兵给杀了。 后来张绣的后援到了,典韦部下都死光了,就他一个人还在拼。最后,他还是被乱刀砍死了。张绣他们看到典韦死得这么惨,都不敢从他身边过。他们把典韦的首级砍下来,在军中传阅,大家都对他忠心耿耿的精神表示钦佩。 这次张绣可是让曹操吃尽了苦头,不但丢了儿子,还丢了得力干将。曹操这老狐狸,也是气得够呛。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虽然“食色性也”,但也不是谁家的女子都能轻易占有的。为了一个女人,损失这么多,真是太不值了!这次争斗,直接影响了曹家的继承人问题,可以说正是因为曹昂的去世,才给了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人之位的机会,完全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宛城之战让曹操败得那叫一个惨!他心里充满了仇恨,发誓一定要再战宛城,为自己的儿子和部下报仇!
  • 从无赖到皇帝,刘邦的发家史 史书记载刘邦这小伙子年轻时候可调皮了,读书不爱,干活还爱偷懒,被他老爸骂得狗血淋头,说他哪哪都不如他哥。可刘邦呢,就笑笑,继续他的逍遥日子,大家都觉得这货就是个混日子的无赖。
    结果这货后来当了皇帝,统一了天下,还拿老爸当年的话开玩笑,说:“你看我和哥哥谁会经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刘邦做了泗水亭亭长,虽然芝麻大点官,但他为人豪爽,喜欢交朋友,很快就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风生水起。你别看他平时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其实心里可精了。 有一次刘邦押送犯人去咸阳,路上碰到秦始皇出巡,那场面可壮观了!刘邦一看,立马就嚷嚷起来:“大丈夫就应该这样!”由此可见,这货虽然看着不靠谱,但心里还是有大志向的,只不过出身不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刘邦能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除了历史机遇和个人才能之外,还得感谢他的贤内助吕雉。吕雉本来是个大家闺秀,因为家里结仇,才跑到沛县避祸。刘邦这家伙一看有机可乘,就跑去套近乎,虽然没钱,但脸皮厚,硬是把自己说成是万钱大户,把吕公给唬住了,最后把吕雉给娶回了家。 吕雉这姑娘也是够拼的,从富家小姐变成农妇,每天辛勤劳作,撑起家庭的重担。刘邦呢,就知道吃喝玩乐,完全不顾家。后来刘邦犯了事,吕雉还是不离不弃,长途跋涉去给他送饭。真是难得的好媳妇! 不过刘邦这人可不是什么知恩图报的主。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把吕雉抓到阵前威胁他,他居然笑嘻嘻地说,你爱杀就杀,我不在乎。吕雉当时肯定心寒得要命!但即便如此,吕雉还是忍辱负重,等待时机,终于看到刘邦起兵夺天下,攻入咸阳,即位称帝。这姑娘真是不容易! 刘邦这家伙本来是个小官,因为犯了事才走上造反之路。他带着一群犯人逃跑,还自称是赤帝之子,提高自己的身份。后来和项羽联合,一起灭秦。项羽这人虽然勇猛,但太过光明磊落,没听范增的话杀掉刘邦。结果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让刘邦有了喘息之机。 最后刘邦趁项羽和齐国对战之际,迅速扩张势力,攻占了很多地方。还借着项羽杀害义帝的借口,号召诸侯一起讨伐项羽。经过一番激战,终于打败了项羽,建立了长达400年的汉朝。这过程真是跌宕起伏! 刘邦这家伙虽然看着不靠谱,但心里还是有大志向的。而且他懂得审时度势,善于结交朋友,这些都是他成功的原因。至于吕雉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
  • 蔡元培和北京大学的传奇

    2024-05-08
    图片
  • 汉朝末期~昏招之外还有昏招

    2024-05-08
    图片
  • 卖国贼汪精卫的下场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早年曾是一个充满热血和激情的革命者。他留学日本,参与同盟会的创建,主编《民报》,以先进的思想和非凡的文采赢得了孙中山的赏识,成为其得力助手。在辛亥革命中,他因参与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而身陷囹圄,但即使身陷困境,他仍坚韧不屈,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迈诗句。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汪精卫的英勇和胆识似乎逐渐消磨。他的某些叛逆行为引起了民众的不满,甚至有人策划暗杀以泄愤。1935年,他在南京的四届六中全会上遭遇刺客孙凤鸣的袭击,连续开了3枪,有一颗子弹是从汪精卫背部直接射进去,打到了他的脊椎骨中,因为抢救及时汪精卫侥幸逃脱,但子弹永远留在了他的体内,仿佛预示着他未来的命运。 然而,即使在遭受连续的暗杀威胁下,汪精卫仍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本应唤起他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但他却选择了消极的态度,提倡亲日求和。