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鲁迅《朝花夕拾》之《藤野先生》

1.变故中保持定力的中国青年

“朝花夕拾”是很美好的词。

早上开的花,晚来捡拾。

表意是回忆往事。引申义则是我们一开始是什么样,历经一生追寻,晚年才发现追寻的其实早在一开始就定好了。

或者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整个世界孜孜不倦地寻找的那些东西,其实并未在过程中发生任何改变,我们的经济发达了、国力强盛了、城市繁荣了,然后想要新鲜的空气、和善的邻里、简单的生活……这些东西在我们出发之前其实就是那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这个追寻还有没有意义呢?

当然有。就像一个热门段子说的那样“掌握了知识,你才知道自己的命运;若非如此,你还不知道自己是谁”。

说这些是啥意思呢?

有的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其实已经注定了这一生会过得怎么样。

常说的三岁看到老也有这个意思。

但这并不等于一辈子就什么都不要做了。

该做还是要做,人一辈子更重要的在于去经历的那个动态的体验,倒未必是最终的那个静态的结果。

过去这几年我听说过、也写过很多年轻人的故事。

比如辽宁的天才学子张炘炀、坚持高考很多年的唐尚珺。

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而他们在经历之后变得通透。

在我看来,他们散发着一些光芒,兴许还有点奇怪,因为和大众不同,而最让我感触的是,无论外界褒贬,他们都能保持着一种定力。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这种“定力”在人活到40岁的时候会有格外深的体验,它也许就是青年人不断追寻的东西,你折腾也好、跳槽也罢、苦也好、乐也罢,到某个时间点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注定是这样的人,于是更加坚定了意志。

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大概如此。

2.庞众望奇迹

今天要发点感触的是庞众望

2017年,18岁的河北少年庞众望以高考684分,并获农村专项计划清华大学60分加分,总计744分,夺得沧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之后,他的故事被媒体披露,此后获得了“中国好人”称号。

家境极其困难,父亲间歇性精神疾病,母亲截瘫且从未上学,姥爷姥姥抚养他长大。就在这样的原生家庭环境下,庞众望一路“逆袭”,有人说只有河北的同学才知道“沧州理科状元”这样的头衔含金量有多高。

更难得的是他身上并未表现出常人所能理解的那种“苦难感”,反倒是充满了阳光、积极、乐观、通透的“佛光”能量。

给世人的能量也正在于此——我们大多数人应该是没机会去经历这种磨难的,也就无法共情苦难之下的崛起,正因为这样,我们有更好的环境理应不再有什么抱怨、妥协、消极。

奇迹,尽管只诞生于特定的小概率环境。但对于多数人,奇迹依旧是有巨大的激励价值的。

早起读到吴晓波频道给青年人的寄语点拨,60年一个周期的康波,目前我们处于第三阶段:经济中低速增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迷茫是更加正常的,而看见别人的故事,回忆历史的往昔更应该明白“知而不惑、仁能不忧、勇才不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庞众望六年前面对镜头说的那番话,足够他吃一辈子了:“我没有觉得我的家庭有哪一点拿不出去的……我的每一个亲人都那么好,我觉得他们应该羡慕啊。”

什么叫定力?什么叫格局?什么叫命运?这就是啊。

有人说庞众望是“寒门贵子”,有人说大家根本不知道啥叫寒门,落魄的门阀才叫寒门,有人说今天不再有寒门贵子的环境了,有人说庞众望奇迹不再,也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人……

众说纷纭,并不能改变庞众望的命运,就像高考之前的那18年一样,他依旧是他。

今天的他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直博,最早也要三四年后博士毕业,他不是什么“高级打工人”,而是一个“中国好人”。

3.惟愿不用学历,亦可改变命运

“注定怎样”,并不100%等于命运。

我理解的命运,是潜力被充分挥发之后抵达终点。

所以很显然,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挥发多少的问题嘛。

注定,只是标定了潜力。如果不去经历,潜力依旧沉睡。

庞众望有很好的潜力,说他是天才好像也不完全准确,因为有极其困难的处境对潜力的加持作用。正因如此,他已经走过的二十几年的人生,可以说把那潜力充分地释放出来了。

于是命运也就改变了。

我毫不怀疑等他博士毕业之后,将会迎来更美好的命运。那些等着看他泯然众人的笑话的人……我理解这种心态,但我不是那种人。

我们总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当然没有错。但事实上,大多数人说的其实是“学历改变命运”。

所以当一些泯然众人的故事出现的时候,人们会指着他们说,你看吧,没用!没考上大学,没用;没发表论文,没用;没有读博士,没用;没有好单位,没用……

这些“标签”背后标定的都是学历等价交换物,而非知识的可能性。

我想说的是,中国好青年即便没有学历,仅通过知识本身也应该可以改变命运,学历是知识应用的一个具象阶段,而非唯一目标。

总有一天,青年人们的潜力与定力,完全可以摆脱学历、摆脱当前世俗评判标准,为我们的国家、为他们自己的一生、为全人类挥发出更加芬芳动人的魅力。

我不怀疑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