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辗转来到山西应县,见到了让他魂牵梦萦的应县木塔。他给夫人林徽因的信中写道:“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县木塔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

90多年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循着梁思成的足迹来到应县木塔。除了对中国古代纯木建筑之美感到惊叹外,刘畅更多的是对应县木塔现状的担忧。他提出,应县木塔这么大体量的文物保护,需要借助新技术构建“全科诊疗”体系。且此事迫在眉睫,如果不做可能会成为“历史罪人”。

4月26日,AI赋能智慧应县木塔VR应用,正式落地应县木塔。观众通过数字技术“穿越千年”,感受到了木塔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26日,木塔景区,工作人员正在使用VR设备体验模拟登塔

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新探索

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是一座具有多层使用空间的古代木构佛塔,建于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68年历史,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瑰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县木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释迦塔匾”是塔体上历史最悠久的一块匾,距今有800多年历史。上面有着多次修缮的记录。

历经近千年的岁月洗礼,应县木塔逐渐显露出倾斜之态。除了地震和自然侵蚀外,民国期间军阀混战,当地士绅破坏性修复,大量壁画被毁,也破坏了原有的塔身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应县木塔内雕塑上的灰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塔一层保存完好的佛像雕塑。

如今考虑到应县木塔的承受能力,除一层外,塔内其他区域已不对外开放。对木塔的保护与修缮工作虽一直在进行中,但这座千年木塔的复杂性,也给修缮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2023年2月,在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依靠多年对应县木塔研究理论成果,与参与过北京中轴线数字修复工作的联想AIGC团队共同启动“AI赋能智慧应县木塔”项目。刘畅是该项目的核心专家,在他看来,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新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畅(左)与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龙(右)一同测量塔基尺寸,讨论古建筑历史变化的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畅(右)与王小龙(左),一同进行木塔测绘研究,他们的衣服上已经沾满灰尘。

4月26日,AI赋能智慧应县木塔VR应用正式落地应县木塔。观众通过数字技术“穿越千年”,感受到了木塔的独特魅力。

让文保工作者“穿越古今”

在文遗活化利用方面,“智慧应县木塔”实现了模拟登塔、艺术还原、古今融合三大突破。在景区已暂停登塔参观的背景下,“智慧应县木塔”尽可能保障游客的游览体验,减少了应县木塔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GC智慧木塔技术负责人邢春齐在木塔一层仔细观察壁画的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邢春齐在木塔一层仔细观察木门的细节。

在刘畅看来,对木塔保护“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给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他认为,“数字孪生”不仅是对塔进行数字扫描、实现“模拟登塔”这么简单的事情。其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数字测绘的过程,可以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穿越古今”,像当年造塔匠人那样去思考。也可以通过数据比对,总结出木材在几百年后的状态,这对保护和修复有重要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GC智慧应县木塔北京实验室内,邢春齐(左)和项目负责人郭俐杉(右)正在对智慧木塔新一代VR设备进行调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GC智慧应县木塔北京实验室内,邢春齐正在对应县木塔结构进行逐层分析。

在刘畅的指导下,AIGC智慧木塔技术团队利用现有的素材去推导出辽代的历史文化,在VR应用中艺术化地叠加木塔各个历史时期的样貌,未来可以让游客领略到登塔都无法看到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邢春齐在木塔数字展厅内演示智慧木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透过智慧木塔VR眼镜,可以领略到不同历史时期塔内的样子。

90多年前,为了测绘应县木塔的塔刹,梁思成双足悬空攀爬铁链,在60多米的高空中完成测绘,留下了珍贵的手稿。如今,技术团队利用AI技术辅助测绘。“未来的技术手段会越来越多。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记录,而是理解,这是古建专业的要求,理解木塔才能给它治病。”刘畅说。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