随着日军在战争初期的胜利,他的这种态度愈发明显,最终在武汉沦陷后,他彻底投靠了日本侵略者。 在1938年12月,尽管汪精卫背叛了国家,带着家眷逃往河内,但那些忠诚于国家的刺客并未放弃对他的追责。1939年3月20日的夜晚,一位刺客潜入了汪精卫在河内的住所,尽管他误杀了汪精卫的秘书曾仲鸣,但这表明了对背叛者的坚定决心。 1939年底,汪精卫再次面临暗杀威胁。戴星炳,一位对汪精卫行为深感不满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勇敢地潜入汪伪政府内部,寻求机会为国家正义而行。然而,他的行动过于急躁,导致身份暴露,最终与妻子一同遭受不幸。尽管如此,他的行动展现了对国家忠诚的坚定信念。 陈定达,一位实业家,对汪精卫的卖国行为深感愤慨。他散尽家财,寻求刺杀汪精卫的线索。尽管他的努力最终未能成功,甚至因此被捕,但他的坚定信念和无私精神令人敬佩。面对汪精卫的诱惑和威胁,他毫不退缩,坚称“国贼人人得而诛之”,展现了对国家忠诚的坚定立场。 黄逸光与黄征夫,两位隶属于国民政府的特工,也勇敢地试图刺杀汪精卫。尽管他们的行动最终失败,被捕并英勇就义,但他们的勇敢和坚定立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尽管汪精卫多次逃脱暗杀,但他在1943年因背部子弹头的铅毒渗入骨髓而病重。尽管他接受了积极治疗,但最终还是在日本的名古屋病逝。
  • 杜月笙的“维权”生涯 古人云:在做事之前先做人。提及杜月笙,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上海皇帝”。他是旧中国上海青帮的传奇领袖,也是那位在繁华的上海滩享有盛誉的“闻人”。正如著名报人徐铸成所述,杜月笙以其卓越的声望和非凡的影响力,在众多帮派首领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上海滩传奇。
    身为青帮的龙头老大,杜月笙的影响力遍布整个中国。无论是军政要人、同道中人,还是土匪马贼,都对他敬畏有加。他的人脉网络四通八达,手眼通天,使得他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杜月笙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英雄。据说,当有人遗失了重要物品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寻求杜月笙的帮助。而他,也总能在关键时刻,将失物如数奉还。每当他走进上海的舞厅,所有人都会为之驻足,用充满敬意的目光注视着他,乐队也会为他奏响迎宾的乐章。 然而,杜月笙的传奇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他更是一位乐善好施的慈善家。在上海地区,几乎每一所大学的校董名单中,都能看到他的名字。他慷慨解囊,资助教育事业,为公益事业倾注心血。在各类慈善募捐中,他总是名列前茅,为弱势群体奉献爱心。无论是失意的政客,还是落魄的文人,只要他们有足够的名气,杜月笙都愿意伸出援手,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 杜月笙之所以能在上海滩享有如此崇高的声望,还因为他始终坚守着帮派的初心。在与上流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他始终关注着下层百姓的命运。他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赢得了广大百姓的敬仰和感激。在那个时代,无论是街头的小贩,还是流浪的流莺,只要他们受到欺压,杜月笙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他们撑腰。 当黄色工会不再为工人发声时,杜月笙和他的门徒勇敢地站了出来。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工人罢工运动都得到了杜月笙的支持。他毫不畏惧地与政府当局对抗,为工人争取权益。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民党政府中的地位逐渐衰落,甚至在1948年,他的亲生儿子也因涉嫌破坏金融秩序而被捕。但即便如此,杜月笙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为工人维权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杜月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其卓越的声望、非凡的影响力、乐善好施的品质以及坚定的信念,赢得了世人的敬佩和敬仰。他的一生都在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为公益事业倾注心血。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闻人”,成为了上海滩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