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计划#
大学生其实不必太执着于“全能发展”
三年多前初入大学,新生教育鼓励我们要“力求全面发展”。公众号上所宣传的各类榜样的履历是综合而丰富的,荣誉评选的现场是“神仙打架”的。他们当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是五边形战士,学习科研、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哪一头也不落下,“全能”好像成为了评判“成功”最重要的标准。 于是我们理所应当地渴望“全能”,向着这一目标埋头苦追。哪怕真正开启大学生活后,常常发现分身乏术,想同时干好多件事总是力不从心。我们便陷入内耗与自责,否定做出的努力,质问自己:我为什么离“全能型人才”的差距那么大? 曾经我也对“全能才是优秀的大学生”这一理论深信不疑。直到大四的第一学期我终于有足够空闲的时间参加了很多学校活动,看了几场比赛和演出,我才意识到包括我在内的太多人被“必须要全面发展”的思想禁锢太深了。其实不止在大学,在整个应试教育体系中,“偏科”往往被看作是不够努力、不够优秀的“差生”,哪怕ta真的在这一科发挥得异于常人地优秀。 当我以观众视角参与那些活动时,有人在主持人大赛中的表现已出色到步入专业门槛,有人在京剧社的演出中博得阵阵喝彩,有人用动听的歌声唱响十大歌手的舞台;有人打破某项体育运动的记录,有人攻克“卡脖子”科研难题,有人当董事长创收几百万,有人在国际辩论赛上拔得头筹…放眼整片校园,各片领域都有不同的人群闪闪发光。 他们都是全能的吗?未必。也许走出擅长的圈子,他们和你我一样皆为普通人。 我开始思考,“术业有专攻”或许是比“全能发展”更难能可贵、更应被追求的东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我们不必执着于在每一行都力争状元,这也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都听过“木桶效应”,讲这个故事的人都说——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所以“补短”似乎比“扬长”更为重要。但如果把个人能力比作木桶其实并不合理呢?长板是无上限的,当我们专注于在长板发挥比他人更好的优势,短板留给更适合它的人去弥补,个人创造的价值自然是无可替代的。 - 关于大学道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走法,不一定非得按照世俗的框架来束缚自己,“全能发展”本来就是极少数人才能到达的地方。找到自己最热爱、最与自我契合的那一条,长久走下去便可。 #大学生提升自己 #个人成长 #大学生职业规划
三年多前初入大学,新生教育鼓励我们要“力求全面发展”。公众号上所宣传的各类榜样的履历是综合而丰富的,荣誉评选的现场是“神仙打架”的。他们当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是五边形战士,学习科研、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哪一头也不落下,“全能”好像成为了评判“成功”最重要的标准。 于是我们理所应当地渴望“全能”,向着这一目标埋头苦追。哪怕真正开启大学生活后,常常发现分身乏术,想同时干好多件事总是力不从心。我们便陷入内耗与自责,否定做出的努力,质问自己:我为什么离“全能型人才”的差距那么大? 曾经我也对“全能才是优秀的大学生”这一理论深信不疑。直到大四的第一学期我终于有足够空闲的时间参加了很多学校活动,看了几场比赛和演出,我才意识到包括我在内的太多人被“必须要全面发展”的思想禁锢太深了。其实不止在大学,在整个应试教育体系中,“偏科”往往被看作是不够努力、不够优秀的“差生”,哪怕ta真的在这一科发挥得异于常人地优秀。 当我以观众视角参与那些活动时,有人在主持人大赛中的表现已出色到步入专业门槛,有人在京剧社的演出中博得阵阵喝彩,有人用动听的歌声唱响十大歌手的舞台;有人打破某项体育运动的记录,有人攻克“卡脖子”科研难题,有人当董事长创收几百万,有人在国际辩论赛上拔得头筹…放眼整片校园,各片领域都有不同的人群闪闪发光。 他们都是全能的吗?未必。也许走出擅长的圈子,他们和你我一样皆为普通人。 我开始思考,“术业有专攻”或许是比“全能发展”更难能可贵、更应被追求的东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我们不必执着于在每一行都力争状元,这也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都听过“木桶效应”,讲这个故事的人都说——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所以“补短”似乎比“扬长”更为重要。但如果把个人能力比作木桶其实并不合理呢?长板是无上限的,当我们专注于在长板发挥比他人更好的优势,短板留给更适合它的人去弥补,个人创造的价值自然是无可替代的。 - 关于大学道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走法,不一定非得按照世俗的框架来束缚自己,“全能发展”本来就是极少数人才能到达的地方。找到自己最热爱、最与自我契合的那一条,长久走下去便可。 #大学生提升自己 #个人成长 #大学生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