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山湖虽然没有“村”,但是自成立以来,就离不开“村”的支持。

2001年和2006年,东莞市分别设立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和生态产业园区,园区发展所需的土地就来源于周边镇村的支持。2014年底,两园统筹发展,周边寮步、大岭山、大朗、横沥、东坑、企石、石排、茶山等镇52个接壤村(社区)将松山湖紧紧围绕。

2019年,松山湖功能区“一园九镇”模式正式确立,园镇村走向深度融合。在过去的两年,每年约有100家企业从松山湖外溢到松山湖功能区,如今一条由松山湖功能区9镇组成的涵盖科创、产业、城市生活特点的环松山湖辐射带正在加速形成,而52个接壤村(社区)则是这条辐射带上最重要的组成。

聚焦“百千万工程”,南方都市报推出《环松山湖辐射带深调研》专题报道,以52个接壤村(社区)为切入点,观察松山湖“带”动力,它们的双向多维度融合,将为东莞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带去怎样的经验参考。

松山湖与52个接壤村(社区)的合作模式不断深化,推动环松山湖辐射带持续“进化”。

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科学城集团”)作为松山湖科学城开发建设先锋,正在推进与大朗镇水平村、屏山社区合作开发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智慧城产业园,预计年内启动建设,是东莞首例园镇合作项目,预计202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作为首例园镇合作项目,松山湖科学城智慧城项目将形成可复制的园镇合作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与镇街的更大规模合作。”科学城集团监事会主席吴思多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山湖高新区。

01

“人产城”思维的城投平台

科学城集团成立于2021年,旨在打造松山湖科学城综合投资运营服务平台,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先进产业引育能力、高端人才承载能力、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推进开发建设、投资招商、产城运营的主业过程中,吴思多介绍,集团一以贯之的是“人、产、城”思维。例如,在“人才”方面,松山湖首个“三限房”项目——松山湖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将于今年年中推出,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心科教研创组团”。

从“产业”角度,锚定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的科学智汇城位于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核心地带,在今年6月份一期全面开园,未来将形成百亿级别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看“城市”维度,科学城集团和东莞万科在开发潜力巨大的松山湖南部片区合作共建滨湖园区——万汇云谷产业园,推动国体赋能中心、腾讯云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国科中子、FILA研发中心等项目集聚发展,在南部片区打造体育运动健康产业集群,未来将与南部片区的整体开发形成合力,打造在大湾区范围内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健康产业集聚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散裂中子源。

02

利益统筹思路打造园镇合作标杆

在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中,吴思多介绍,大朗镇特别是水平村、屏山社区为科学城核心地带顶尖校所装置的落地以及优质企业机构的集聚做出重要的土地贡献。

在“百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之际,松山湖管委会将毗邻散裂中子源的120亩土地返还给水平村、屏山社区两村集体。按照管委会部署,科学城集团在持续推动科学城核心创新区顶级资源集聚的同时,希望通过园镇合作项目带动镇村存量产业和要素面向未来实现升级迭代,帮助村集体沉淀优质资产和可观收益。

吴思多介绍,“两村集体投资建设,我们负责从前期方案设计到招商运营的全流程管控,在充分发挥科学城集团产业引育能力的同时,保障两村集体持有收益可观的优质资产,我们坚信只有统筹好各方利益,才有可能打造示范标杆。”

科学城智慧城项目作为东莞首例园镇合作项目,围绕先进制造及新材料产业,重点承载大装置大平台重大成果转化,打造成为科学城南端“灯塔”。“东莞健全的制造业体系和返还地的优越区位是我们研策产业定位的重要基础,项目团队将产业定位和招商研判前置,也与松山湖产业及招商主管部门以及东莞市先进制造、新材料产业基地主管部门进行充分沟通,不断压实产业落地、企业进驻的真实需求,并运用到产业园设计中。”吴思多表示。

吴思多进一步介绍,半导体制造、智能装备、新材料精密涂布等细分领域对于厂房的层高、承重、单层面积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科学城智慧城将充分满足大型产线、重型设备以及特殊工艺的参数要求,以崭新的厂房形态展现在各位面前。项目于3月27日项目正式签约,计划2024年内启动建设,预计202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屏山社区

“这是一件非常有挑战,但非常正确的事。”吴思多表示,科学城集团要用利益统筹的思路、高度市场化的手段助推松山湖功能区走向协同共进,科学城智慧城是松山湖与大朗的“园镇合作”探索,未来有望实现复制。

统筹:南都记者 梁锦弟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黄慧萍 曾奕静 唐国轩

摄影/摄像:南都记者 刘媚 实习生 曹格格 陈梓瑶

部分图源:松湖融媒等

南都双引擎工作室 出品